外交子弟 | 父亲为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诞生留下永远的记忆
人物简介 / profile
司马文森(1916-1968),福建泉州人,1932年参加共青团,1933年加入共产党,任中共泉州特区委员会委员;1939年任中共桂林地下党统战工作组委员、文协桂林分会常务理事;1944年任中共桂北工委委员,领导抗日武装;1945年后任中共粤港工委、香港工委文委委员,香港文协常务理事,香港达德学院教授、民促会顾问、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理事、中共中央文委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并为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
解放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中共华南分局文委委员(港澳工委委员)、香港《文汇报》总主笔、民革中央委员、华南文联常委、中央电影局香港委员、中南文联常务理事、中南作协常委、中国新闻社理事,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对外文委第三司司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1
见证新中国成立
(图片来源:中央档案馆)
1949年9月5日,父亲司马文森从香港到北平出席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大会,参与共商建国大计。他是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开国文献中最重要的施政宪章《共同纲领》和全体代表投票表决通过建国的三大人民宪章《共同纲领》《人民政协组织法》《政府组织法》,参与确定国旗、国歌、国都、纪年,以及选举国家领导人。
附 | 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51人)
委员会成员:周恩来、李任仁、章伯钧、罗隆基、胡厥文、李达、许广平、严信民、沈志远、李世璋、司马文森、严希纯、许德珩、谢雪红、王治周、苏资琛、潘复生、周兴、周保中、邵式平、区梦觉、刘春、资耀华、侯方岳、杨成武、罗瑞卿、钱信忠、赖少其、罗荣桓、陈漫远、朱学范、张晔、邓颖超、高棠、谢邦定、李烛尘、吴克坚、周扬、侯德榜、钱俊瑞、邓初民、恽逸群、林仲易、吴鸿宾、费振东、张雪岩、罗常培、张元济、张治中、程潜、阎存林。
(图片来自网络)
父亲记下这振奋人心的一刻:“五千年来的第一次,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手来表决自己的宪章,以国家主人的身份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很兴奋,不知有多少说不出的情绪,像海涛巨浪在我们心中翻腾起伏,多少热血在我们身上奔腾着。那是我们全国人民大团结的标志,热泪涌在我们眼中,我们既兴奋又激动,我们拥护,我们鼓掌,我们欢呼,我们一致举手通过!”
父亲在休息时,一天一篇记述了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大会的见闻,以及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庄严伟大的日子。
(图片来自网络)
10月1日下午,父亲和代表们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暨开国大典。15:00仪式开始,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向全国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新中国就此诞生。《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伴随着不间断的礼炮轰鸣在电动旗杆上徐徐上升。“共和国的首长们和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代表同全国人民一起,检阅着英勇无双的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能够站在自己的阅兵台上,检阅自己的部队,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广场
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来自苏联的代表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苏联文化艺术团,远道而来参加新中国成立庆典。团长是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红军歌舞团、摄影队与他同行。当他们看到人民解放军军旗引导着海军、步兵、坦克兵团、骑兵兵团、炮兵兵团走过检阅台时,也和我们一样鼓掌,并高呼“乌拉”……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终于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那是毛主席在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站在广场上的30万人如同一个人,严肃地立正静听。”随后全场欢声雷动,游行队伍欢呼着通过天安门。
直到暮色笼罩了北京城,天安门广场上红色的旗帜、红色的灯、红色的烟花交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游行队伍仍有组织有秩序地走过检阅台。人们唱着热爱自己领袖的颂歌,呼叫着“毛主席万岁”。(见司马文森著《新中国的十月》)
2
见证新中国外交从无到有
周恩来以他的外交部长名义所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份外交文件(图片来源:人民网)
10月2日晚,父亲出席了中国文艺界代表在怀仁堂为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举行的欢迎会。晚会上,有人拿着电报走近朱德总司令。朱总司令用激动的声调对大家宣布:“我们的伟大友邦苏联,第一个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了!”这声音像一声巨雷,响在每一个人的心上,人们起立,疯狂地、持续地鼓掌。
1950年出版(作者供图)
如今这段历史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巨老师不知道纪录片上从飞机上走下来的两个外国人是谁?我得意地告诉巨老师父亲留下了记述,他们是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团长西蒙诺夫和法捷耶夫。
每天在繁忙的会议之余,司马文森怀着不可抑制的激动心情,记述着人民政协大会的见闻和开国大典的盛况:《欢呼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饭店招待所琐记》《新国旗怎样被选出来的?》《三大人民宪章是怎样产生的?》《参政人员名单是怎样决定下来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做些什么?》《在新中国建设中大家怎样分工?》《胜利的红旗在人民广场上飘扬》等,许多章节系一天一篇连夜完成,即刻发稿到香港《文汇报》,率先向海外报道,回到香港后集成《新中国的十月》出版。
2009年出版(作者供图)
父亲在香港《大公报》发表题为《我自北京归》一组报告文学,记述了人民政协大会见闻,集成《新人物、新作风》出版,使海外的读者了解,使大家明白我们这个从苦难中解放出来的祖国,是光明灿烂、有前途有远景的。我们每个人都该有这样的信心,在新的基础上努力,奋斗下去。当时他并不负责海外宣传,出于敏锐洞察力、高度责任心为新中国的诞生留下了永远的记忆,这是他留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第一份国书(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10月3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复电苏联葛罗米柯总理,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新中国的外交部还没挂牌成立,组建外交干部队伍时,周总理谈到任用标准:“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要挑选最忠诚、最可靠、最有才干的分子来从事外交工作。我们的外交干部首先是从军队中选调,军队干部经过战争的考验,是最靠得住的;二是从地方干部中选调,他们有领导工作经验,也是靠得住的;三是从地下党中选调,他们的文化水平高,是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中锻炼过来的,也是可靠的。”
有人提出不懂外语,怕搞不好外交,毛主席指出:“汉代的班超、张骞不是也不懂外语吗?但他们出使西域,非但能够不辱使命,而且功绩卓著。”他又幽默地说:“将军当大使好,你们出去我们放心,因为你们不会跑掉。”于是一批将军、地下党统战干部来到了外交岗位上。
1949年11月在民国外交部旧址外交部街31号挂起新中国外交部的牌子。继苏联和新中国建交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纷纷和我国建交,随后是印度、巴基斯坦、瑞典、瑞士、丹麦等国。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从无到有建立起来。
文章内容补充
参考资料:陈敦德文《共和国组建外交部》2004年5月21日新华网载。
将军外交家:陈毅、李克农、伍修权、姬鹏飞、袁仲贤、罗贵波、耿飚、黄镇、刘新权、韩念龙、李耀文、仲曦东、马文波、刘振华、丁国钰等。文革后,在外交部长吴学谦任上,1984年11月丁国钰自开罗离任,将军大使全部退出中国外交舞台。
有地下党工作经历的外交家:张闻天、王稼祥、章汉夫、夏衍、乔冠华、周而复、刘晓、陈家康、潘自力、王任叔、龚澎、司马文森、宋之光、林林、曹瑛、陈忠经、卢耀武等。
司马文森在中共福建省委、厦门中心市委、南方局、南京局、中南局领导下从事隐秘战线(文宣、民主党派统战、情报)工作20多年。新中国成立17年,在海外工作13年,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职务中罹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