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摊上了什么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猫哥的视界”。

今天继续讲一讲滴滴。

7月16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等7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500(来源:中国网信网)

这个消息在网络舆论上炸了锅,成为最热的话题。我看到网上有很多猜测,很多人都是通过七部门职能来推测滴滴摊上哪些事,比较集中的猜测还是滴滴向美方泄露了敏感数据或者是还有更恶劣的情况等等。

我的看法与大众不大一样。

我还是那个观点,只要滴滴管理层不是白痴,那么滴滴向美方提供敏感数据的可能性几乎为0。现在中美关系即使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敌对国,我看也差不了多少,滴滴如果胆敢把敏感数据提供给美方,恐怕管理层早就被有关部门控制起来了。

我作出上述判断还是有依据的。

1 资本市场的反应

一个是资本市场的反应。

7月16日七部门入驻滴滴,当晚在美股市场滴滴股价走势如下。

500

7月16日滴滴美股走势图

一晚上最后就是跌了3%+。请记住一个真理,资本市场投资者都是用真金白银投票,所以判断某个消息的真假,看看资本市场的反应基本就是八九不离十。

看看入驻滴滴的七部门来头,但凡滴滴干了人神共愤的坏事,一旦被七部门中任何一个部门结结实实抓到把柄,滴滴不死也要脱层皮!

也就是说,如果滴滴在上述七部门管辖的任何一个领域有重大问题,资本市场上滴滴的股价绝对是雪崩般下跌。事实上滴滴就只是跌了3%,与七部门隆重入驻滴滴的架势来看,这么大一个利空消息才跌3%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 《外国公司问责法案》

另一个就是中美双方就美国出台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博弈。

2001年美国爆出安然公司造假案件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萨邦斯法案,这个法案就是成立一个PCAOB机构对美股上市公司审计师进行监督。

这种监督有两种,一种是一年1次(或3次)的常规型检查,一种是发现上市公司有违规行为之后的执法型检查。

其中常规检查需要上市公司提供原始的基础数据,这个原始的基础数据叫做审计底稿。

2001年过后,陆续就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按照这个萨邦斯法案规定,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也得向美方提供审计底稿。

这就让中方很不爽,因为如果让美方拥有对中方企业常规检查的权力,那不但损害了中国的经济主权,而且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于是我们就与美国人谈,2013年中国财政部、证监会与PCAOB机构签署了一个合作备忘录,在这个文件中明确规定PCAOB机构只能对中国在美股上市企业进行执法型检查,而常规型检查由中方来做,也就是这个关键的审计底稿必须留在中国。

去年瑞幸造假事件爆发之后,美国以此为借口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必须接受美方的常规型检查,也就是要给美方提供审计底稿。

下面关键来了,美国通过这个《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之后,中方没有同意!双方就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住了!

也就是说,在中国政府没有同意中概股企业将审计底稿提交给美方之前,中概股企业没有一家会(也不敢)将审计底稿提供给美方——

开玩笑,谁敢顶着违背中国政府命令擅自将审计底稿提供给美方,国内司法系统是可以直接抓人的,这差不多属于叛国性质的罪行了。

虽然美方曾经威胁说,如果中方不提供审计底稿,所有中概股都统统退市,但是中方态度强硬,根本就没有任何妥协余地。

双方为此来来回回拉锯了几个回合,据说中方最后的底线是美方可以派人到中国境内来查阅审计底稿(但是不准拍照与复印),仅凭人眼与大脑是不可能记下庞大的基础数据的。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到目前为止,中概股企业没有一家向美方提供过审计底稿,滴滴也不会例外!

3 中概股集体退市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中美关于对中概股企业常规检查权力争夺的前景。

现在中美没有谈拢处于僵持状态,中方态度强硬,妥协的可能性基本为0。那么未来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美方妥协,那就自然相安无事;另一种就是美方也不妥协,那么所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将面临集体退市的前景。

中概股如果集体退市,中美谁损失更大?

差不多就是两败俱伤,美方可能潜在损失更大一些。

对于中方而言,中概股在美股集体退市,就是丢掉一个重要的境外融资渠道,同时中概股回归A股与港股,对于这两个资本市场短期存在较大的融资压力。

对于美方而言,大量优质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相当于加强了美股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同时也让美国金融资本获得了一个分享中国经济(特别是数字经济)快速增长红利的机会。如果中概股集体退市,上述两点就化为乌有。

500

打一个比方,美股相当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奥运会,正常情况下中国代表队在奥运会金牌排行榜上能占据第二的位置,如果中国队不参赛,那不仅让这个奥运会成色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奥运会丢掉了中国的市场,对于奥运会赞助商而言,也是巨大的损失。

4 利令智昏

下面我们回到滴滴的话题。

滴滴的问题还是出在强行赴美上市这个事情上——这也与我前期的判断是一致的。

根据现在陆续公布的信息来看,在滴滴赴美上市前,有关部门明确表示过希望滴滴暂缓赴美上市,因为我国对于数据安全管理的法律马上就要出台,据说滴滴的国内股东包括阿里与腾讯都不赞成滴滴赴美上市。

但是滴滴却有侥幸的心理——一个是国内有关部门毕竟没有直接明确反对滴滴赴美上市,只是相对委婉地表达希望“暂缓”;另一个滴滴认为只要自己不把基础数据或者审计底稿交给美方,就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滴滴打的算盘就是在国内数据安全法案出台前将生米煮成熟饭!

按:在国内资本都反对滴滴赴美上市的情况下,滴滴依然要冒险一搏。由此可见,滴滴的决策实际是受境外资本控制的,这也是特别需要警惕的。

正所谓利令智昏,滴滴千算万算都是立足于个体利益打的算盘而忽略了中美博弈的大势。

5 优质“水桶”

之前的文章中我从中美经济脱钩的角度讲了讲中美宏观大势,现在从微观角度讲讲滴滴赴美上市的恶劣影响。

从去年年底,中国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掀起一股赴美上市热潮。

其中原因也很简单,现在美国流动性泛滥,赴美上市不但条件很宽松,而且也很容易获得一个较高的估值,所以赴美上市是符合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但是,反过来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美股对中概股一路绿灯,并且慷慨地给与较高的估值?

前面我们说过,优秀的中资企业赴美上市一方面可以加强美股的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华尔街金融资本分享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

但是现在问题还不止如此。

站在中美博弈的层面,目前关于对中概股常规检查的权力中美双方处于僵持阶段,如果中资企业源源不断赴美上市,上市数量越多,总市值越大,就会极大加强美方与中方谈判的话语权,这些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某种意义上就成为美方绑架的“人质”——其数量与规模越大,未来中方的压力就越大!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因为美联储无节制印钞,已经逐渐导致美国国内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胀。4月美国通胀指数同比上涨3.8%,5月就变成5%,6月跑到5.4%,这个阶段美国是迫切需要更多的货币蓄水池来容纳美联储不断释放的超量货币的。

500

(来源:界面新闻)


而每一个赴美上市的中资企业其实就是去承接美联储货币大水的水桶!

今年6月之前中资企业赴美上市数量已经达到38家,首期募资135.37亿美元,这个数字看起来好像不多,但是如果我们反推其市值,已经突破3000亿美元。

也就是说,等到这38家中资企业大股东限售股解禁,他们释放的股票可以吸纳上千亿美元的资金。

除了已经上市的38家企业,另外目前还有23家中资企业已经处于美股受理阶段,下半年还有更多。

换句话说,如果这股赴美上市热潮不得到遏制,光是今年可能就有上百家中资企业赴美上市,这就是上百个承接美联储货币超发的优质“水桶”!

中美现在是啥关系大家都很清楚,美国日趋严重的通胀是对中方极其有利的筹码,对于美国的通胀中方冷眼旁观已经算是很厚道了,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国内企业源源不断赴美上市去承接美联储超发的货币?

6 敲山震虎

滴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在监管层态度很明朗的情况下也要强行把生米煮成熟饭,这就带了一个坏头,性质是很恶劣的。

既然,滴滴为了资本利益拧着国家意志也要强行赴美上市;

那么,未来滴滴会不会同样为了资本利益而出卖国家利益呢?

这种反面典型必须重重敲打!

于是,先是滴滴出行下架,然后是滴滴全家桶集体下架,最后就是七部门联合入驻滴滴——

这种屁股都坐歪的企业不但要重重敲打,而且要查就查个底朝天!

按:可能很多人认为滴滴用户粘性很高,所以滴滴出行下架对于滴滴影响不大。但是不要忘记了,滴滴出行下架就意味着消费者换手机之后就无法下载使用滴滴!

中国互联网用户不到12亿,每年新手机出货量大致是3亿台,也就是每年有25%用户更换新手机。如果滴滴出行下架超过1年,极端情况下,滴滴就要流失25%的用户。如果滴滴出行下架时间超过2年,这个企业基本就凉凉了。

这也就是最近一些资本忽然以极大的热情去做网约车的逻辑,其实大家就是在赌滴滴出行下架时间不会短。

国家对滴滴的连续重拳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敲山震虎的震慑,让一票头脑发热准备赴美上市的企业认清大势。

看到滴滴这个现成的反面教材,再狂热的资本也该冷静下来了。

所以,最近那股中资企业赴美上市热潮就戛然而止。

500

(来源:晚点LatePost)

这就对了!

虽然去港交所上市估值相比美股要打很大折扣,但是在国家强大的意志面前,有滴滴这个反面标杆摆在面前,再牛逼的资本也得顺应趋势。

美国拜登政府的基本策略就是联合盟友对中国实行群殴,中国反制的策略就是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抗美国纠集的西方阵营。

双方剑拔弩张,在涉港、涉疆以及病毒溯源等问题上拼得火花四溅,已经慢慢地形成两个对抗性阵营(这个话题我会单独写文章来展开)。

所谓资本无国界,但是资本家却是有祖国的。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未来那些股权结构较为复杂的企业(特别是有美资股权背景)就将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人民币(港币)还是美元?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