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解放军东南沿海登陆演习,施放什么信号?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今天节目咱们讲个读者点题的话题吧,就聊聊最近又成了热搜的解放军渡海登岛演习吧。

最近,解放军每年例行的海训时间又到了,那也就到了每年台湾媒体例行的“东南沿海大规模演习,对台湾释放信号”的时间了,由于解放军沿海各部队陆陆续续要在沿海地区海训,整个时间差不多就要持续半年,所以这个“释放信号”的时间也就会长达半年……

你要非说这个演习是不是释放了信号呢,那从近年来我们演习的密度和实战程度,以及演练的内容,当然全世界长眼睛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信号嘛。甚至,其实呢,超过1996年台海演习的高规格演习咱们近年来也不是没搞过,但是这种过于泛滥的“释放信号”的媒体报道呢,反而冲淡了这些真正高规格演习的震撼感觉,至于说这类报道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可能已经成了一个值得专门讨论甚至发论文的话题了,这里咱们就不多说了。

顺便呢,台湾印度那都是流量密码嘛,所以各个媒体,尤其是一些添油加醋的自媒体,就特别喜欢拿新闻里的解放军演习画面,进行各种各样的离谱解读,把很多大家早都知道存在的武器装备,说成是什么独门秘笈,就更好笑了。

所以啊,你随便打开个搜索引擎,开始搜索“东南沿海登陆演习”,就能看到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历年来标题都是一个味儿的关于东南沿海演习的报道。

基本上是就是演习当中出现任何东西,那就是神秘武器首次公开;有超过一个连规模,那就是大规模登陆;一个火箭扫雷船,也是震撼美帝无敌杀招,哪怕是一辆63式两栖坦克,也能把草莓兵吓尿……

好吧,最后这个说不定还真能,毕竟坦克向你开过来的心理冲击还是很强的是吧。

但是……这么多年看这些报道,总让人觉得……这怎么说呢……就离谱吧。

不过他们每年说,列车长也每年嘲讽,可是例行的都没用,这就跟抗日神剧你们再怎么骂它也能霸占电视屏幕一样,现实就是这么魔幻和离谱。

所以虽然知道说了也没用,但作为自认为还算有责任心的媒体工作者,至少咱们还是要在自己的节目里,给大家传播一点儿正经的知识和信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夸张新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话虽如此呢,既然都有读者点题了,看来这次央视的报道那还是有点东西的。至少,我看最近传播度最广的这条视频呢,就是71集团军某旅的演习,报道中剪辑颇有“大片”感,和传统军事新闻永远是大广角扫全景的感觉确实不太一样。

而且里面也用到了不少两栖战车内部视角和带有临场感的语音,军迷们肯定就觉得是“军宣出圣人”啦……

不过其实大家也不必对此过于兴奋,时代大潮滚滚向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和军宣同志他们的审美习惯和爱好自然也会更接近我们年轻人,以后更好的大片那是绝对未来可期是不是?

那么如果从军事专业角度看呢,这其实是一次比较一般的军事训练,既不是“大规模”更谈不上什么“战役”级,我估计给这个新闻起这个标题的自媒体啊,都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战役级”……它基本上就是一次战术登陆演习,整个演习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看得出是移花接木,把多次不同的演习画面剪辑在一起,实际上演习过程可能并没有那么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不过呢,从这里啊,列车长觉得还是可以给大家讲的,那就是05式两栖突击车,它到底好在哪儿。

ZTD-05两栖突击车呢,其实已经不算是什么新装备了,它的任务很明白,就是取代63式水陆坦克,成为我军两栖机械化部队的核心突击力量。

那关于05式两栖突击车的研制过程,在中央电视台《军工记忆》纪录片里也已经部分公开,这里就不再赘述,主要从两栖装甲车和两栖作战形态的发展史入手,来说一下它的意义。

现代装备么,万物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中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当然是诺曼底,但是我们看诺曼底却几乎没有投入多少具备两栖性能的作战车辆,登陆作战的基本形式就是一群登陆艇冲上海滩,然后士兵和坦克一拥而上。不过诺曼底战役中,盟军投入了谢尔曼DD水陆坦克,这种坦克不仅在滩头作战中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之后深入法国内陆的作战当中也成为了战役初期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而相比之下,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两栖登陆行动几次吃亏后,发现在这些岛屿上进行登陆的时候经常出现一个难题,就是浅滩——这些滩头的水大概只有齐腰深,登陆艇过不去,士兵们只能跳下船涉水往上冲,但在齐腰深的水里人很难活动自如,也无法卧倒找掩护,成了活靶子,而且身背沉重装备的士兵一旦跌倒,就可能爬不起来而在这浅水里淹死。

于是针对这种环境,美国就投入了两栖装甲车,在水上的时候用履带划水,到了浅滩它可以自己开过去,一直开到岸上再让士兵下车作战。

虽然这样,实战中两栖装甲车还是遇到了一些诸如礁石卡住车底让它进退不得之类的情况,但是至少也比登陆艇强太多了。而且这类情况也可以通过战术来解决,这就是组织乘坐小艇的特种部队,在大部队登陆前先摸清岸边情况,甚至炸掉可能造成危险的礁石,扫掉敌方可能布设在水下的地雷,再加上诸如导爆索这类的工兵装备,就可以大大减少两栖装甲车上陆的危险。

我们看到在这次我军的登陆演习视频里也有乘坐冲锋舟的特种部队在夜色中行动,工兵使用导爆索和各种爆炸装置清除滩头障碍物的画面,这是登陆部队的“必修课”了。

那么到了冷战时期,美军两栖登陆的活儿主要就交给了海军陆战队,而他们正是和日本人打得你死我活的主力,那战后的发展思路自然也就向这方面去了。

二战后美军的LVTP系列两栖装甲车,后来的AAV-7两栖装甲车,本质上都是延续二战中海军陆战队的设计思路,简单来说,这就是“能上岸的登陆艇”,并不需要它们深入内陆作战,只要能够把部队送上滩头,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自己车上携带的机枪等武器压制一下敌人的火力即可。

进入冷战后期,不仅诺曼底式的大规模登陆作战需求对美国越来越小,甚至连硫磺岛那样的对兼顾设防小岛的攻坚作战都已经不太可能,美军的登陆作战越来越偏向于在世界各地对付一些相对弱小的敌人,使用直升机进行两栖垂直登陆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情况下的需求,而如果需要投送重武器支援作战,那么这个时期出现了LCAC重型气垫登陆艇,如果投送规模不大,那在猛烈海上和空中火力掩护下,直接用气垫船把主战坦克送上滩头都行,这就更没必要发展专门的两栖坦克和两栖装甲输送车了。

一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才在发展“由海向陆”新战略,考虑对付一些实力相对弱但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对手的前提下,开始发展EFV陆战队远征战车,这也就是我们在设计05式的时候曾经参考的对象,它的设计思路其实也一样是延续AAV-7,实际上是一种可以登陆的快艇,水上航速超过了20节,能够更快的将陆战队的步兵送上滩头,火力略有增强,使用30毫米机关炮可以对付各种轻型装甲车辆和轻型掩体。

当然后来随着美国深陷治安战,陆战队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在荒漠地带巡逻反游击,EFV远征战车因为行驶机构复杂,长途陆上行驶的话毕竟不如正经的车辆,最终被搁置,再后来,随着由海向陆战略的全面破产,那它也就真的彻底没戏了,连带着整个陆战队在美军的新战略当中都变得非常尴尬,没人再相信美国还能对他们的主要对手进行登陆作战这种事情了,这才最后从意大利选购了一款轮式装甲输送车,取消装甲增加浮力,能用来登陆就完事了。至于重型装备登陆么,美军曾经想要开发一款廉价但能运送更重型装备的新概念两栖装备,称为“岸舰连接器”,它也随着“由海向陆”的车底破产,被放弃了,最后“岸舰连接器”项目的成果就变成了LCAC气垫船的后续发展型,还是一个气垫船。

那美国的死对头苏联,在冷战中他们也没有大规模两栖登陆的需要,他们的两栖车辆,例如PT-76水陆坦克,主要考虑的其实是渡河,毕竟冷战主战场西欧河流纵横,而且有莱茵河等几条大河,也是苏军如果要快速攻入西欧必须考虑渡过的,大家注意“西方-81”演习的纪录片,上来第一个项目就是在第聂伯河上冒着敌人阻击架起浮桥,模拟横渡莱茵河。

其实苏联早在二战前就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考虑,理想条件下渡河行动的第一步就是用一支相对小规模的部队渡河,这其实和两栖登陆作战是有点像的,所以如果有两栖坦克那是最好了。

二战期间出现的坦克利用通气管渡河的技术看起来很威风,但是其实无法在敌方存在抵抗的情况下进行强渡。如果要在敌前渡河,那么能够浮渡的两栖坦克是最理想的。

因此苏联早在二战前就开发了T-27等两栖坦克,不过整个二战中苏联工业十分吃紧,前期是拼命生产T-60坦克充数,后期拼命生产T-34,也没空管两栖坦克了。

但二战后,这东西就提上日程了。

那么根据苏联的需求,两栖坦克主要是给执行威力侦察任务的部队使用的——所谓的威力侦察,就和美国人的“装甲骑兵”部队的任务差不多,实际上是用轻型装甲部队与敌人进行前锋交战,打得过就冲过去,打不过就摸清敌人的情况,为主力部队投入交战提供敌人的部署信息。顺便的,这种部队不仅要跑得快,也要能够自行渡过河流,能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钻进钻出。

所以实际上这是一支需要相当的作战能力的机械化部队,苏联对于两栖坦克的要求就是必须要兼顾作为陆上轻型装甲侦察战斗车辆和渡河作战两种任务。

所以实际上苏联的两栖车辆和美国相反,它是一种“能渡河的坦克”。

而我国呢,我国要解决台湾问题,所以从建军一开始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进行一场不亚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区别仅在于,我们不需要运百万大军过海去和敌人进行后续的陆上决战。但由于台湾岛上的防御体系也是经营多年,且其岛上的兵力也相当不少,所以仅以诺曼底战役本身的规模进行比较的话,从双方投入的兵力来看还真就差不多。

这就和美苏两家都不一样了,换句话来说我们需要的水陆坦克不仅要能够攻上滩头,还要能和部队一起深入内陆作战,而且不仅仅是要承担苏联水陆坦克的威力侦察任务那么简单,而是要当突破敌人防线的正经坦克用的,换句话来说至少你也不能比当年美国人的谢尔曼DD弱。

早期我们的基础摆在那儿,只能从模仿苏联PT-76起步,不过毕竟咱们还是把解放台湾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的63式水陆坦克就成了PT-76的魔改增强版,装上了一门和62式轻型坦克一个档次的85毫米炮,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水陆坦克了。后来随着我们90年代对台任务的压力和台军实力的增强,我们的63式也有了一个63A的改进型,装上了105毫米炮,优秀的火控系统,还能在海上发射炮射导弹,自己解决掉冲上滩头的敌人坦克。

那到了05式研制的时候,我们各方面条件都好了,视野也开阔了,美国人的EFV远征战车的榜样也已经立好了,那还有啥说的,就是该怎么弄怎么弄吧。

经常看到有人说05式的水上速度还不如美国的EFV,因为我们技术不行。怎么说呢,这一方面确实有技术水平和成本方面的考虑,但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05式要考虑作为陆上作战主力装备使用,不可能做成“能上岸的船”。

所以05式最后设计上就比较独特了,它没有采用EFV的履带收放结构,这确实带来了水上速度的损失,但却增强了陆上长距离行驶的可靠性,使得05能够完成登陆后继续向内陆进攻的任务。同时它的火控系统也非常先进,在水上航行的时候也能用穿甲弹对岸上目标进行精确射击,这个咱们在这次的纪录片里也可以看到,当然这事儿也有对手的“功劳”,毕竟全世界热衷于把坦克开上滩头抗击登陆部队的,也就是台湾了。当然随着我方打击火力的不断增强,现在05水上射击实际上主要是避免少数火力打击下漏网的敌人坦克或固定火力点给我军登陆造成意外的损失,而不是和敌人齐装满员的坦克部队堂堂正正的来一场对决了。

不过虽然05没有EFV开的那么快,但也已经是现役所有两栖车辆里最快的了,它的水上航速主要还是依靠先进的动力系统,它在水上航行的时候可以利用水冷降温从而获得非常强大的输出功率,上岸后则需要转换为较低的功率,以免过热,不过尽管如此,由于它本身的重量轻,在单位功率方面,仍然可以算得上是当代世界上现役装甲车量里最高的。

这就使得05式在岸上时就成了一辆机动性能非常出色的轻型坦克,尽管它的防护能力弱了一些,但是凭着比一般的轻型坦克更强的火控系统和更丰富的弹种,尤其是专门对付坚固碉堡建筑的攻坚弹药,它的实际战斗力可能比对面的那些同样装备105毫米炮的第二代主战坦克更强。

值得一提的是台军对05式的认知,就很有意思。

早期他们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想法,认为05式拥有能够抵挡单兵火箭筒甚至坦克炮射击的强悍装甲,但同时火控系统可能和他们的M60A3处于相同档次,也就是扰动式火控。后来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拥有当代最先进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恐怖对手,他们教装甲兵的那一套利用扰动火控弱点提高生存率的办法实际上是屁用没有……这时候他们的感受甚至比当年以为05式拥有500毫米正面装甲还可怕。

当然更让台军感到恐惧的还是……解放军的15式轻型坦克真的有了能抵挡火箭筒甚至105毫米坦克炮破甲弹的正面装甲……

这还不算完,当年他们以为因为太重难以运上台湾,炮塔可以无视M60A3任何弹种的96A,和拥有1000毫米叹息之墙的99A式坦克,都随着解放军大量装备野马气垫登陆艇,可以随着05式和15式一起上岸……

这就……

当然05式还只是我们为了这场21世纪的诺曼底登陆准备的装备之一,其实对于台军来说,解放军大量的05式两栖步兵战车,以及使用05式底盘发展的自行火炮、指挥车、输送车,这些更让以二战日军为主要模仿对象的台湾岸防体系根本无法承受。

其实解放军还有不少为台湾岸滩防御准备的“秘密武器”,之前曝光的遥控爆破艇,以及最近亮相的各种小型无人机什么的也不过是其冰山一角——二战中,诺曼底战役时英军曾有一支全面装备各种特殊改装的装甲车辆的部队被称作“霍巴特将军的马戏团”,在战役中为英军突破德军岸防体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解放军可不止有一支这样的部队哦。当然,具体的内容咱们没有篇幅说了,而且也肯定不能说,至少在它们真正亮相之前,可不能让他们知道,但咱们这么说吧,这次视频中的工兵手动安装炸药破障的镜头,应该不过是一种“料敌从宽”的应急训练而已,就像是现在步兵训练中的拼刺刀一样。到时候,咱们的有些绝活,可能会让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跌破眼镜哦,呵呵。

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各位继续支持我们的节目哦,别忘了三连点赞呐,好了,拜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