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好学校、好老师就能把差生成绩提高”这类想法,很多时候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本文来自《网传教育机构9月起不允许周末开班上课,不知道真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民国杀猪刀

    谁家愿意自己的小孩被划到差生那一档?或许只是学校教得不对呢?都要自己学,那还要学校干什么,自己买本原理书看好了。

“没有好老师,我孩子成绩就会变差”“靠好学校、好老师就能把差生成绩提高”这类想法,很多家长都有,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厢情愿。或者更准确地说,传统的所谓优质校、优质教育资源,对孩子个体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不是严格对应的。这也是近些年来衡中、毛坦厂模式让很多家长津津乐道的原因——备考集中营这种“高度人身+时间控制”型的应试教育体系,显然对资质一般学生的提升效果更显著。

我高中毕业于湖北省重点华中师大一附中,那时华师一附中每年中考后,一半的学生是通过中考考高分正儿八经进的,一半的学生是分数不够,然后家里能找到各种关系,交一大笔借读费进去当借读生。为了防止那些找关系的家长抱怨闹事,除了一个奥赛班是选拔尖子中的尖子,其他21个班全是平行班,每个班的学生组成都一样:正经考进来的学生和借读生各占一半。

然后走到高三模拟考试,情况很明显:基本上一个孩子的中考成绩处于什么档次,其高中模拟考试的成绩就处于什么档次。中考时成绩牛X的,基本上模考也都在往年一本线至少40分以上,成绩最好的就是能进北清人复的水平;借读生里成绩比较好的,能过一本线的,基本上都被学校“挖”到本校来(动员转入学籍,如果借读生的成绩能到进北清人复的水平,不但借读费全退,甚至还会发奖学金);至于剩下的那就是该咋地咋地。

我那个班里,至少有十来个同学,从平时的消费水平、衣着打扮、举止行为就能看出是有钱有关系家庭送来的孩子,基本上也不学习,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很底限——不打扰别的同学就对他们睁只眼闭只眼。他们这样的孩子,小学和初中,家长也都是不吝啬于花钱,不怕找关系麻烦,上的是一流的小学和初中,但中考成绩还是差;在华师一附中三年下来,该是差生还是差生,高考后该上民办还是上民办。

还有十个左右借读的,成绩中等的同学,最后也是该上二本还是上二本,并没有因为在省重点,成绩就能从考二本提升到能考一本的水平,就更别说够上双一流了。

传统的优质校真正比较值得说道的其实是校风——学校的整体氛围。那些有权有关系的家长把自己孩子使劲往华师一附中里送,其实也都是期望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尽管他们的愿望落空了,但也不能说完全落空。因为华师一附中整体的氛围还是以学习为主导,他们那些孩子可以不学习,但他们至少不会去干扰别人,也不会整日旷课逃学跑到社会上去“混”,无非就是课上看杂志看闲书、睡觉,最多逃一下晚自习去网吧玩而已。而有些弱校,各方面素质都较低的学生比例偏高,直接导致学校的整体氛围很差,学生在课堂上都肆无忌惮,不服从老师,视最基本的纪律为无物,拉帮结派校园暴力成风,甚至整日旷课去混社会,班级里根本没有正常的学习氛围,老师无法有效管教,学生家长也不配合……在这种弱校里,即便想好好学习都很困难。但这里面有个深层次的问题:强弱校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弱校的差生比例那么高?根本原因还是掐尖拔苗的机制。马太效应导致少数优质校基本上把优生都吸走了,留给大多数学校的就是中等生和差生,当然就是强校恒强弱校恒弱。

热门评论 6

  • 坐标河南,我所在的高中市最好的,班级在普通班最棒,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我一高中同学,中考倒数第10,不属于正儿八经考上的,扔进班里(班级90多人左右),在高一高二他还好玩,不认真,高三明白了,懂事了,和同学拼着比着学,),高考成绩出来班级第11名,考的比所有模考都要高。
    好的学习氛围是必要的,个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
  • 半截烟头 生命的价值在于---世界因我而改变
    全部楼层
    甘核平大炸弹 作者
    在我上学的时代,华师一附中每年收一半的借读生,这些借读生中的绝大部分人,中考是什么成绩档次,高考大体上还是什么成绩档次。中考分够不上省重点、市重点,高考却能考上985211,双一流的,很少很少。

    当然,这些借读生,如果不花大力气择校,而是去就读了自己原本应该去读的弱校,差校,也许最后高考的结果更差。从这个层面上讲,你说的没错。但是像很多家长所想象的,指望孩子读上市重点、省重点,成绩就能进步一个甚至两个三个大台阶,就可以从只能考二本变成能上双一流,那就是把因果关系给搞颠倒了。

    其实千方百计找关系进好学校最大的收获,是孩子高中三年里相对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即便是对于我读高中时班里那些出身有钱有势家庭,成绩又差根本无心学习的孩子,他们在华师一,再堕落再不学,也不至于整天去社会上混,打架,最多去学校周围网吧玩一玩。而如果他们去了差生扎堆的学校,堕落程度就不好说了。他们家长当时(二零零几年)花的那三万六的借读费,其实很值。即便再加上找人情关系花了更多的钱,也依然划算。

    在促进中等生成绩提升上,传统的掐尖拔苗重点校,并不见得比衡中、毛坦厂式的高考集中营学校更有优势——因为掐尖拔苗重点校里,成绩排中流和末流的学生,几乎全是各种插班生、借读生,学籍不在本校,都不计入本校的一本过线率,双一流录取率,当然数据好看了。
    确实如您所说,总体上看,中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反映高考水平的。但是,在个体上,某个学校层面来说有绝对的差别。
    我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全年级大约80~100名的样子,全班是第5~10名,初中他们有2个尖子班。孩子中考全省12000名。我费了不少劲把他送到一所全省中上的学校。高考成绩出来后,因为所有被录取的孩子要去教育局用录取通知书提档案,有幸看到了学生录取登记表。我经过统计,如果按原校的孩子(所有高中阶段留在原校的)我孩子起码是前十名,登记表上大约能排到前五十名。再看看原来初中的班级,他是第二名。高考孩子全省排名是6000+。
    看着那些还算熟悉的名字,确实中考考的好的,也是高考考的好的。考的不好的,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当年和我孩子中考成绩相仿的孩子我留意了几个,我可以负责任的和你说,学校质量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了。几个当年中考仅比我孩子低2~3分的,留在本校。高考成绩差了我孩子起码60分。
    还有更绝的事例,当然我不认为具有代表性。初中中考和我孩子分数相仿的一个同学,他本就和我孩子关系非常好。高中阶段留在了本校,(我曾劝过他父母,让两孩子一起去新的高中,后来不知何因,未能成行。)结果高考差了我孩子60分。这孩子心里难过,对成绩不满意,通过一年在一家专门补习的高中学习,第二年,考上了和我儿子同一个学校。
  • 我家教师世家,家里的老师们都觉得影响孩子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是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到了初中还没养成,基本上就没救了,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基本上靠两个因素,一个是家长提供的成长环境,一个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和悟性,但并不是两个都要具备。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作者
    半截烟头
    和您举个例子。。。在平地上原地起跳,您不会发生位移。在火车上起跳,您感觉还是没有发生位移,而实际上您已经发生位移了。原因是什么,您所选的参照物不同了。
    在我上学的时代,华师一附中每年收一半的借读生,这些借读生中的绝大部分人,中考是什么成绩档次,高考大体上还是什么成绩档次。中考分够不上省重点、市重点,高考却能考上985211,双一流的,很少很少。

    当然,这些借读生,如果不花大力气择校,而是去就读了自己原本应该去读的弱校,差校,也许最后高考的结果更差。从这个层面上讲,你说的没错。但是像很多家长所想象的,指望孩子读上市重点、省重点,成绩就能进步一个甚至两个三个大台阶,就可以从只能考二本变成能上双一流,那就是把因果关系给搞颠倒了。

    其实千方百计找关系进好学校最大的收获,是孩子高中三年里相对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即便是对于我读高中时班里那些出身有钱有势家庭,成绩又差根本无心学习的孩子,他们在华师一,再堕落再不学,也不至于整天去社会上混,打架,最多去学校周围网吧玩一玩。而如果他们去了差生扎堆的学校,堕落程度就不好说了。他们家长当时(二零零几年)花的那三万六的借读费,其实很值。即便再加上找人情关系花了更多的钱,也依然划算。

    在促进中等生成绩提升上,传统的掐尖拔苗重点校,并不见得比衡中、毛坦厂式的高考集中营学校更有优势——因为掐尖拔苗重点校里,成绩排中流和末流的学生,几乎全是各种插班生、借读生,学籍不在本校,都不计入本校的一本过线率,双一流录取率,当然数据好看了。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作者
    全部楼层
    半截烟头
    确实如您所说,总体上看,中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反映高考水平的。但是,在个体上,某个学校层面来说有绝对的差别。
    我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全年级大约80~100名的样子,全班是第5~10名,初中他们有2个尖子班。孩子中考全省12000名。我费了不少劲把他送到一所全省中上的学校。高考成绩出来后,因为所有被录取的孩子要去教育局用录取通知书提档案,有幸看到了学生录取登记表。我经过统计,如果按原校的孩子(所有高中阶段留在原校的)我孩子起码是前十名,登记表上大约能排到前五十名。再看看原来初中的班级,他是第二名。高考孩子全省排名是6000+。
    看着那些还算熟悉的名字,确实中考考的好的,也是高考考的好的。考的不好的,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当年和我孩子中考成绩相仿的孩子我留意了几个,我可以负责任的和你说,学校质量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了。几个当年中考仅比我孩子低2~3分的,留在本校。高考成绩差了我孩子起码60分。
    还有更绝的事例,当然我不认为具有代表性。初中中考和我孩子分数相仿的一个同学,他本就和我孩子关系非常好。高中阶段留在了本校,(我曾劝过他父母,让两孩子一起去新的高中,后来不知何因,未能成行。)结果高考差了我孩子60分。这孩子心里难过,对成绩不满意,通过一年在一家专门补习的高中学习,第二年,考上了和我儿子同一个学校。
    个体例子并不具有广泛意义,但确实家长只会盯着“成功”(即去了重点校就出现了大幅提高成绩效果)的案例看,并口口相传,这应该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如果举个例的话,我身边也有的是个例。当年中考,跟我一个班的一个女生,中考总分还比我高几分(中考满分600,我是490多分,她应该是500分出头),但还是离华师一附中的录取线差得远。他父母也一样通关系找门路花钱把女儿送入华师一附中借读,从高一就进去了。结果平时模考成绩高高低低起伏很大,最后高考成绩正好踩在一本线上——和其中考分数水平比,没有进步。

    我母亲一位好朋友,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她儿子给送进华一寄读初中(在大力鼓励民营资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时代,华师一附中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运作,把原来只是作为空挂其高中借读生学籍“空壳校”的华一寄宿学校全面改制,高薪挖优质师资,同时打着华师一的招牌,并拿出真金白银来大搞掐尖,转型成了第一梯队的民办初中)。她儿子其实智商条件很好,并不是那种资质普通,学课本知识特别费劲的学生,但由于这位阿姨教育引导方式上存在问题(概括来说就是溺爱,在孩子眼中无威严,孩子玩心很重,根本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她儿子在华一寄成绩就很不稳定,好的时候能排进全年级前10%,差的时候只能在中游——很显然,华一寄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对她儿子产生正面影响。

    这位阿姨自己很拼,其实也主要是为了自己儿子以后高考,使了很大的力气把工作调动到北京,她儿子到北京去上初三,通过她千方百计的托关系找门路同时把相关待遇政策落实到最大化,总算让自己儿子进了北京的一所市重点初中。但结果还是一样,甚至可以说更糟了——她儿子觉得来北京读书了,北京以后高考升学率高,考大学很容易,中考根本不用好好准备。于是愈发不用功,成绩下滑更严重,上课也不听讲,完全不做作业。学校老师还挺认真,五次三番聊天谈心,批评教育,一点用没有。在家里,他和自己母亲像做生意讨价还价一样,在“学习多少时间对应玩手机多少时间”这类气人问题上反复软磨硬泡。其所在的学校校风很正,大部分同学也很上进,但同样对其没有发挥出正面影响。这位阿姨和我母亲关系很好,在北京她为儿子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她老公是经典IT理工男,更不会教育子女,于是只能找我母亲诉苦,但分析来分析去,事实就是很残酷:她儿子这种心态问题已经很难矫正,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送进衡中、毛坦厂复读中心那样的学校,靠外力强行压着学。但这位阿姨又怕儿子在高考集中营太遭罪……

    就说我自己,我也是读到高二下学期,我母亲去求自己单位领导,疏通了关系交了钱,转学到华师一附中。虽然我母亲对“转学能提高成绩”有一定期冀,但也没有抱过高期望,因为我母亲知道我大概是个什么水平。转学的主要原因是我之前的学校校风有问题——一是因为我母亲单位和学校搞共建,但学校后来出尔反尔,要朝我和几个同单位子弟以省重点的录取线为标准,“差一分要XXX元”,收高额择校费,并且频频以此事骚扰我们,我和我母亲忍不了这口恶气;二是因为该校其实就是某高校的子弟校,大部分学生是该高校教职工子女,异常排外,内卷倾向也很重(很多同学直接以考试分数定人际关系,你这次比他高几分名次比他高,他就对你和颜悦色;下次他如果比你成绩和排名高了,就对你爱答不理甚至冷言恶语。某些老师也是如此,只愿意去回答班级前十名同学的提问),与我读初中时的氛围差得太远。但其实单从考试角度而言,高二时已经分文理科,我因为物理不好选文科,自己政史地底子还行,成绩比较稳定了。我转学前在之前学校的文科班(一共就两个文科班,大概100个学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去了华师一附中后,三个文科班,大概一百六七十个学生,模考差的时候大概30名上下,最好的一次进前10,一般都是十几到20名左右,但实际上分数就一直在比一本线高20到40分这个水平,因为能包过一本线,所以华师一附中邀请我转入学籍。到真正高考时,遇到10年来出题最难,一本线划得最低的一次(文科一本506),我也就只达到了自己正常水平的下限。而我之前那个学校文科班跟我成绩不相上下的那位同学,最后总分还比我高几分。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作者
    全部楼层
    半截烟头
    确实如您所说,总体上看,中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反映高考水平的。但是,在个体上,某个学校层面来说有绝对的差别。
    我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全年级大约80~100名的样子,全班是第5~10名,初中他们有2个尖子班。孩子中考全省12000名。我费了不少劲把他送到一所全省中上的学校。高考成绩出来后,因为所有被录取的孩子要去教育局用录取通知书提档案,有幸看到了学生录取登记表。我经过统计,如果按原校的孩子(所有高中阶段留在原校的)我孩子起码是前十名,登记表上大约能排到前五十名。再看看原来初中的班级,他是第二名。高考孩子全省排名是6000+。
    看着那些还算熟悉的名字,确实中考考的好的,也是高考考的好的。考的不好的,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当年和我孩子中考成绩相仿的孩子我留意了几个,我可以负责任的和你说,学校质量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了。几个当年中考仅比我孩子低2~3分的,留在本校。高考成绩差了我孩子起码60分。
    还有更绝的事例,当然我不认为具有代表性。初中中考和我孩子分数相仿的一个同学,他本就和我孩子关系非常好。高中阶段留在了本校,(我曾劝过他父母,让两孩子一起去新的高中,后来不知何因,未能成行。)结果高考差了我孩子60分。这孩子心里难过,对成绩不满意,通过一年在一家专门补习的高中学习,第二年,考上了和我儿子同一个学校。
    讲了这么多个例,还是看整体情况更说明问题。我上学时华师一附中一个年级22个班,除开一个奥赛班,21个班全是平行班,平均每个班50-60人,每个班都是20多个中考高分正经考入的学生,20多个从各种渠道来的,交借读费的借读生。像我这种半途转入的是极少数,绝大部分都是高一就入校就读了。学生们所享受的师资条件也都是一样的,甭管是考入的还是借读的,都是上同样老师的课,完成同样的作业。每个班的借读生在成绩上也基本上是按中考分数均匀分布,中考分数还可以但是够不上华师一分数线的、分数一般的、很差的,都有。但到了高三时,模考成绩能稳定在历年一本线上,继而能接到学校邀请转入学籍的借读生,每个班就大概两三个——而且私下一打听,基本上也都是中考成绩就不赖,底子较好的人。我所在的班,就我和两个同学得到了这个机会,一聊天,都是中考时成绩还可以,但够不上华师一、省实验中学的。


    前面说了,一个班里至少有20多个借读的同学。也就是说,如果像华师一这样的传统重点校,对学生成绩真的有普遍性的,很明显的提升作用,那20多个借读的同学里,至少应该有过半的人到高三模考时成绩能稳过一本线。而且,让原本中考成绩就不错(超过百分制折算后70分水平),只是没达到省重点那么高标准(相当于百分制折算后95分以上水平)的借读生上一本线(湖北省历年一本线就是在百分制折算后70-75分的水平上下浮动),也不算是“明显提升”,只是让他们正常的应试水平保持到了高中。只有让那些中考成绩在百分制折算后70分以下水平的学生,在高考时能批量上一本线,乃至能上双一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显提升”。但显然在我上学时,即便是华师一附中也做不到这一点。如果能做到的话,那每个班20多个借读生,保底都应该能包过15个。


    原本中考成绩一般,千方百计进了靠掐尖出优异高考成绩的好高中,成绩就得以大幅提升的学生,其实才是个例,少数。但大量自己孩子成绩一般的家长,都把这种个例认为是普遍现象。您的孩子可以说是幸运儿,到了重点校,成绩和排名就大幅进步了。然而,至少在10到20年前,只要是教育资源富集的大城市里的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不都有大量的,通过各种关系、条子和金钱开路进来就读的借读生吗?这么多借读生,能实现像您孩子这么明显进步的,我敢说100个里面能有5个就不错了。我相信您孩子就读的高中,肯定不止一个学生是在家长的运作下进来的(而不是凭中考分数,凭分数过不了录取线才需要家长来运作),那其他靠运作进来的学生,又有几个是高考成绩相比起中考成绩进步很明显的呢?大部分家长自己费大劲出大力,拉关系找门路,求爷爷告奶奶,把孩子塞进重点校,说到底拼的只是一个很低的“丑小鸭变天鹅”的概率,赌一把。


    我读的初中是个普通校,成绩最好的那一拨孩子,中考后,他们的家长也是想方设法给搞进各种省重点、市重点借读。后来我跟他们渐渐都失去了联系,到读本科时,校内网流行,通过在校内网上搜索,我又找到了不少。通过他们自己在主页上的写的个人简介和就读院校,我发现这些同学最后考进的高校,基本上也就是能达到他们中考分数档次所大致对应的大学(大学的录取分数和中考分数都按百分制换算),中考470,480(满分600),高考能进双一流的,没几个人。


    相比之下,为啥毛坦厂中学复读中心那么火?就因为它不掐尖,主要收的是剩下的一般生、差生,靠准军事化、高度人身控制和严苛的时间管理,以强大的外力逼着“考渣”们回炉重炼,能做到把原本上不了本科线的孩子批量性送上本科线,原本考不上二本的孩子批量送上二本线,原本考不上一本的孩子批量送上一本线。尽管据毛坦厂出来的学生说,他们往年的一本上线率最高也不过60%,一般也就40%上下,但要考虑到,其生源的素质根本无法与那些能全省掐尖的省重点、全市掐尖的市重点相提并论,所以这更显出其升学率的含金量,自然也受到了大量家长的狂热追捧。
    展开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3
最热 最早 最新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作者
    全部楼层
    huzi
    有教学经验的好老师真的会让学生对知识点,对解题方法有深刻领悟,所谓云泥之别,茅塞顿开,这些词真真不夸张,做为曾经的学生我深有体会
    能感受到不同资质教师间的云泥之别,在好教师的点拨下能茅塞顿开的学生,自己在学习应试上的资质,也是牛娃水平,至少是接近牛娃水平。

    我姑姑的儿子,我的表弟,可以说是学霸里的顶级代表,在山东高考,考完后能在北大清华中来挑,最后去了北大,一路本硕博连读的人物。他不光自己学习牛X,辅导课业,讲解重难点,也是一把好手。虽然不是专业教师,但他给很多我姑姑亲戚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在寒暑假时系统性地补过课,做辅导,水平没得说,听过他讲课讲题的孩子,没有不说好的。但大部分孩子最后高考分数也就在他们往常的水平上下浮动。

    最无奈的就是我叔叔的儿子,我的堂弟,他和我表弟从小一起长大,关系特别亲,跟亲哥俩一样,我表弟也是在我堂弟的课业辅导上花了最大的精力和功夫。我堂弟大了,也知道长辈和表哥是为自己好,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但最终该是学渣还是学渣。
  • 全部楼层
    甘核平大炸弹 作者
    我们国家每年有近1600万孩子入学,而在中小学老师中,能做到无差别“解惑”,关键是能够帮助资质一般的同学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好老师,又有几个?

    反正社会公众都认同的是,这种好老师,肯定是稀缺资源,于是打破头皮去争抢,拼命地去卷,争抢和卷的结果就是好老师基本上集中在牛校,牛校通过掐尖,招的绝大部分都是牛娃。当然,牛娃配好老师,能变得更牛。那绝大多数普娃呢?

    更何况从实际上讲,上述的这种好老师,都可以说是顶级名师了。要做到能帮助资质一般的学生大幅提分,一是教师本人高度熟稔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二是教师本人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相当有把握,三是能做到因材施教,能有效帮助普娃克服困难——不管是重难点的消化掌握还是心理上的困惑。我可以说即便是那些取得了各种特级教师头衔的老师中,这样的好老师也只是百中存一二。你或你的娃上学,如果能碰到这样的老师,自然是极大的幸运,但绝大部分人确实一辈子都碰不到。重点校里大部分老师,也就是在上述的第一条上普遍比一般校、弱校的老师强,第二条和第三条都是差不多水平。但第一条强,只是能满足牛娃的学习需求。普娃想提升成绩,对老师需求最高的其实是第三条,但能做到第三条的老师太少太少了。

    我这些天发的帖子,其实都是回复别人的,被风闻小编设成了主题帖。然后在评论区里,很多人都说“你的说法扯淡,我的孩子之前在普通校成绩一般,想发设法进了重点校后成绩就提高了”——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娃上的重点校,当时难道就他儿子/女儿一个通关系递条子进来的学生?其他中考分数不够,靠关系、运作进来的学生,又有几个是成绩大幅提升的?如果说重点校能明显提升普娃成绩是个普遍性的规律,那大部分的关系生、条子生高考时都应比其中考时的排名和分数档次有明显提高,但实际上并没有。我主帖和对他人的回复里明明白白写了,大部分借读生,中考是什么水平,高考就基本上还是那个水平。评论区里那么多人讲自己娃的个例,看似众口一词,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凡尔赛?大部分把自己娃送进那种传统掐尖拔苗的重点校,最后成绩也没有得到提高的家长,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是不怎么发言的——本来千方百计找门路托关系进了名校,结果自己的娃成绩也就那样,就不是个光彩的事,不想说。

    真正能对普娃能起作用的,是衡中、毛坦厂中学复读中心那样的高考集训营。因为他们不靠掐尖拔苗,他们靠的是的应试备考上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泰罗制。毛坦厂中学老师的核心职责就是把学生盯死——尽全力确保学生除了吃饭、最低限度的休息和内务整理外,没有一秒钟时间用在背书刷题以外的事情上。课任老师也只是不停地在改模考卷、讲模考卷。一个班一百多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只能是强力压迫。但对于那些拼命向二本线、一本线冲刺的普娃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学校,从头管到脚能管住自己不能玩不分心的,才是好老师。
    有教学经验的好老师真的会让学生对知识点,对解题方法有深刻领悟,所谓云泥之别,茅塞顿开,这些词真真不夸张,做为曾经的学生我深有体会
  • 好的老师能提高好学生的上限,但挽救不了差学生的下限。
  • 我家教师世家,家里的老师们都觉得影响孩子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是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到了初中还没养成,基本上就没救了,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基本上靠两个因素,一个是家长提供的成长环境,一个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和悟性,但并不是两个都要具备。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作者
    huzi
    师者,解惑也。你可能不曾有过遇到好老师的那种体会。
    我们国家每年有近1600万孩子入学,而在中小学老师中,能做到无差别“解惑”,关键是能够帮助资质一般的同学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好老师,又有几个?

    反正社会公众都认同的是,这种好老师,肯定是稀缺资源,于是打破头皮去争抢,拼命地去卷,争抢和卷的结果就是好老师基本上集中在牛校,牛校通过掐尖,招的绝大部分都是牛娃。当然,牛娃配好老师,能变得更牛。那绝大多数普娃呢?

    更何况从实际上讲,上述的这种好老师,都可以说是顶级名师了。要做到能帮助资质一般的学生大幅提分,一是教师本人高度熟稔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二是教师本人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相当有把握,三是能做到因材施教,能有效帮助普娃克服困难——不管是重难点的消化掌握还是心理上的困惑。我可以说即便是那些取得了各种特级教师头衔的老师中,这样的好老师也只是百中存一二。你或你的娃上学,如果能碰到这样的老师,自然是极大的幸运,但绝大部分人确实一辈子都碰不到。重点校里大部分老师,也就是在上述的第一条上普遍比一般校、弱校的老师强,第二条和第三条都是差不多水平。但第一条强,只是能满足牛娃的学习需求。普娃想提升成绩,对老师需求最高的其实是第三条,但能做到第三条的老师太少太少了。

    我这些天发的帖子,其实都是回复别人的,被风闻小编设成了主题帖。然后在评论区里,很多人都说“你的说法扯淡,我的孩子之前在普通校成绩一般,想发设法进了重点校后成绩就提高了”——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娃上的重点校,当时难道就他儿子/女儿一个通关系递条子进来的学生?其他中考分数不够,靠关系、运作进来的学生,又有几个是成绩大幅提升的?如果说重点校能明显提升普娃成绩是个普遍性的规律,那大部分的关系生、条子生高考时都应比其中考时的排名和分数档次有明显提高,但实际上并没有。我主帖和对他人的回复里明明白白写了,大部分借读生,中考是什么水平,高考就基本上还是那个水平。评论区里那么多人讲自己娃的个例,看似众口一词,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凡尔赛?大部分把自己娃送进那种传统掐尖拔苗的重点校,最后成绩也没有得到提高的家长,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是不怎么发言的——本来千方百计找门路托关系进了名校,结果自己的娃成绩也就那样,就不是个光彩的事,不想说。

    真正能对普娃能起作用的,是衡中、毛坦厂中学复读中心那样的高考集训营。因为他们不靠掐尖拔苗,他们靠的是的应试备考上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泰罗制。毛坦厂中学老师的核心职责就是把学生盯死——尽全力确保学生除了吃饭、最低限度的休息和内务整理外,没有一秒钟时间用在背书刷题以外的事情上。课任老师也只是不停地在改模考卷、讲模考卷。一个班一百多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只能是强力压迫。但对于那些拼命向二本线、一本线冲刺的普娃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学校,从头管到脚能管住自己不能玩不分心的,才是好老师。
  • 师者,解惑也。你可能不曾有过遇到好老师的那种体会。
  • 过客欣欣 一个随意的路人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好学校,好老师,当然能够提高差生的成绩,只不过有个前提是这个差生之所以还是差生,必需并不是因为自身愚笨,而只是因为缺少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
  • 进了所谓好的学校,更多的是让学生家长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让其好在外面摆龙门阵!至于娃能否读得走那是以后再说的事!
  • martin937
    我总结成绩好要考自己主动学习和思考,其他都是浮云。自己切身体会,我是初三才收起玩的心思,一门心思在学习。
    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师资资源有时候比学生自己的努力还重要(不绝对)!
  • 一般来说,读好初中能大概率读好高中,能读好高中大概率能读好大学!初中高中很重要…能重要到几乎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 izx
    相当多的名校哪怕是中考录取分数不够,但是想进校还是有一个分数门槛的,不是什么垃圾分都可以上的,如果有那背后起码是个厅级背景,还不是拐弯的那种。所以最拔尖的,一般里面的好点的都掐走了。
  • 作者只看见了那些借读生的止步不前,却从不考虑那些学生不进重点高中,就有很大机率会后退
  • 你这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华师一附中的老师也不都是好老师,事实上逆袭的考生多的是。讲个例的话我也讲一个。我是湖北省某个县一中毕业的,我们学校每年高三都重新分班,都是平行班,按高二期末考试成绩轮流选人。我们班主任带了十几年高考班,班上高考录取率年年比别人高,奖金年年比别人多。哦,我们班主任老师还是个体育老师,真正的体育老师,每年还带一两个体育特长生。
  • 坐标河南,我所在的高中市最好的,班级在普通班最棒,班级学习氛围较好。
    我一高中同学,中考倒数第10,不属于正儿八经考上的,扔进班里(班级90多人左右),在高一高二他还好玩,不认真,高三明白了,懂事了,和同学拼着比着学,),高考成绩出来班级第11名,考的比所有模考都要高。
    好的学习氛围是必要的,个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
  • 我总结成绩好要考自己主动学习和思考,其他都是浮云。自己切身体会,我是初三才收起玩的心思,一门心思在学习。
  • 基本同意好学校优质生源起码起到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作用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作者
    全部楼层
    半截烟头
    确实如您所说,总体上看,中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反映高考水平的。但是,在个体上,某个学校层面来说有绝对的差别。
    我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全年级大约80~100名的样子,全班是第5~10名,初中他们有2个尖子班。孩子中考全省12000名。我费了不少劲把他送到一所全省中上的学校。高考成绩出来后,因为所有被录取的孩子要去教育局用录取通知书提档案,有幸看到了学生录取登记表。我经过统计,如果按原校的孩子(所有高中阶段留在原校的)我孩子起码是前十名,登记表上大约能排到前五十名。再看看原来初中的班级,他是第二名。高考孩子全省排名是6000+。
    看着那些还算熟悉的名字,确实中考考的好的,也是高考考的好的。考的不好的,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当年和我孩子中考成绩相仿的孩子我留意了几个,我可以负责任的和你说,学校质量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了。几个当年中考仅比我孩子低2~3分的,留在本校。高考成绩差了我孩子起码60分。
    还有更绝的事例,当然我不认为具有代表性。初中中考和我孩子分数相仿的一个同学,他本就和我孩子关系非常好。高中阶段留在了本校,(我曾劝过他父母,让两孩子一起去新的高中,后来不知何因,未能成行。)结果高考差了我孩子60分。这孩子心里难过,对成绩不满意,通过一年在一家专门补习的高中学习,第二年,考上了和我儿子同一个学校。
    讲了这么多个例,还是看整体情况更说明问题。我上学时华师一附中一个年级22个班,除开一个奥赛班,21个班全是平行班,平均每个班50-60人,每个班都是20多个中考高分正经考入的学生,20多个从各种渠道来的,交借读费的借读生。像我这种半途转入的是极少数,绝大部分都是高一就入校就读了。学生们所享受的师资条件也都是一样的,甭管是考入的还是借读的,都是上同样老师的课,完成同样的作业。每个班的借读生在成绩上也基本上是按中考分数均匀分布,中考分数还可以但是够不上华师一分数线的、分数一般的、很差的,都有。但到了高三时,模考成绩能稳定在历年一本线上,继而能接到学校邀请转入学籍的借读生,每个班就大概两三个——而且私下一打听,基本上也都是中考成绩就不赖,底子较好的人。我所在的班,就我和两个同学得到了这个机会,一聊天,都是中考时成绩还可以,但够不上华师一、省实验中学的。


    前面说了,一个班里至少有20多个借读的同学。也就是说,如果像华师一这样的传统重点校,对学生成绩真的有普遍性的,很明显的提升作用,那20多个借读的同学里,至少应该有过半的人到高三模考时成绩能稳过一本线。而且,让原本中考成绩就不错(超过百分制折算后70分水平),只是没达到省重点那么高标准(相当于百分制折算后95分以上水平)的借读生上一本线(湖北省历年一本线就是在百分制折算后70-75分的水平上下浮动),也不算是“明显提升”,只是让他们正常的应试水平保持到了高中。只有让那些中考成绩在百分制折算后70分以下水平的学生,在高考时能批量上一本线,乃至能上双一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显提升”。但显然在我上学时,即便是华师一附中也做不到这一点。如果能做到的话,那每个班20多个借读生,保底都应该能包过15个。


    原本中考成绩一般,千方百计进了靠掐尖出优异高考成绩的好高中,成绩就得以大幅提升的学生,其实才是个例,少数。但大量自己孩子成绩一般的家长,都把这种个例认为是普遍现象。您的孩子可以说是幸运儿,到了重点校,成绩和排名就大幅进步了。然而,至少在10到20年前,只要是教育资源富集的大城市里的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不都有大量的,通过各种关系、条子和金钱开路进来就读的借读生吗?这么多借读生,能实现像您孩子这么明显进步的,我敢说100个里面能有5个就不错了。我相信您孩子就读的高中,肯定不止一个学生是在家长的运作下进来的(而不是凭中考分数,凭分数过不了录取线才需要家长来运作),那其他靠运作进来的学生,又有几个是高考成绩相比起中考成绩进步很明显的呢?大部分家长自己费大劲出大力,拉关系找门路,求爷爷告奶奶,把孩子塞进重点校,说到底拼的只是一个很低的“丑小鸭变天鹅”的概率,赌一把。


    我读的初中是个普通校,成绩最好的那一拨孩子,中考后,他们的家长也是想方设法给搞进各种省重点、市重点借读。后来我跟他们渐渐都失去了联系,到读本科时,校内网流行,通过在校内网上搜索,我又找到了不少。通过他们自己在主页上的写的个人简介和就读院校,我发现这些同学最后考进的高校,基本上也就是能达到他们中考分数档次所大致对应的大学(大学的录取分数和中考分数都按百分制换算),中考470,480(满分600),高考能进双一流的,没几个人。


    相比之下,为啥毛坦厂中学复读中心那么火?就因为它不掐尖,主要收的是剩下的一般生、差生,靠准军事化、高度人身控制和严苛的时间管理,以强大的外力逼着“考渣”们回炉重炼,能做到把原本上不了本科线的孩子批量性送上本科线,原本考不上二本的孩子批量送上二本线,原本考不上一本的孩子批量送上一本线。尽管据毛坦厂出来的学生说,他们往年的一本上线率最高也不过60%,一般也就40%上下,但要考虑到,其生源的素质根本无法与那些能全省掐尖的省重点、全市掐尖的市重点相提并论,所以这更显出其升学率的含金量,自然也受到了大量家长的狂热追捧。
    展开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作者
    全部楼层
    半截烟头
    确实如您所说,总体上看,中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反映高考水平的。但是,在个体上,某个学校层面来说有绝对的差别。
    我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全年级大约80~100名的样子,全班是第5~10名,初中他们有2个尖子班。孩子中考全省12000名。我费了不少劲把他送到一所全省中上的学校。高考成绩出来后,因为所有被录取的孩子要去教育局用录取通知书提档案,有幸看到了学生录取登记表。我经过统计,如果按原校的孩子(所有高中阶段留在原校的)我孩子起码是前十名,登记表上大约能排到前五十名。再看看原来初中的班级,他是第二名。高考孩子全省排名是6000+。
    看着那些还算熟悉的名字,确实中考考的好的,也是高考考的好的。考的不好的,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当年和我孩子中考成绩相仿的孩子我留意了几个,我可以负责任的和你说,学校质量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了。几个当年中考仅比我孩子低2~3分的,留在本校。高考成绩差了我孩子起码60分。
    还有更绝的事例,当然我不认为具有代表性。初中中考和我孩子分数相仿的一个同学,他本就和我孩子关系非常好。高中阶段留在了本校,(我曾劝过他父母,让两孩子一起去新的高中,后来不知何因,未能成行。)结果高考差了我孩子60分。这孩子心里难过,对成绩不满意,通过一年在一家专门补习的高中学习,第二年,考上了和我儿子同一个学校。
    个体例子并不具有广泛意义,但确实家长只会盯着“成功”(即去了重点校就出现了大幅提高成绩效果)的案例看,并口口相传,这应该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如果举个例的话,我身边也有的是个例。当年中考,跟我一个班的一个女生,中考总分还比我高几分(中考满分600,我是490多分,她应该是500分出头),但还是离华师一附中的录取线差得远。他父母也一样通关系找门路花钱把女儿送入华师一附中借读,从高一就进去了。结果平时模考成绩高高低低起伏很大,最后高考成绩正好踩在一本线上——和其中考分数水平比,没有进步。

    我母亲一位好朋友,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她儿子给送进华一寄读初中(在大力鼓励民营资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时代,华师一附中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运作,把原来只是作为空挂其高中借读生学籍“空壳校”的华一寄宿学校全面改制,高薪挖优质师资,同时打着华师一的招牌,并拿出真金白银来大搞掐尖,转型成了第一梯队的民办初中)。她儿子其实智商条件很好,并不是那种资质普通,学课本知识特别费劲的学生,但由于这位阿姨教育引导方式上存在问题(概括来说就是溺爱,在孩子眼中无威严,孩子玩心很重,根本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她儿子在华一寄成绩就很不稳定,好的时候能排进全年级前10%,差的时候只能在中游——很显然,华一寄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对她儿子产生正面影响。

    这位阿姨自己很拼,其实也主要是为了自己儿子以后高考,使了很大的力气把工作调动到北京,她儿子到北京去上初三,通过她千方百计的托关系找门路同时把相关待遇政策落实到最大化,总算让自己儿子进了北京的一所市重点初中。但结果还是一样,甚至可以说更糟了——她儿子觉得来北京读书了,北京以后高考升学率高,考大学很容易,中考根本不用好好准备。于是愈发不用功,成绩下滑更严重,上课也不听讲,完全不做作业。学校老师还挺认真,五次三番聊天谈心,批评教育,一点用没有。在家里,他和自己母亲像做生意讨价还价一样,在“学习多少时间对应玩手机多少时间”这类气人问题上反复软磨硬泡。其所在的学校校风很正,大部分同学也很上进,但同样对其没有发挥出正面影响。这位阿姨和我母亲关系很好,在北京她为儿子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她老公是经典IT理工男,更不会教育子女,于是只能找我母亲诉苦,但分析来分析去,事实就是很残酷:她儿子这种心态问题已经很难矫正,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送进衡中、毛坦厂复读中心那样的学校,靠外力强行压着学。但这位阿姨又怕儿子在高考集中营太遭罪……

    就说我自己,我也是读到高二下学期,我母亲去求自己单位领导,疏通了关系交了钱,转学到华师一附中。虽然我母亲对“转学能提高成绩”有一定期冀,但也没有抱过高期望,因为我母亲知道我大概是个什么水平。转学的主要原因是我之前的学校校风有问题——一是因为我母亲单位和学校搞共建,但学校后来出尔反尔,要朝我和几个同单位子弟以省重点的录取线为标准,“差一分要XXX元”,收高额择校费,并且频频以此事骚扰我们,我和我母亲忍不了这口恶气;二是因为该校其实就是某高校的子弟校,大部分学生是该高校教职工子女,异常排外,内卷倾向也很重(很多同学直接以考试分数定人际关系,你这次比他高几分名次比他高,他就对你和颜悦色;下次他如果比你成绩和排名高了,就对你爱答不理甚至冷言恶语。某些老师也是如此,只愿意去回答班级前十名同学的提问),与我读初中时的氛围差得太远。但其实单从考试角度而言,高二时已经分文理科,我因为物理不好选文科,自己政史地底子还行,成绩比较稳定了。我转学前在之前学校的文科班(一共就两个文科班,大概100个学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去了华师一附中后,三个文科班,大概一百六七十个学生,模考差的时候大概30名上下,最好的一次进前10,一般都是十几到20名左右,但实际上分数就一直在比一本线高20到40分这个水平,因为能包过一本线,所以华师一附中邀请我转入学籍。到真正高考时,遇到10年来出题最难,一本线划得最低的一次(文科一本506),我也就只达到了自己正常水平的下限。而我之前那个学校文科班跟我成绩不相上下的那位同学,最后总分还比我高几分。
  • 半截烟头 生命的价值在于---世界因我而改变
    全部楼层
    甘核平大炸弹 作者
    在我上学的时代,华师一附中每年收一半的借读生,这些借读生中的绝大部分人,中考是什么成绩档次,高考大体上还是什么成绩档次。中考分够不上省重点、市重点,高考却能考上985211,双一流的,很少很少。

    当然,这些借读生,如果不花大力气择校,而是去就读了自己原本应该去读的弱校,差校,也许最后高考的结果更差。从这个层面上讲,你说的没错。但是像很多家长所想象的,指望孩子读上市重点、省重点,成绩就能进步一个甚至两个三个大台阶,就可以从只能考二本变成能上双一流,那就是把因果关系给搞颠倒了。

    其实千方百计找关系进好学校最大的收获,是孩子高中三年里相对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即便是对于我读高中时班里那些出身有钱有势家庭,成绩又差根本无心学习的孩子,他们在华师一,再堕落再不学,也不至于整天去社会上混,打架,最多去学校周围网吧玩一玩。而如果他们去了差生扎堆的学校,堕落程度就不好说了。他们家长当时(二零零几年)花的那三万六的借读费,其实很值。即便再加上找人情关系花了更多的钱,也依然划算。

    在促进中等生成绩提升上,传统的掐尖拔苗重点校,并不见得比衡中、毛坦厂式的高考集中营学校更有优势——因为掐尖拔苗重点校里,成绩排中流和末流的学生,几乎全是各种插班生、借读生,学籍不在本校,都不计入本校的一本过线率,双一流录取率,当然数据好看了。
    确实如您所说,总体上看,中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反映高考水平的。但是,在个体上,某个学校层面来说有绝对的差别。
    我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全年级大约80~100名的样子,全班是第5~10名,初中他们有2个尖子班。孩子中考全省12000名。我费了不少劲把他送到一所全省中上的学校。高考成绩出来后,因为所有被录取的孩子要去教育局用录取通知书提档案,有幸看到了学生录取登记表。我经过统计,如果按原校的孩子(所有高中阶段留在原校的)我孩子起码是前十名,登记表上大约能排到前五十名。再看看原来初中的班级,他是第二名。高考孩子全省排名是6000+。
    看着那些还算熟悉的名字,确实中考考的好的,也是高考考的好的。考的不好的,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当年和我孩子中考成绩相仿的孩子我留意了几个,我可以负责任的和你说,学校质量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了。几个当年中考仅比我孩子低2~3分的,留在本校。高考成绩差了我孩子起码60分。
    还有更绝的事例,当然我不认为具有代表性。初中中考和我孩子分数相仿的一个同学,他本就和我孩子关系非常好。高中阶段留在了本校,(我曾劝过他父母,让两孩子一起去新的高中,后来不知何因,未能成行。)结果高考差了我孩子60分。这孩子心里难过,对成绩不满意,通过一年在一家专门补习的高中学习,第二年,考上了和我儿子同一个学校。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作者
    已注销用户
    按我自己的例子很明显不是一厢情愿,我那一届78%的一本录取率,全校那些靠“助学金”进来的学生最差也上了三本。好学校,好老师,好同学,这种氛围就能让你下限不那么低。除非你不去融入这个集体。高二有班上的同学转校,在所转学校的综合成绩年级第三,等高三就跌出百名开外了。
    你高中那一届78%的一本率,那么,那些考上一本的同学,中考时都是多少分?是不是大多数人至少都能达到百分制下80分以上的水平?(比如中考满分是600分的话,至少在480分以上)。

    如果中考满分是600分,而你的同学们中考分数大部分是在450分以下(就和我上的初中一样),高考就不可能有近八成人能上一本。

    要举个例,我上的初中就是典型例子,大部分同学就是中考450分以下的水平,能考高分的都考到省重点、市重点去了。考不进省、市重点的基本上都进了本校的高中部,然后高中部每年高考,300多学生,能过一本线的最多十来个,撑死5%。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