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与变现

我看不懂大城市的鸡娃。这就像剧场效应,本来所有的人都坐着就能欣赏到舞台剧,但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买学区房了、报各种补习班了),于是第二排、第三排……所有的人都跟着站起来。然而人们即便把腿站肿了,也和坐着没什么两样,不都是看一出剧吗?站着看比坐着看更舒服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前面的人坐下,而不是跟着他们站(鸡娃)起来。

“但现在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了,你坐着还看得到吗?”形势这么问。

“哦,那我看剧本吧。”

反正鸡娃不鸡娃,一个月都是几千块工资——一线城市的一万块在买房面前还不如三四线的三千块,不值当。既然是农村的土猪,就别拿自己当大城市的土著,买房就是这么现实的问题。

我对于教育也时常感到悲观,当教育不再“以人为本”,不能使人成为人,只是把人当作工具或手段的时候,教育已经失去了意义。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在使你更像个工具——你有什么用?能贡献高分还是本科升学率?能为社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在一个功利、病态的社会,比起证明自己“有用”来,文哲爱好者的我更愿意承认自己没什么用,除了浪费粮食。

我从来不鼓励人们读(研究型)大学,因为绝大部分上大学的人都是奔着功利目的去的:拿个光鲜的文凭找份好工作。他们需要的是强大的变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应该上职校或应用型大学,而不是去研究型大学占用学术资源——它更适合想坐穿冷板凳或成为“无用”的人该去的地方。像我这样的半文盲可能更适合做学问,至少我对于学问没有那么急功近利,满脑子都是如何更快、最大限度地变现——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变现能力,甚至在商人面前炫耀拿到课题项目获利多少。既然选择做学术了,就不要再和商人比拼谁更赚钱,真的不合适。

我国的教育因为急功近利总是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就像中学的老师只知道把学生塞进一条通往学术的路以便更好地变现高中、本科升学率使自己成为“名师”一样,但中国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学者,何况这种所谓的人才选拔方式也只是在选拔考试家。

而我送孩子上职校,一方面她喜欢的东西才能学好,二是希望她成为“有用”的人,这样就不必掩饰从技艺中要好处的暧昧心态——对的,她将来可以考虑找份好工作或者经商,以便更好地变现,这个月工作,下个月就能见到收入;而商人必然比上班赚钱更多或更自由,也能将一些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及时变现。

泉州作为学历洼地,是刷经验的好去处。在一些经商氛围浓厚的乡镇,“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这是一种短视。我希望泉州仍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地方,不被“唯学历论”这另一种极端所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