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选举与两岸关系
11月24日,台湾地方性九合一选举落下帷幕。国民党意想不到地获得大胜,总共拿下全台15个县市,六都中的台中和高雄更是大赢民进党的对手。
2018的台湾选举,最大看点与最出乎人意料的自然当属韩国瑜翻转了被民进党执政长达二十多年的高雄。从“被发配边疆”式地来到高雄,到大赢陈其迈15万票,韩国瑜的这场胜选绝对将被载入台湾的选举史册。事实上不得不承认的是,国民党的这次胜选确实有着韩国瑜至少一半的功劳,不论是台中卢秀燕还是云林张丽善事实上均受益于韩国瑜外溢效应的影响。而另一半的功劳则或许可以归功于民进党两年以来的执政不力,在这种大环境下也使得韩国瑜的口号“东西卖得出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格外深入人心。
然而,这次选举的胜利会对两岸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国民党的胜选,是否意味着民进党的两岸路线彻底失败?是否意味着两岸关系将迎来好转的契机?在我看来事实上并非如此。的确,在韩国瑜为高雄拼经济的口号中,有着一个隐藏着的前提,那就是他在政见辩论会上所承认的九二共识。事实上大家都知道,韩国瑜政见兑现的基础就是重新找回庞大的大陆市场与大陆游客,而其隐藏着的前提就是九二共识。然而重点正在于,这是一个不能被浮出台面的前提,这是一个几乎不能拿来与对方辩论的前提,韩国瑜很清楚地知道这点,这就是为什么在整场选战中他极力避免将选战打成蓝绿对决的原因。并且不只是高雄,台北与其他重要县市也都避免在政治上直接的蓝绿对决,这不仅仅只是因为这是台湾的地方性选举,与两岸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更是因为打成蓝绿与统独将不利于国民党的选情。
那么,原因何在?蔡英文的确不得人心,她的两岸关系路线也饱受质疑,但重要的恰恰在于,这种对执政者的不信任乃是发生在一个民主社会内部的事务,乃是发生在台湾内部的抉择。今天两岸关系最大的危机并不在于谁执政,也并不在于民进党的两岸路线使得两岸关系倒退,而在于越来越多人将台湾视作是一个主体来看待、在于台湾的主体性日渐成熟。因此,蓝绿之间的差异乃是在一个主体的内部被理解的,而没有超出这个主体之外。换言之,自我(台湾)与他者(中国大陆)的区分已经被划开,台湾人对民进党的不满只发生在这个“自我”之内,而绝没有要跟他者交融的意思。而政党的更替更是民主社会正常的现象,与国家认同或身份认同并不完全相等。
台湾三十年的民主化过程,再加之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去中国化过程,使得台湾人认同的比例持续升高,在这种情况下,身份认同或国家认同都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这正是为什么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使得民进党在那一年的九合一选举中大胜,也是为什么2016年的周子瑜事件对台湾的“领导人选举”能够推波助澜,同样也是金马的政治风波能够博得许多台湾人认同的原因所在。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国民党在这次选举中要避免蓝绿对决的原因所在,因为国民党仍然背负着“中国”国民党的原罪。两岸之间的裂缝仍然存在,而当国民党知道,倘若他去弥合这道裂缝可能会对他更为不利,因而要努力地避开这道裂缝时,那么这道裂缝无疑会变得更大,以至于有一天大陆与台湾彻底成为两个主体。这才是两岸关系最严峻的未来。
作者:夏逸平 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