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为李嘉诚先生说几句公道话

近几年来,有关香港富豪李嘉诚先生的负面评价乃至人身抹黑一直未断过。笔者从网上查阅了一下,对李嘉诚的负面评价乃至人身抹黑大致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所谓的“跑路”。说李嘉诚大约自2012年起不断抛售在大陆的资产,尤其是房地产项目。有人说他不再看好大陆的市场前景,对大陆的投资已失去信心,没有与祖国“共患难”;二是没有对大陆做出什么显著贡献,主要是通过囤地来获得巨额回报;三是在慈善方面做得不够好。网上更为激烈的言论甚至把李嘉诚比作是“奸商”、“卖国求荣”、“忘恩负义的小人”。李嘉诚的人设真的有那么的不堪吗?说实话,对这些言论我颇感震惊和心痛。

李嘉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如果脱离过往的历史背景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问题,就很难得出一个正确、客观、公平的结论。

先说说李嘉诚“跑路”的话题。

李嘉诚“跑路”确实早有征兆。这个征兆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李嘉诚已经预感到可能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风险。9月起,李嘉诚便果断减持南航、中国远洋及中海集运的股份,总计套现逾90亿港元,获利18亿港元。2008年5月,李嘉诚旗下的“和记港陆”以44.38亿人民币出售了上海长乐路上的“世纪商贸广场”,并抛售了部分“御翠豪庭”物业。此后,李嘉诚开始抛售在其它城市的房地产项目,既获利了结,又规避了金融危机有可能带来的冲击。2007年的时候,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批准李嘉诚旗下的普陀区真如镇综合改造项目,而李嘉诚随后却终止了该项目的实施,目的也是为了规避风险。实际上,自2012年以来,李嘉诚已经抛售了至少2200~2700亿元在大陆的资产。

500

图示:李嘉诚旗下公司开发的上海浦东“世纪汇广场”

我认为,李嘉诚在大陆的抛售或者说撤资行为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或出于某种政治考量,而是有三个因素在起着主导作用。一个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殃及池鱼的教训。是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香港房地产业也受到很大影响,这给李嘉诚打下了刻骨铭心的的印记——危机意识。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往往会花90%的时间考虑失败。我不停的研究每个项目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这就好比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驾船远航,在离开港口前,一定要想到万一强台风袭来时该如何应对一样”。第二,对市场高度的前瞻性。事实上,我国房价从2000年开始便一路高歌猛进,到2010年房价一直处在高位运行。随着国家调控房价措施的不断出台,这就意味着开发商的拿地成本、销售业绩、利润空间都将受到极大地制约。所以,在我看来,李嘉诚此时果断清盘,退出市场或许是比较明智的选择。第三,大陆在投资领域的政策性限制也制约了李嘉诚对业务板块进行调整和转圜的余地。关于这一问题,我想多说几句。

不少网民认为,李嘉诚在大陆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盈利最多的也是房地产领域。这是事实。但对李嘉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奈的选择。我们知道,虽然房地产历来是李嘉诚的核心业务,却并不是唯一的经营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优化,李嘉诚旗下已经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港口、零售、电讯、能源、金融、城市基础设施等为主的业务范围。港口、交通及零售业务李嘉诚在大陆都有投资。以零售业为例,其以保健及美容护肤品为特色的屈臣氏销售门店在大陆就有3200余家,会员有数千万人。另外,李嘉诚还投资了内地“中药港”项目,上海金山的集装箱码头项目,深圳的盐田港项目,北京王府井改造项目,海南省洋浦开发区项目,四川成渝高速公路项目,等等。仅1992~1996年,李嘉诚在大陆投资总额就超过了600亿港币,其中近四成并非房地产业。

500

图示:李嘉诚赞助兴建的广东汕头大学

然而,李嘉诚擅长或有兴趣投资的领域,如电讯、能源、金融、城市基础设施等,我国长期以来对外资也好,民营企业也好,都有政策性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李嘉诚如何做经营方向上的调整?而让网民频频拿出来说事的——即李嘉诚后来转向投资英国,恰恰大部分都是城市的基础设施领域,如电厂、电信、天然气等。据媒体报道,李嘉诚在英国超过4000亿的投资中,约50%以上资金都注入了上述领域。李嘉诚之所以特别青睐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因为在他看来,这一领域的风险相对更小,盈利空间虽有限,却更稳定,更具持久性。目前,李嘉诚旗下公司控制着英国超40%的电信市场,近30%的天然气市场,约25%的电力分销市场。而在大陆,你想投资这些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行业都有央企把控着。所以,对李嘉诚这种具有巨大资金优势的企业来说,从房地产套现后,便出现了“有钱无处花”的尴尬境地。然而,资本是需要流动的,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李嘉诚自然也无法对抗这一法则。

综上所述,我更愿意相信李嘉诚所谓的“跑路”是出于自身经营战略或投资策略调整的需要。与政治无关,与是否爱国无关,与个人品质无关。换句换说,我们应尊重企业家的自主选择。

然而,2015年9月15日,一篇带有明显标题党色彩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瞬间引爆全网,李嘉诚一夜之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六年过去了,“李嘉诚跑了”的话题仍不时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文章或贴评中。后来,我看到此文的作者表示用此标题有点不妥,但对文章的观点仍不改初衷。其实,在标题党泛滥的当下,我对其它一些文章的标题并不感到惊诧。但这篇文章的标题却让我感到,不仅罔顾事实,且侮辱性极强。而文章中的许多观点和论据都是脱离了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不值一驳。

 

500

图示:邓小平亲切会见李嘉诚先生

下面再说说李嘉诚的慈善贡献。

李嘉诚对大陆的投资大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现有资料可知,李嘉诚从涉足大陆投资那一刻起,他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关注和资助就一直未停止过。尤其在人才、文化、残疾人事业、教育领域。

1983年,李嘉诚出资3000万港币赞助兴建了汕头大学。此后,又多次追加资助,总计高达17.7亿港币;

1989年,李嘉诚捐款1000万港币,支持北京市主办的第十一届亚洲奥运会;

1991年,李嘉诚捐给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亿港币,用于帮助治疗农村白内障患者;

1991年8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率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港。期间,李嘉诚在与邓朴方会晤时说:“我和两个孩子经过考虑,决定再捐1亿港币,也作为一个种子,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5年内把内地490多万白内障患者全治好。我挣钱,你为残疾人办事”。李嘉诚自己则率先在自己的祖籍地——潮州市捐资兴建了建筑面积达4428平方米的“潮州市残疾人活动中心”;

1998年,李嘉诚捐款1000万美元,支持北京大学兴建了北大图书馆新馆;

1999年,李嘉诚主动提出与国家教育部合作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与“长江学者成就奖”,并为此累计捐款7000万港币;

2008年,四川汶山发生地震灾难,李嘉诚获悉后,立即捐款人民币3000万元,后又追加7000万和4000万,并成立了“汶川5.12地震灾区学生专项基金”;

2009年,李嘉诚为支持上海世博会举办捐款人民币1亿元;

2013年,广东汕头发生洪灾,李嘉诚捐款1000万港币;

2013年,李嘉诚与国家民政部合作,捐款2000万人民币,实施“展璞计划”,资助3800名内地女村官进行大学培训;

2017年,李嘉诚基金会向广东省政府承诺,未来八年内再捐赠20亿元,用于支持广东省的教育事业;

2020年,新冠肺炎突袭武汉,李嘉诚捐款一亿人民币;

另外,李嘉诚在公益事业上捐款在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不等的项目还有很多;

……

 

500

图示:李嘉诚与其子李泽楷共享天伦之乐

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先生在大陆捐助的公益项目资金已达260亿元(此数据未必准确,读者可指正)。2015年9月8日公布的《胡润2015中国慈善报告》中,李嘉诚名列榜首。早几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慈善捐款统计榜单中,李嘉诚也多次名列第一。

中华慈善总会早年曾有一个统计数字:大陆富豪对慈善事业的捐赠不足总捐赠款的15%,而他们拥有的社会财富却在80%以上。2005年,中国慈善榜排名前136位的慈善家一年总共捐款不到10亿元人民币,而李嘉诚2007、2009年单人入账的捐款总数就远远超过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位。2006年,李嘉诚荣获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事实上,李嘉诚先生的善举及家国情怀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许。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等多次接见了李嘉诚。1993年7月16日,李嘉诚还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可见,李嘉诚对大陆经济发展及慈善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得到广泛认可的。然而,我们在《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中看到的却是对李嘉诚的全盘否定,并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大喊:别让李嘉诚跑了!作者竟然还在文章中以命令式的口吻勒令李嘉诚一类的富豪:“必须要做更多善事,经营社会事业”。其潜台词不就是要李嘉诚们来赎罪吗?问题是,李嘉诚们何罪之有?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细思极恐。

在《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见诸网络后,我想,对李嘉诚个人不会没有影响。果然,不久李嘉诚就对该文作出了回复。从李嘉诚回复的内容来看,他是有一些委屈和愤懑的。若按常人的心情和素质来看,很有可能撂挑子,不干了。做了好事还被骂,被误解,谁受得了?然而,2015年之后,李嘉诚仍在一如既往的从事着慈善事业,包括捐款一亿元帮助武汉抗击新冠肺炎。如此境界和气度,令我辈汗颜。不过,当你了解了李嘉诚的创业和自我修炼的历程后,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因为,这是一个人的信仰使然。

 

500

图示:李嘉诚与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在一起

最后,我觉得有必要澄清在评价李嘉诚问题上的三个误区。

第一,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历史观来评价李嘉诚

众周所知,李嘉诚先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大陆市场的。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穷,工业底子薄,基础设施配套差,除了拥有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广袤的土地资源外,并无其它优势。那时,国家最缺的就是资金,包括外汇储备。那怎么办?国家能给的就是政策了。笔者记得,当时深圳蛇口工业区创办的时候,第一任蛇口管委会主任袁庚知道中央没钱,于是就向中央要政策,并以此来吸引外商投资。1979年10月,由荣毅仁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当时,中央也是主要给了政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开始了服务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的使命。上海的浦东开放也是如此。后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法条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核心便是通过各种优惠、便利的政策来吸引外商对我国的投资。

据国家商务部2018年5月8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至2017年底,内地累计使用港澳资金达1.02万亿美元,其中香港资金占了七成,并占了大陆累计使用外资总额的54%。可以说,港澳资金尤其是香港资金在我国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像李嘉诚、曾宪梓、霍英东、马万祺、何鸿燊等老一代港澳企业家则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这是不应被否定和抹杀的。

这里有一个观点是需要厘清的。有人说,李嘉诚之所以能在大陆赚到大把的钱,不正是利用了大陆的优惠政策吗?此话我认为只是说对了一半。大陆的政策再好,如果没人来投资,这样的政策又有何意义呢?反之,如果有人想来投资,却享受不到优惠、便利的政策,他又何必来投资呢?应该说,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商业模式,而不是相互施舍的关系。你给了别人好的政策,别人给你带来了真金白银,何来谁占谁的便宜?

 

500

图示:绑架李嘉诚之子李泽钜,成功勒索10亿港币的的悍匪张子强1998年在大陆伏法

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港澳台企业的捷足先登,打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有利局面,才对后来欧美日大型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笔者记得,八十年代中后期,其实欧美大型企业来到我国投资的并不多,而此时台港澳企业已达数十万家,无论对我国吸纳外资、增加财税收入还是扩大就业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港澳台企业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所作出的“开拓者”的贡献,我们不应忘记。这也正是笔者希望网友们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评价李嘉诚的初衷。

第二,关于李嘉诚个人身份的认知问题

我们知道,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李嘉诚则是资本主义制度浸润出来的资本家。逐利、赚钱乃至投机性套现,都是资本家的本性,这些都不足为奇。李嘉诚在大陆投资房地产赚了钱了,或者说他预感到市场有可能产生的风险,再或者说他觉得有必要调整业务板块及经营策略,我认为都属于企业正常举措,我们何必非要往别处想呢?退一万步说,即便李嘉诚对大陆的营商环境或大陆的政策变化有所看法或有所担心,从而促使他萌生了退出大陆市场的打算,那又怎样呢?是李嘉诚没有信心,还是我们自己没有信心?

李嘉诚本质上是商人,是资本家,而有些人却在用大陆国有企业或大陆企业家的角度来看待它,评价他,这是违背现实条件的。这就好比你喝的是葡萄酒,应该拿的是高脚杯,却拿了一只大碗来,岂不是搞错了对象?我们应该给与港商也好,台商也罢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而不是无端的苛求责备,甚至上纲上线。这样不好,因为这会让人寒心,令人痛心。

第三,对李嘉诚在房地产开发方面的争议应给与客观的评价

引起李嘉诚跑路争议的,主因是李嘉诚自2012年起接连抛售在大陆的房地产项目开始的。其中对李嘉诚买地后,囤而不建,坐等地价升值而坐收高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尤被众人诟病。抛售在大陆已经开发成型的物业项目我认为并没什么可指责的,因为这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后者囤地、捂盘、龟速开发,并且把这种操作做到了极致,确实反映了作为商人的李嘉诚在商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平衡上有失水准。

 

500

图示:李嘉诚与小米创始人雷军

例如,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曾经卖掉的位于重庆南岸区的一宗地块。该地块李嘉诚耗资24.5亿于2007年入手,面积约为2500亩,尚有1200亩未开发。入手时的成本相当于楼面价约760元/平米,到后面和记黄埔对这块地的报价为200亿,折合楼面价约7400元/平米,从2007年到2018年,十余年涨了9倍多。

再比如,上海浦东的世纪汇项目。李嘉诚2005年拿到地块,前六、七年一直拖着不动工,直至2012年左右才开建。2016年,李嘉诚把刚竣工的世纪汇广场作价200亿卖给了中国人寿保险,12年的开发周期为其获利124亿港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

如何看待李嘉诚的这一行为,我认为这是一体两面的问题。首先,开发商拿到地块后,捂地、捂盘、龟速开发、惜售,在业内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像有实力的,如万科、SOHO、万达、恒大、碧桂园等知名的开发商都这样玩过。李嘉诚也不例外。没实力开发商当然玩不起,便只能抓紧开发,尽快售楼套现。后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措施,比如,若开发商拿地后两年没有实质性建设,就会被收回土地。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龟速开发就成了开发商应对政府的有效策略。先挖一个坑——地基,表示我已实质性动工了,然后拖个一两年做到正负零,再拖个两年开始主体结构施工,再拖个两年做到结构封顶。这在房地产业已是公开的秘密。类似李嘉诚之类的开发商如此操作并不违法违规,却背离了国家和民众对房地产业的期待。国家需要的是通过供地、开发、现房出售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而开发商关注的是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却不违法违规。这就是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所以,这个板子不能只打在李嘉诚的身上,这是整个行业的通病。

其次,造成类似李嘉诚之类在房地产开发方面的通病,政府在监管方面的缺失也是一大原因。我认为,为了让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监管是能起到主导作用的。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才使得不少的房地产开发商钻了空子,打了擦边球。

所以,就房地产开发角度来说,李嘉诚现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李嘉诚能将囤地、捂盘、龟速开发做到极致的确实称得上第一了。这样的操作被人们所诟病也是咎由自取。但尽管是这样,我仍认为这只是商业行为,我们无须把它上纲上线到政治的高度。

 

500

图示:李嘉诚早年的全家福照片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嘉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联人物,有瑕疵,有不尽如人意的作为,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对大陆改革开放所作出的贡献,掩盖不了他在公共慈善方面为国家、为地方、为普通民众所作出的成绩,也掩盖不了他总体上是一个正直、善良、具有一定家国情怀的商人的本质。李嘉诚曾说过“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李嘉诚即使是从事商业活动也是有底线的——做人的底线。

宽容一个人有时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但我相信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宽容更令我们的内心感到真实和从容。

(文中引用的数据、图片或事例若有错误,欢迎网友指正)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