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留美,28岁成世界顶尖科学家,被非法监禁,用一张香烟纸成功归国!

  “欲归国不得,心急如焚。”

  1955年,一封来自美国的求救信,漂洋过海,被辗转送到周恩来的手中,它的封面上是稚嫩的儿童笔记,信纸是一张简陋的香烟纸,而写信的人正是科学家钱学森

  此时距离他被美国政府拘留,已长达5年之久。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曾亲口讲述夫妇二人的艰难归国路,其中深刻的爱国情怀让无数国人感动不已。

  “我看着他们(美国政府)的汽车把学森带走了,我心里就明白出事了。

  等到我们过了十五天以后去接他出来的时候,到家里了他一言不发,你问他什么,他点点头、他摇摇头,我明白了,他失声了。

  体重十五天之内,他掉了十五公斤!

  他说他被关押在单独的牢房里,强大的探照灯,24小时的对准他,不让他获得休息。有一天是礼拜天,学森就拿起笔来简单地写了几个字——就说我们日日夜夜盼望回到解放了的祖国。

500

  图片来源自央视新闻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物质生活,用5年的时间踏上故土,用10年的时间成就两弹,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独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和坚守: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而当今天的我们站立在7月7日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再回望这位传奇人物的跌宕而光辉的一生,或许会带给我们许多不同的感悟。

500

  漂泊的天才

  45岁之前的钱学森,仿佛一直在漂泊。

  1911年,钱学森出生在上海。3岁跟随父母北上,在北京城里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学时光。

  18岁时,他考回了上海,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铁道机械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

  彼时他的人生志向,是成为一个像詹天佑那样的民族英雄,为落后的中国修建铁路。

500

  年轻时的钱学森

  然而祖国身陷囹圄,很快“1.28”淞沪抗战打响,钱学森亲眼目睹了日本空军对华夏大地的一片狂轰乱炸,军队几乎无力还击。巨大的军事差距让钱学森悲愤交加,他意识到航空领域或许才是中国人民最急迫需要的方向。

  23岁大学毕业,他没有去铁道部做月薪60大洋的工作,而是选择再度北上,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在当年撰写的《火箭》一文中,描绘了心中远大的抱负:“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决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谁都不会想到,一个少年关于浩瀚星空的伟大梦想,有一天真的能够成为现实。

500

  钱学森启程赴美留学时在邮轮上的留影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过着近乎斯巴达式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除了上课和做实验,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独自泡在图书馆,很少与人交谈。可是一到考试便一鸣惊人,几乎次次都是满分。

  有次考试,同班的学生们几乎挂倒一片,纷纷抱怨试卷的难度太大,老师故意把钱学森满分的试卷贴在门口,原本气势汹汹的学生们瞬间蔫了。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到美国不到一年时间,钱学森就顺利拿到了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紧接着,他便孤身一人横穿美国大陆,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冯·卡门。

  向来以严厉著称的冯·卡门对钱学森这个中国学生却非常赞许,在几十年后出版的自传《风云际会》中,冯·卡门还曾单独辟出一章,讲述了他和钱学森的交往经历。

  他回忆说:“我抬头看到一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他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我所有问题。他思维的敏捷和富于智慧,顿时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这里,他加入了比他高两级的弗兰克·马里纳组织成立的火箭研究小组,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租住房子的后花园里搞实验。

  因为经常有爆炸危险,实验场地后来被挪到了学校后面的山谷地里,生怕他们一个不小心再把实验室的墙壁炸穿。

  那时候,冯·卡门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看起来“一派胡闹”的项目,可能会改变未来。

  于是,他默许这些学生使用实验器材,还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帮忙联系项目资助。而这个火箭研究小组,也就是今天在全球航空航天技术领域执牛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源起。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因为有冯·卡门的引荐,钱学森在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参与了多项美国军方机密工作,获得“国家安全认可证”。

  他还参与了美国最早的探空火箭和“下士”导弹的研制,被授予美国空军上校军衔,成为第一个踏进美国五角大楼的中国人。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到了1947年,年仅36岁的钱学森已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更是美国科学界最明亮的新星之一。

  一直到后来,钱学森在决定离开美国时的《严正声明》中也如实地说:“无论是战时还是以后,我对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500

  五年归国路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的开国礼炮震响东方,全世界都预知到一个属于中国新时代即将到来。

  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夫妇此时正在等待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他们计划在孩子出生之后,一家人便启航返回新中国!

  然而令人难以预料的是,这条漫漫回家路,一走就是5年。

500

  钱学森在美国时与同事合影

  1950年,美国被“麦卡锡主义”的恐怖氛围笼罩,反共、排外运动愈演愈烈。因受到牵连,钱学森被吊销了从事机密研究工作的安全执照,不准参与任何涉及军事机密的研究。

  此时,回国的念头在钱学森的心里愈加坚定,他先后辞去了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成员、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的职务,以求脱离敏感的美国军方交际圈。

  不过美国军方仍忌惮他作为世界顶尖空气动力学家的身价,害怕他泄露军方机密。8月23日,美国移民局官员在洛杉矶机场拦截了钱学森一家,并以“企图运输秘密科学文件罪”将他拘禁在特米诺岛,长达14天。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14天里,调查人员把他独自关押在一个单间里,不允许他和任何人交流,每日以强照灯直射,完全不让他休息。十几天非人的虐待和折磨,让他足足瘦了15公斤,还患上了失语症。

  虽然在加州理工大学的帮助下,钱学森最终得以保释出狱,但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钱学森一家都生活在特务的监视之下,并且每个月都要到移民局报到。

500

  钱学森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报到”的情况

  这5年里,钱学森经历了美国非人的不平等对待,他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悲凉感慨:“你相信世上还有正义与诚信吗?”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很快,事情迎来了转机。

  有一天,美国的华侨给钱学森家送菜,并在菜篮子的下面藏了一本《人民画报》,上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仔细一看,发现毛主席身后还站着陈叔通老先生。

500

  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在家中事先写好草稿,然后端端正正地写下致陈叔通先生的信件。

  为了防止信件被美国扣留,钱学森的夫人蒋英便模仿儿童笔迹在信封写下地址,趁着两人逛街时,将信件投入商场邮筒中,此后经过几次中转,信件漂洋过海才最终被寄送到陈叔通手中。

500

  在日内瓦谈判上,中国以11名美国空军战俘和一封钱学森的亲笔信为要求,成功“营救”了钱学森。

  周恩来后来评价:换回来一个钱学森,也值!

  1955年9月17日,也就是钱学森与夫人的结婚8周年纪念日的那一天,他们预定了最早的船票,登上了回国的邮轮。

  历经坎坷,到了10月8日凌晨,邮轮驶入香港,钱学森一家长达5年的归国旅途才终于画上了句号:“我热切地望着窗外,经过这20年漂泊在美国的岁月之后,现在我终于要回到家乡了。”

500

  钱学森一家乘“克莱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

  回国后的钱学森,走进新华书店买了两本小册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当时新中国的两件大事,他为祖国美好的前景激动万分。

  回忆起父亲写给自己的书信,现在,他肩负大任,只为祖国。

  “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 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

500

  1955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前来迎接钱学森

500

  十年两弹成

  在美国20年,拿着高昂的薪资待遇,但钱学森并没有置办一处房产,也没有存一分钱保险,他在美国发奋学习,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回到祖国。

  离开美国前,钱学森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不打算要回来,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协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能令他们活得快乐而有尊严的国家。”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中国最苦最难的岁月里,面对陈赓突然严肃的问询:“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斩钉截铁地回复:“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了一截不成?”

  于是,回到祖国的钱学森,获得了两个身份。

  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所长;另一个则是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院长。而后面一份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子女,外不告亲友”的绝密工作。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然而,一切从零开始,研究谈何容易。当时中国的导弹研究就像一张白纸,祖国需要一批有理论基础的、又有实践能力的年轻队伍。

  于是归国仅3个月,钱学森就和钱伟长一道创立了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着手为中国培养第一代航空航天专家。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钱学森还为此编撰了《导弹概论》,亲自给学生上课。

  天资聪颖的钱学森其实是个臭脾气,当初在麻省理工教书的时候,常常整节课都是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不对学生作任何解释。

  回国之后,面对毫无根基的学生们,钱学森思来想去,也只能一改自己高冷的教学方法,耐着性子,手把手教学。有时候大家听得一知半解,他还会贴心地再细细翻译一遍。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荒凉的大西北基地上,实验条件差到不行。

  中国第一枚试验性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首次试验发射时,发电站是用芦苇席子围成的,顶上盖一张油布蓬,中间放着一台借来的50千瓦发电机。

  实验成功后,钱学森特意找到负责人说:“你们这样搞法,方法是对头的,我们在美国搞火箭喷气推进,初始阶段也是这样干的,所以中国不要自卑。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作为组织领导者,钱学森先后参与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第一枚中程导弹、导弹核武器、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和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见证了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和腾飞。

  1960年,中国第一枚自制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划破了苍穹。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随后的几年,我国成功研制、改进并发射了“东风二号”导弹,不久,中国自制的第一颗原子弹也爆炸成功。

500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我国正式迈进火箭和导弹的时代。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从无到有,没有人知道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印刻着多少艰苦的奋斗和无私的付出。

  当提及钱学森在中国核武器和导弹研制计划中扮演的角色时,曾参与曼哈顿计划的拉尔夫·莱波(Ralph Lapp)这样回答道:

  “我会说,他是为此奠下基础的人。

  事实上,具有火箭科学背景的他,必定是中国导弹计划中指引方向的那盏明灯。就中国目前以及未来的成就来看,我都会将之归功于钱学森的带领。

500

  1966年,聂荣臻(右二)和钱学森(右一)主持核导弹发射试验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自1956年以来,钱学森规划的航天工程让祖国航天事业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后来钱学森也曾感慨:“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家叫我干,我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做起来后才发现原来这个事困难这么多,压力很大。

  但这或许就是中国人民的可爱、可敬、可佩之处——迎难而上,永不言弃。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自神舟五号开始,每一位从太空凯旋归来的宇航员都会去拜访钱老,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2009年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逝世。

  而那之后,自信自勉、自立自强的航天精神代代传承,中国航天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永不止步。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从应用卫星到北斗系统、从月球探测到载人航天、从无人飞船到设立空间站...... 踩着巨人的肩膀,中国航天历尽艰辛、越过万险,在亘古不变的浩瀚星空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

  2021年7月4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刷屏,航天员刘伯明的一句“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终将中华的标记烙印霄汉。

500

  美联社:中国宇航天员首次在新空间站外进行太空行走

  百年飞天梦终圆,在闪闪的繁星间,我们永不会忘记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奠基人——钱学森。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Reference:

  环球网:外媒关注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多国网友点赞,有人直接送上大拇哥!

  浙江图书馆:今晚听电影 | 《钱学森》——五年归国路

  南风窗:了不起的钱先生

  居里生活笔记:一年考上麻省理工硕士,28岁成世界顶尖科学家:中国“神级学霸”的一生,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三联生活周刊:钱学森:导弹以外的人生轨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