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军之际的国军将领:杨伯涛自杀嫌水太冷,邱清泉带女护士喝酒

500

高希希版《大决战》里大量的张冠李戴的段子,到了淮海战役阶段也不例外。前年播出的电视剧《特赦1959》中有个情节,杜聿明被困在陈官庄之后,发现院子里有棵树,让手下的人砍掉,而到了高希希版《大决战》里,这个段子再次出现了,但是却被移花接木到了邱清泉头上。当然,这次高希希倒是没弄错,毕竟这个事情确实就发生在邱清泉身上,反而是《特摄1959》是化用到了杜聿明身上。

其实,在败军之际,许多高级将领都有很多有意思的行为,都可以用来表现,只要看过史料的人都会清楚,但高希希版却一直在偷工减料,移花接木,把一些著名的段子张冠李戴,换到其他人头上,潦草应付,不仅无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反而让人看得更加觉得低级。

比如黄百韬兵团渡过运河之后,本来黄百韬要求继续撤退,到大许家一带设防,因为64军军长刘镇湘反对而作罢。刘镇湘当时的态度非常嚣张,表示要打就打,何必走来走去!黄百韬只能留在碾庄,就地坚守待援。

结果大家都知道,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在华野发起总攻之后,国军阵地被突破,炮弹已经打到兵团部来了,刘镇湘也表现得非常强硬,把他的少将礼服拿出来穿上,准备殉国。但等到解放军打过来的时候,并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的黄百韬死了,而刘镇湘却被俘了。在老电影《决战之后》中,小煤山大捷的主角之一,正是这个被俘的刘镇湘。

500

黄维兵团被包围之后,杨伯涛确实对黄维有许多不满,但并不是因为老让他的十八军打头阵,而是对黄维的犹豫不决感到不满,一直到死,杨伯涛都对黄维这一点不肯原谅。但杨伯涛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黄维兵团最后覆灭的时候,上演了一幕现代版的“水太凉”。

杨伯涛并没有和黄维、胡琏等人一起突围,他本来想投水自尽,但是跳进一条河里的时候,河太浅,淹不死人,反而把他冻得够呛,杨伯涛就又爬上来了,开始想办法逃出去。最后是想趟过一条小河的时候,刚跳进去,发现里面都是烂泥,他又爬出来了,被赶上来的解放军俘虏了。

黄维原定的突围计划是到晚上六点之后,趁着天色已经暗下来了,突围冲出去。于是他和吴绍周、胡琏等兵团领导人在兵团部准备突围,第十军军长覃道善和杨伯涛一样,都回到自己的部队,准备指挥部队突围。但是到了四五点钟,黄维、胡琏等人调动坦克,准备逃走,其他人以为黄维已经跑了,于是开始各自突围,整个部队大乱。

500

黄维的坦克半路上被卡在解放军挖的壕沟里,动弹不得,被解放军俘虏,吴绍周跑了一会儿跟不上了,就坐下来等着解放军来抓他。只有胡琏自己趁着一辆坦克,一路狂奔,冲出包围圈,到了固镇,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合,最后回到了南京。

邱清泉一贯桀骜不驯,嚣张跋扈,众所周知。但剧中表现得并不到位,许多剧情的设计都不合理。在被包围之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下雪,而是一直在往东南方向进攻,希望和黄维会师。到12月16日黄维兵团全军覆没之后,才开始商量杜聿明集团突围的事。

就在已经确定20日突围的时候,南京派人乘飞机,将突围的计划送到陈官庄,结果这天夜里开始才开始下雪。而且,这场雪一下就是十天。这十天里,杜聿明集团的部队消耗完了所有的给养和物资,无力单独突围。也是在这个时期,杜聿明、邱清泉和李弥都开始对局势变得越来越悲观。

500

邱清泉一开始一直是动不动把这个杀头,把那个杀头的,舞舞扎扎的,等到发现突围无望之后,也对前途悲观,跟参谋长李汉萍说,我活了45岁,什么都经历过了,死了就死了吧。之后就带着一个随军的女护士,每天喝酒,经常有情况的时候找到人。有一次李汉萍看形势紧张,跟醉醺醺的邱清泉说,部队再这样下去,就要崩溃了。邱清泉突然说,就让他崩溃好了!

也是在这个时期,为了配合平津战役的进展,西柏坡要求粟裕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粟裕于是将之前已经连续作战40多天的各纵队安排轮流进行战场休整,一部分部队包围,另一部分部队休整,休整完了之后再轮换。这也是之前没有过的情况,也是很有意思的情节,但高希希同样没有任何反映。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之间这种相互配合的关系,也同样没有表现出来。

这个时期,蒋介石也在进行最后的挣扎,想从白崇禧方面抽调部队来增援,却没有成功,私下里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各派地方势力共同反蒋,也达到了一个新高潮,蒋介石正在焦头烂额。因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时候只有和谈这一条出路,和谈的唯一障碍就是蒋介石。但剧中把李宗仁完全描述成了美国人的傀儡,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也是在抹黑他。

500

顺便也在这里说一下美国这时候对蒋介石政权的态度。从马歇尔离开中国之后,尤其是到1948年蒋介石押注杜威失败之后,杜鲁门政府对蒋介石的态度就十分冷淡,司徒雷登本身就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一直在中国,但和美国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关系较浅,这时候用他来担任驻华大使,实际上就是杜鲁门不想管蒋介石政权的意思。

李宗仁确实和美国方面,也就是司徒雷登就这些问题有过交流,但说司徒雷登直接当面要蒋介石让位给李宗仁,这就太滑稽了,虽然当时的国民政府和美国关系并不平等,但也不可能到这个程度。蒋介石最终同意下野,也是希望能够和谈成功,并不完全是因为美国人和李宗仁逼宫。

蒋介石下野的主要原因在于,淮海战役战败之后,蒋介石赖以立足的军队已经大势已去,甚至连何应钦都和李宗仁暗通款曲,蒋介石知道自己已经树倒猢狲散,所以才以退为进。如果李宗仁上台之后,和谈真能成功,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蒋介石复出也同样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他经营台湾的原因。

尤其是剧中还安排了一段傅作义义正辞严地拒绝美国人干涉中国的事情的剧情,李宗仁这时候投靠美国人,逼蒋介石下野,无疑显得毫无民族大义立场,让人不耻。这样抬高傅作义,贬低李宗仁,不知道高导是怎么想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