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狗,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节选一段

人类动物互动学者詹姆斯·史尔贝尔(James Serpell)认为,不同环境中的人对动物有着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涉及对动物的喜爱程度:正面感受包括喜爱、同理心,负面感受有恐惧、厌恶等;第二层面是动物对人类是否有用(包括运输、食用上的用处)或者是否会给人带来损失(包括吃人或者吃人种植的食物等)。这样一来,所有的动物都可以被分为四类:让人喜爱而有用的、让人喜爱而无用的、让人厌恶而有用的、让人厌恶而无用的。

普通家庭饲养的宠物猫、宠物狗,基本可以归类于“让人喜爱而无用”的范畴,而导盲犬则属于“让人喜爱而有用的”动物,而在一些对狗抱有鼻屎厌恶态度的文化中,例如沙特阿拉伯,狗就是“让人厌恶而无用的”一类了。同一文化对待特定动物的态度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例如,环境社会学者柯林·杰罗马克(Colin Jerolmack)就曾经在文章《鸽子如何变成老鼠》( How Pigeons Became Rats )中提到,在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纽约人把鸽子从“令人喜爱而无用”这一类型中拎出来,转而放进了“让人厌恶而无用”的分类里。

人类动物关系学家哈尔‧贺札格(Hal Herzog)著有《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一书,他引用道德心理学学者乔纳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观点认为,在道德议题上,情感往往胜过理智,人类的动物的喜爱也是如此。可爱在人们的道德哲学里似乎并不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可爱却着实会影响人们看待生物的眼光。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愿似乎没有经过逻辑*思考。

调查发现,人们愿意捐献多少金额来拯救濒危物种,实际上取决于这种生物的眼睛尺寸。娃娃鱼固然濒临灭绝,但环保团体不会把它印刷在募捐的传单上:它是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头扁、口大、身躯上长满各种斑纹,还包裹着深褐色粘膜,模样极不讨喜。相较之下,圆鼓鼓、毛茸茸、眼睛外面围着黑色圈圈的大熊猫则惹人喜爱,它也成为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我们喜欢熊猫胜过喜爱娃娃鱼,喜欢老鹰而不喜欢秃鹫,更喜欢松鼠而不是蝙蝠……动物的长相毛茸茸还是黏糊糊,习性是摇尾巴还是吃排泄物,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总而言之,动物是不是惹人喜爱,是我们在乎它们的重要因素。在当今世界,被狗kill死的概率远远高于被蛇咬伤致死的概率,但我们大部分人还是更喜爱狗。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