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外培训市场鱼龙混杂急需加强整治
近几年,校外培训机构异军突起。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教育市场需求的增大,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有点神速,市场显得比较混乱,但可以肯定的是,培训需求很大,整个市场不会降温。业内人士认为,“课辅”市场的冷热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作为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市场——幼儿早教、考学辅导、语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相关机构更是遍地开花。但退费难、诱导贷款、霸王条款、虚假宣传等乱象接连发生,也让这个行业站上了风口浪尖。校外教育市场乱象亟需整顿。
(一)虚假宣传急需整顿。目前市场上校外培训机构或是培训平台的广告铺天盖地,在消费者的朋友圈大肆转发。一是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夸大教学效果、虚编教师资源,但实际培训过程中,经常“货不对板”,承诺名师教学做不到,承诺随时停课随时退费也做不到。二是用优惠力度大来吸引眼球,例如9.9试学一天,免费培训一个月等,可等消费者交了钱后,却被告知暂时无法开课或者引导其报更贵的课程,导致消费者深感上当受骗。
(二)付款容易退款难急需整顿。当消费者遇到校外教育平台不履行承诺、服务缩水想退款时,却遭遇退款难的困境。一是以各种理由不退款,或是要扣除一定的手续费方可退款。二是由于监管部门无法时刻监测签订合同,签订合同时经常会出现在线教育平台与培训者的权利、义务不清晰的情况,培训机构单方面提出“霸王条款”,利用家长维权意识不强,引诱家长签订违反有关国家规范培训机构规定的合同的情况依然存在。“霸王条款”通常设置不得退款或退款收取高额违约金等格式条款,一旦产生纠纷,培训机构便以此为理由,拒绝履行相应义务。
(三)资质问题急需整顿。一方面是机构办学资质是否达到要求。有无按照合法途径取得办学教学资质。按照要求,真正的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资质相当之严,很多机构便打擦边球,企图以晚托等理由替代正规培训,此现象相当普遍。更有甚者根本毫无办学资历,未取得资质,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追究责任主体。另一方面是师资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从事学前、幼儿、小学、初高中的教育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但是市场上的从业人员取得证书的比例凤毛麟角。
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成为当务之急。在法律层面对校外培训机构资质及师资、“预收费”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解决在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资质审查等问题,严厉打击以“预收费”之名,行“圈钱”之实等行为,并通过多种渠道曝光,令校外培训市场良性发展环境。压实平台责任,回归育人本质。要加大对校外教育平台制定的规则、格式合同监管,发现不公平的格式条款及时纠正、查处,压实平台责任。以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卫生工作、消费安全工作、从业人员审查等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定期不定期开展对培训机构的检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