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2条
-
讲了这么多个例,还是看整体情况更说明问题。我上学时华师一附中一个年级22个班,除开一个奥赛班,21个班全是平行班,平均每个班50-60人,每个班都是20多个中考高分正经考入的学生,20多个从各种渠道来的,交借读费的借读生。像我这种半途转入的是极少数,绝大部分都是高一就入校就读了。学生们所享受的师资条件也都是一样的,甭管是考入的还是借读的,都是上同样老师的课,完成同样的作业。每个班的借读生在成绩上也基本上是按中考分数均匀分布,中考分数还可以但是够不上华师一分数线的、分数一般的、很差的,都有。但到了高三时,模考成绩能稳定在历年一本线上,继而能接到学校邀请转入学籍的借读生,每个班就大概两三个——而且私下一打听,基本上也都是中考成绩就不赖,底子较好的人。我所在的班,就我和两个同学得到了这个机会,一聊天,都是中考时成绩还可以,但够不上华师一、省实验中学的。
前面说了,一个班里至少有20多个借读的同学。也就是说,如果像华师一这样的传统重点校,对学生成绩真的有普遍性的,很明显的提升作用,那20多个借读的同学里,至少应该有过半的人到高三模考时成绩能稳过一本线。而且,让原本中考成绩就不错(超过百分制折算后70分水平),只是没达到省重点那么高标准(相当于百分制折算后95分以上水平)的借读生上一本线(湖北省历年一本线就是在百分制折算后70-75分的水平上下浮动),也不算是“明显提升”,只是让他们正常的应试水平保持到了高中。只有让那些中考成绩在百分制折算后70分以下水平的学生,在高考时能批量上一本线,乃至能上双一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显提升”。但显然在我上学时,即便是华师一附中也做不到这一点。如果能做到的话,那每个班20多个借读生,保底都应该能包过15个。
原本中考成绩一般,千方百计进了靠掐尖出优异高考成绩的好高中,成绩就得以大幅提升的学生,其实才是个例,少数。但大量自己孩子成绩一般的家长,都把这种个例认为是普遍现象。您的孩子可以说是幸运儿,到了重点校,成绩和排名就大幅进步了。然而,至少在10到20年前,只要是教育资源富集的大城市里的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不都有大量的,通过各种关系、条子和金钱开路进来就读的借读生吗?这么多借读生,能实现像您孩子这么明显进步的,我敢说100个里面能有5个就不错了。我相信您孩子就读的高中,肯定不止一个学生是在家长的运作下进来的(而不是凭中考分数,凭分数过不了录取线才需要家长来运作),那其他靠运作进来的学生,又有几个是高考成绩相比起中考成绩进步很明显的呢?大部分家长自己费大劲出大力,拉关系找门路,求爷爷告奶奶,把孩子塞进重点校,说到底拼的只是一个很低的“丑小鸭变天鹅”的概率,赌一把。
我读的初中是个普通校,成绩最好的那一拨孩子,中考后,他们的家长也是想方设法给搞进各种省重点、市重点借读。后来我跟他们渐渐都失去了联系,到读本科时,校内网流行,通过在校内网上搜索,我又找到了不少。通过他们自己在主页上的写的个人简介和就读院校,我发现这些同学最后考进的高校,基本上也就是能达到他们中考分数档次所大致对应的大学(大学的录取分数和中考分数都按百分制换算),中考470,480(满分600),高考能进双一流的,没几个人。
相比之下,为啥毛坦厂中学复读中心那么火?就因为它不掐尖,主要收的是剩下的一般生、差生,靠准军事化、高度人身控制和严苛的时间管理,以强大的外力逼着“考渣”们回炉重炼,能做到把原本上不了本科线的孩子批量性送上本科线,原本考不上二本的孩子批量送上二本线,原本考不上一本的孩子批量送上一本线。尽管据毛坦厂出来的学生说,他们往年的一本上线率最高也不过60%,一般也就40%上下,但要考虑到,其生源的素质根本无法与那些能全省掐尖的省重点、全市掐尖的市重点相提并论,所以这更显出其升学率的含金量,自然也受到了大量家长的狂热追捧。
-
个体例子并不具有广泛意义,但确实家长只会盯着“成功”(即去了重点校就出现了大幅提高成绩效果)的案例看,并口口相传,这应该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如果举个例的话,我身边也有的是个例。当年中考,跟我一个班的一个女生,中考总分还比我高几分(中考满分600,我是490多分,她应该是500分出头),但还是离华师一附中的录取线差得远。他父母也一样通关系找门路花钱把女儿送入华师一附中借读,从高一就进去了。结果平时模考成绩高高低低起伏很大,最后高考成绩正好踩在一本线上——和其中考分数水平比,没有进步。
我母亲一位好朋友,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她儿子给送进华一寄读初中(在大力鼓励民营资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时代,华师一附中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运作,把原来只是作为空挂其高中借读生学籍“空壳校”的华一寄宿学校全面改制,高薪挖优质师资,同时打着华师一的招牌,并拿出真金白银来大搞掐尖,转型成了第一梯队的民办初中)。她儿子其实智商条件很好,并不是那种资质普通,学课本知识特别费劲的学生,但由于这位阿姨教育引导方式上存在问题(概括来说就是溺爱,在孩子眼中无威严,孩子玩心很重,根本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她儿子在华一寄成绩就很不稳定,好的时候能排进全年级前10%,差的时候只能在中游——很显然,华一寄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对她儿子产生正面影响。
这位阿姨自己很拼,其实也主要是为了自己儿子以后高考,使了很大的力气把工作调动到北京,她儿子到北京去上初三,通过她千方百计的托关系找门路同时把相关待遇政策落实到最大化,总算让自己儿子进了北京的一所市重点初中。但结果还是一样,甚至可以说更糟了——她儿子觉得来北京读书了,北京以后高考升学率高,考大学很容易,中考根本不用好好准备。于是愈发不用功,成绩下滑更严重,上课也不听讲,完全不做作业。学校老师还挺认真,五次三番聊天谈心,批评教育,一点用没有。在家里,他和自己母亲像做生意讨价还价一样,在“学习多少时间对应玩手机多少时间”这类气人问题上反复软磨硬泡。其所在的学校校风很正,大部分同学也很上进,但同样对其没有发挥出正面影响。这位阿姨和我母亲关系很好,在北京她为儿子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她老公是经典IT理工男,更不会教育子女,于是只能找我母亲诉苦,但分析来分析去,事实就是很残酷:她儿子这种心态问题已经很难矫正,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送进衡中、毛坦厂复读中心那样的学校,靠外力强行压着学。但这位阿姨又怕儿子在高考集中营太遭罪……
就说我自己,我也是读到高二下学期,我母亲去求自己单位领导,疏通了关系交了钱,转学到华师一附中。虽然我母亲对“转学能提高成绩”有一定期冀,但也没有抱过高期望,因为我母亲知道我大概是个什么水平。转学的主要原因是我之前的学校校风有问题——一是因为我母亲单位和学校搞共建,但学校后来出尔反尔,要朝我和几个同单位子弟以省重点的录取线为标准,“差一分要XXX元”,收高额择校费,并且频频以此事骚扰我们,我和我母亲忍不了这口恶气;二是因为该校其实就是某高校的子弟校,大部分学生是该高校教职工子女,异常排外,内卷倾向也很重(很多同学直接以考试分数定人际关系,你这次比他高几分名次比他高,他就对你和颜悦色;下次他如果比你成绩和排名高了,就对你爱答不理甚至冷言恶语。某些老师也是如此,只愿意去回答班级前十名同学的提问),与我读初中时的氛围差得太远。但其实单从考试角度而言,高二时已经分文理科,我因为物理不好选文科,自己政史地底子还行,成绩比较稳定了。我转学前在之前学校的文科班(一共就两个文科班,大概100个学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去了华师一附中后,三个文科班,大概一百六七十个学生,模考差的时候大概30名上下,最好的一次进前10,一般都是十几到20名左右,但实际上分数就一直在比一本线高20到40分这个水平,因为能包过一本线,所以华师一附中邀请我转入学籍。到真正高考时,遇到10年来出题最难,一本线划得最低的一次(文科一本506),我也就只达到了自己正常水平的下限。而我之前那个学校文科班跟我成绩不相上下的那位同学,最后总分还比我高几分。
热点
- 1 大陆和台湾的摩托车价格 9.3万
- 2 乌克兰混混和中国女生 9.5万
- 3 印想在中国身上走出条路 14万
- 4 落石砸车致司机死亡案 3.1万
- 5 工大开除女生值得商榷 16.2万
- 6 俄凄凉告别最后一艘航母 7万
- 7 “达利安”船厂会接盘吗 11.3万
- 8 中汽协怒怼汽车销量周榜 7.5万
- 9 俄罗斯的大国悲歌 17.4万
- 10 教师朋友圈晒旅游照 10.1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风闻“投资者保护”:守护你的财富,共筑理性投资路
在投资的浪潮中,每一次波动都暗藏机遇与挑战。你是否曾因信息不对称而迷茫?是否遭遇过投资陷阱,让辛苦积攒的财富受损?又或者有过慧眼识珠、收获满满回报的成功经历?无论你的经历如......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支持开除李某某的,请严肃回应这三大疑问! 评论 398 赞 7
-
2网传某华大学的清真食堂不允许汉族学生进入... 评论 155 赞 18
-
3看来美国真心不想同中国打仗了 评论 141 赞 41
-
4整治要开始了,乌烟瘴气的舆论环境,代表了... 评论 110 赞 88
-
5公知们是怎么吃“人血馒头”的? 评论 91 赞 115
-
6关系急转直下!俄罗斯和阿塞拜疆怎么了? 评论 91 赞 20
-
7罗永浩声援大连工业大学被开除女生,并怒怼... 评论 81 赞 3
-
8海雯娜:有人很机械地声明说大学规定怎样,... 评论 72 赞 4
我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全年级大约80~100名的样子,全班是第5~10名,初中他们有2个尖子班。孩子中考全省12000名。我费了不少劲把他送到一所全省中上的学校。高考成绩出来后,因为所有被录取的孩子要去教育局用录取通知书提档案,有幸看到了学生录取登记表。我经过统计,如果按原校的孩子(所有高中阶段留在原校的)我孩子起码是前十名,登记表上大约能排到前五十名。再看看原来初中的班级,他是第二名。高考孩子全省排名是6000+。
看着那些还算熟悉的名字,确实中考考的好的,也是高考考的好的。考的不好的,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当年和我孩子中考成绩相仿的孩子我留意了几个,我可以负责任的和你说,学校质量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了。几个当年中考仅比我孩子低2~3分的,留在本校。高考成绩差了我孩子起码60分。
还有更绝的事例,当然我不认为具有代表性。初中中考和我孩子分数相仿的一个同学,他本就和我孩子关系非常好。高中阶段留在了本校,(我曾劝过他父母,让两孩子一起去新的高中,后来不知何因,未能成行。)结果高考差了我孩子60分。这孩子心里难过,对成绩不满意,通过一年在一家专门补习的高中学习,第二年,考上了和我儿子同一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