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城市生态,找块空地让它荒着就行了吗?

  今天的推送来自5月9日上海月捐人聚会的演讲稿整理。

  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何鑫老师主场作战,同我们一起分享了自己对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生态环境的看法。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城市与荒野是水火不容的两极。

  但事实上,城市,也是自然的另一种形态。

500

  何鑫老师主场作战中~

  在中国,我们居于城市,享受着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福利。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至,久居城市、享受安宁生活的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与野生动物正面、近距离接触的这样一种时代呢?

  我觉得很有难度。比方说我们经常提到的城市生态恢复修复,很多人觉得,修复嘛,把一个地方荒废了,它就自然了。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以上海为例,其实上海不算一个非常年长的城市,从人文历史角度来讲最多也就几百年,而单纯地从城市发展历史算起就更短了,只有一百多年。

  那么有人想过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什么样吗?我们在享受这个城市给我们带来方方面面便利的同时,有没有人想过这个城市在这里出现的时间实际上十分的短暂?所以我想讲讲一个以上海为主角的故事。

  在上海,城市与自然这么近,又那么远。

500

  城市,灯火通明 图源网络

  很多时候说到自然的故事,我们讲到的是很遥远的那些环境,比如说非洲。

  但事实上如果大家关注了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大卫·爱登堡拍摄的一部新片《改变世界的一年》的话,片子里也提到,即便是像非洲这样在我们看似没有人类的干扰环境中,人类的影响早已无所不在。

  而城市当然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这样。

  在非洲也有这样的案例,比如内罗毕南边的内罗毕国家公园,你可以直接看到远处的城市的市区。

  这个案例往好了说,就是其实我们在城市周围,是可以容纳这样一个国家公园、一个保护区的。

500

  内罗毕国家公园 图源何鑫

  可是往差了说,城市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大,无论是非洲还是中国,这些地方总有一天会被吞噬。

  那这种时候动物们往哪里去?我去非洲拍野生动物的时候,原来也以为能拍到很多漂亮的狮子、大象、斑马这些,但事实上在同一个区域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家畜,它们看起来跟这样的自然景观格格不入。

  而这些放牧在非洲草原上的家畜,狮子毫无疑问偶尔会捕食。这时候就产生了人兽冲突,只不过这样的冲突可能在非洲这样的一个野生动物十分丰富的地方被淡化掉了。

500

  非洲的角马群 图源何鑫

  但是当这些冲突发生在中国的时候,比如我们看到的老虎下山、豹子突然逸散到野外,我们的恐慌导致的追捕行为……这就源于我们对于野生动物的一个认知——

  我们认为,动物是对我们的一个重要威胁。

500

  好莱坞的美洲狮 图源网络

  也有其他的一些案例,比如好莱坞的美洲狮。

  更经典的还有印度的豹,我们知道像印度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却可能是出于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能让印度的豹子在和人的活动区域保持高度重叠的情况下,继续生存下去。

  除了豹子,印度还有不少老虎。

  大家知道世界上现在大概有3000多只野生虎,但其中2000多只都在印度。不过其实印度老虎也不是到处都有,而是局限在印度的一些保护区里,大多数保护区的现状是老虎已经密度过高,不再是孟加拉虎亚种正常的应该拥有的一个栖息地环境,这也的确是个问题。

500

  印度的豹 图源网络

  另外还有新加坡的江獭,它也能够进入城市并生存。新加坡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它跟上海等大型城市很像,几乎已经谈不上什么原始植被。

  那么在这样的城市中“恢复自然”,是否还是原自然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500

  新加坡的江獭 图源网络

  与真正的荒野相比,城市环境虽然几近面目全非,但很多的野生动物依然需要城市。

  比如2018年,纽约中央公园(New York Central Park)的鸳鸯,对于北美洲而言,鸳鸯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鸟类,于是就吸引了很多的爱鸟人士来这里观鸟拍摄。

500

  纽约中央公园的鸳鸯 图源网络

  那么在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呢?有,同样是2018年,在上海世纪公园来了一只黑喉潜鸟。

  18年3月11日那天我偶然去公园发现了这只潜鸟,出于一个观鸟者的传统思维,我觉得这只鸟很快会走,所以把这个消息报给了很多观鸟爱好者,让大家都抓紧时间去看,因为我们觉得它多半会很快离开。

500

  来到世纪公园的黑喉潜鸟 图源何鑫

  让人惊讶的是,这只潜鸟从三月份一直待到了五月份,有时候它会在各种各样的游船之间穿梭,游船上的人都会游客会喊,哎那有只鸭子。

  但总的来说这些其实还好,因为游客也只是短时间路过,没有什么去伤害它的心理。

  事实上回过头来,我发现当时所追逐这只鸟最剧烈的是谁呢?反而是那些专门租了游乐船追逐拍鸟的人。

500

  长枪短炮拍鸟的人们 图源袁晓

  有时候我们会带一点揶揄的说法说他们是“拍鸟大爷”,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刻板的印象,因为要论及拍摄者的不文明行为,里面其实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都有。

  当然大多数观鸟爱好者都是遵守规则的,因为潜鸟毕竟是水鸟,就算开着船你也不会离它特别近,他会潜水逃跑,所以更多的人是集中在岸边的。

500

  纽约中央公园聚集的观鸟爱好者们 图源何鑫

  好在大多数人的给力,我们还是观察到了两个月之内它换毛等等的变化过程,最终它在5月11日的时候飞走了。

500

  后来它飞走了 图源何鑫

  再比如,南汇东滩附近有个小树林——它是个鸟类迁徙期的热门观鸟点。我到南汇东滩去看鸟就会钻小树林,里面有很多漂亮的林鸟。

  但问题是在这个季节,包括我经常去南汇东滩做调查,我会看到里面来来回回走的都是拍鸟、观鸟的人,这是正确的吗?

  观鸟,一个最基础、最大的前提是不去干扰、不去影响自然。但当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很容易会忽略这一点。

500

  潜鸟大概呆了70天 图源网络

  就像这个小树林,它的存在的产生本来就是一个偶然,它并不像是大多数情况出现在这里的滩涂地,而是由植物恰好营造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而使得那些迁徙而来的鸟能够在这里停一会儿。

  如果不是有一个这样的小树林的话,那些鸟应该会飞越大堤和海岸线,进入内陆的一些自然树林停歇。

  上海显然是没有自然的林子的,所以小树林的存在完全是特殊情况,但我认为这是自然的。

  因此无论是世纪公园的潜鸟,还是南汇东滩的小树林,城市总还给也野生动物们保留了一些自然空间。

500

  游船对潜鸟的影响还好 图源何鑫

  幸运的是,上海这座城市对动物有着不错的包容力。

  但是话说回来,上海这样的地方,本身它就是能够吸引潜鸟莅临的地方吗?

500

  今天的上海 图源何鑫

  我们看到像现在的外滩、黄浦江、陆家嘴,很繁华、很都市。而100年、150年前,上海刚刚开拓的时候,这里其实是比南汇东滩还要优良的滩涂。

  那么那个时候人们都在这里干了些什么呢?盖楼,不过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盖成楼。很多人知道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最高那座楼叫国际饭店,而国际饭店的英文不是International hotel,而是Park hotel。

500

  如今的苏州河、黄浦江 图源何鑫

  为什么叫公园(park)?就是因为当年从黄浦江、苏州河到南京路这一带其实几乎没有建筑,完全是芦苇地、荒地,就像是今天我们电视上看到的自然公园一样的状态。

  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鸥飞到这里。像上海这样的地方,河口的这些湿地、平原区域,一两百年前,在没有人类大量占据的时候,它完全就是一个自然的栖息地。

500

  河口还是能看见不少鸟 图源何鑫

  但是人们对于土地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比如农民需要相对来说干旱一点的种植环境,工地开发也需要足够坚实的土地等等。

  而这意味着我们一定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干预。

  所以回过头来,当我们在探讨现在的各种保护环节时,其实往往都忘记了一百多年前这里应该是什么样子。

500

  外滩还能像以前一样自然吗?图源何鑫

  但问题是,那些曾与我们为邻的动物如今在哪里呢?

  比如说在山里。那为什么动物会进山?因为山并不是一个特别容易被开发的地方,受人为干扰比较少。

  所以如果从大尺度上去讲的话,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动物为什么会消失,是因为人类。

  每个人都有需求,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有更多的需求,我们需要去享受。

500

  曾经这些动物都生活在身边 图源何鑫

  但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身边的很多朋友开始关注自然了,有没有人想过20年前中国有这么多人关注自然保护吗?

  换到50年前呢?我们会认为,动物全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吗?

  这样的状态变化情况,归根结底是经济在发展。

  就好像英国博物学的起源,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自然科学产生。十八世纪的时候,世界上更多的国家还是比较传统的农业国家,而对于英国而言却已经走向城市化,它们开始有工业革命中大量的人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在这期间产生了财富的聚集和积累,更多的人有了钱。

500

  小獐子 图源何鑫

  有了钱,人往往会去关注他曾经居住的环境。更多人进入城市之后,他反而会返过来去想英国所谓的曾经的乡村文化是什么,从而让人去反思同自然之间的道理,产生了所谓的自然观察、博物学、观鸟等等。

  探讨保护,探讨博物,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希望跟大家一起去思考的一个话题。

500

  观鸟是一种思考的路径 图源何鑫

  我们需要考虑到在这一两百年之间,甚至一二十年之间,我们整个社会的变化。一个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到处在呼吁自然保护,我们自以为自己的圈子在蓬勃发展。

  可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自然问题太多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落在大的方面,反而忽略了落到实处。

500

  每一种生命都值得我们尊敬 图源何鑫

  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去想一想,比如我们为什么喜欢野生猫科动物?比如我们现在参与的保护活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服一个人是很难的,但如果我们能跟自己身边的人一起,今天比昨天更多了解一点野生动物。

  那么也许我们对人兽共存的探索还可以持续良久。

500

  共存之路尚需探索 图源何鑫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