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最犯规综艺,我找不出第二档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好不容易盼来的周末,你在看什么?
飘的选择,是之前推荐过的音综《为歌而赞》(回顾)。
今天,正好是这档节目的收官之夜《百赞盛典》。
今晚可可爱爱的杨·听不明白普通fa·千嬅
说实话,如今能够让飘耐着性子追完整季的综艺,并不太多。
而《为歌而赞》对飘的核心吸引力,除了新鲜感,其实还有一种疑虑——
比起以往的音综,这档节目的实验性和颠覆做派,已经注定要伴随着争议和质疑成长。
别的不提。
其他音综,核心的主旨都是解决乐迷的问题:挖掘好作品、好歌者。
《为歌而赞》却是一开始就向我们连抛三个问题,还都是眼下华语乐坛的棘手难题。
既然敢刁难乐迷,不拿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未免难以服众。
而,作为“主考官”的我们,要给《为歌而赞》批卷子、评对错。
今晚节目的收官之夜,便是再合适不过的时机。
一问:碎片化时代,还有没有好音乐?
在碎片化时代之前,听众们消费音乐的关键词,是考虑。
无论是购买唱片还是听现场,由于成本问题,我们总要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是否消费。
这不仅让听众更慎重地去挖掘好音乐,也促使音乐人创作更优质抓耳的作品。
但恰如张韶涵在节目中所说:自从智能手机普及,整个世界都变了。
最核心的变化,就是挖掘音乐的成本大大降低。
如今,音乐存在于一段段短视频里,听众决定一首歌的价值,往往只需要花上几秒的时间。
《为歌而赞》恰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个“乐坛实验”——
邀请100位来自抖音的创造者,由ta们来对音乐人的表演做评判,以大众的视角去挖掘音乐。
那么,大众审美主导的音乐节目,真的能选出有内涵深度、回味价值的音乐吗?
在节目即将落幕之际,回顾一下从中脱颖而出的歌曲,或许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比如,全季最壮观的泪崩现场,胡彦斌的《半生出走》。
这首歌因为饱满的情感力度,获选当期的冠军歌曲。
然而,别说顺应短视频时代,它甚至不是一首献给年轻人的歌——
胡彦斌在操劳半生的母亲身上得到灵感,创作了这首“中年人之歌”。
歌词里的字字句句,都是为生存而付诸的辛劳、因现实破灭的梦想。
以及在平庸中挣扎到失去力气的无奈。
在胡彦斌饱含着深情款款道来时。
背后的屏幕上,还浮现出一个个为生活努力着的平凡人。
在这样一首歌里。
每个人都能找到为自己付出半生的长辈,或是同样不甘平庸的自己。
而这首歌戳中飘的点,则在于陈铭所说的一个现象——
互联网上有一群沉默的大多数
就是中年人
中年人也刷抖音也上网
但我们不太喜欢发声
导致大家一到网上去听音乐感受
就以为年轻人的声音
代表了所有听众的观点
这是《半生出走》更动人的内涵。
它提醒我们,在拥抱新时代的同时,别忘了被边缘化的中年群体。
ta们,也值得被音乐叙述、记录。
《半生出走》获得喜爱,在于一份普适且贴地的共鸣。
那么,如果换成门槛更高的音乐,是否就该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了?
也不见得。
阿云嘎的《变形记》,取材自卡夫卡的同名小说,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
表演时,念白、演唱交叉进行。
除了不时闪现的癫狂嘶吼,音乐伴奏中也穿插着扭曲的悲恸声。
这样一个作品,和“亲民”二字毫无关联,自带着理解难度和欣赏门槛。
包括阿云嘎本人。
也是竞技为辅,卖票为主。
但,阿云嘎却在艰深的文本里挖掘出了一个普适的切入点—
小说主角在变身甲虫后,对爱的渴求和对家人的不舍。
由此,在一声声对妈妈的呼唤中,这部荒诞风格的小说,也迸发出了直击人心的情感魅力。
《为歌而赞》带来的惊喜,还不止于此。
除了胡彦斌、阿云嘎这样的成熟歌手,给飘更多发现感的,还有几位大家并不熟知的新星。
独立音乐人太一的《歌名待定》,称得上是节目中最具实验先锋气息的音乐。
用八音盒混搭对锅碗瓢盆音色的采样,再用电子音乐节拍制造出凶悍的激流。
并非旋律流畅的情歌,却意外博得满堂彩。
你瞧孩子玩得多开心!
在今晚的舞台,他还特意邀请了侗族的表演者们,用侗族大歌元素对歌曲进行了另一番爆改。
为这首新锐舞曲又注入了神秘浪漫的气息。
太一曾骄傲地自称,“音乐是什么我可能不能去确定,但我一定是音乐”。
这份骄傲的底气,其实就是对音乐的热爱和才气。
另一位宝藏歌手,电子音乐制作人胡梦周,才华一样出众。
作曲作词编曲全都一人包办,坚决不让任何中间商赚差价。
他与搭档马吟吟带来的《溯》,是一首极具清冷迷幻感的流行电子。
在节目中,胡梦周曾解释过“溯”这个歌名的来历——
不为别的,就为这个字的留白简约之美。
一直致力于创作中国式电子音乐的他,最擅长的,其实就是将这种中式的诗意融入电子的节拍中。
而在百赞盛典中,他将这种中式美学更推进了一步——
将极具东方风情的民族乐器筚篥、箜篌演奏融入表演里,让歌曲更蒸腾出星云般的璀璨梦幻。
新时代,听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权都得以加强。
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就会走向低俗媚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为歌而赞》的百位听众并未展现出对热门歌、网红歌的明显取向,反倒时常get到优质的冷门歌曲。
即便是抖音最热的那些BGM,经过创新的改编和诚意十足的演绎,ta们同样不会买账。
其实,《为歌而赞》本质上并非一个音乐竞技或评选节目。
而是借助短视频时代的新特点,帮助不同的歌曲、歌者,寻找欣赏自己的那位听众。
以往的音综,以一套固定的业内准则审视音乐,其实忽略了市场的多样性。
且,艺术本无硬性的标准。
触动人性、富有内涵的,自然就是好音乐。
二问:不破不立or只破不立?
《为歌而赞》与其他音综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规则和玩法的重新洗牌。
打一开始,它就是一档完全按照时代趋势设计的节目——
减弱竞技性,突出发现感,让大众去筛选音乐,用短视频来实现传播。
恰如节目第一集就打在屏幕上的宣言:
实验,马上开始。
然而,它的模式难免也招致了质疑:
这到底是创意,还是玩火?
其实说到底。
《为歌而赞》所做的诸多创新,做的都是一件事:尊重听众。
第一步创新,是重设标准。
《为歌而赞》最具争议性的点之一,就在于评委席的设置——
取消了专业评委,直接将节目主导权交由100位来自抖音的达人。
点评音乐就俩字:主观。
总叫一些人疑心,这是不是迷失准则的反审美操作?
其实,虽然百赞团是以主观视角评判歌曲。
但ta们所代表的普罗大众,才是真正的评判者。
《为歌而赞》的模式,本质是以百赞团为桥梁,直接连接起内容与听众,并吸引ta们参与到推歌中。
何谓推歌?
即以百赞团为圆心,圈定出一个由爱好、取向聚集成的乐迷群体,对歌曲进行自发的二创、分享。
唐汉霄的《绿色》,在抖音上获得数十万次的使用,推歌话题获得了上亿的播放。
这些数字所代表的,便是真心喜爱这首歌的听众。
《为歌而赞》相较以往音综的最大革新,便在于让许多真正消费着音乐的听众,参与到了音乐的选择与传播中。
这群人绝非用数据和统计可以概括。
在抖音上,即便是以同样一首歌为BGM创作的视频。
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农村工地到城市游艇的不同景致,耳机里播放同样旋律的听众,也难以用年龄、地域等指标去归纳。
节目的听众基础庞大而多样,因此更需要由衷的尊重。
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算法和推荐挟持了我们的消费。
我们能听什么歌、看什么视频,都由系统说了算。
但这未免也小瞧了我们。
当代网友面对算法,并非喂啥吃啥、逆来顺受的。
《为歌而赞》的百人团,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同一首歌,即便得到了压倒性的支持,也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反对声。
更好玩的是,歌手们间没啥火药味。
倒是听众席经常因为意见分歧上演抢麦Battle。
《为歌而赞》看似重新设立了一套选拔标准。
实则,是顺应了音乐的新趋势——
音乐毕竟是要回归听众耳朵的,对音乐的选择权,如今该还给我们了。
节目的第二步创新,则是更迭玩法。
不难发现的是,《为歌而赞》整档节目的设计和策划,都更倾向于服务听众的娱乐需求。
今晚的盛典,除了精彩的冠军歌曲回顾,也邀请了许多抖音达人和独立音乐人参与到表演中。
令飘惊喜的舞台,有不少——
吴亦凡的原创歌曲《破晓》,轻盈玲珑的嘻哈骨架,填充流畅的旋律。
在舞台上带着墨镜不苟言笑,还是那个最酷的凡凡。
李宇春的复古表演《把我最爱的文字读给你听》,带着伴舞摇摆出令人着迷的魅力。
之外,节目同样也致力于。
为无论是音乐人、创作者还是普通听众的所有爱乐之人,提供一个平等发声的平台。
比如,贯穿节目全程的实时点评弹幕,就经常毒辣得让飘直嘶舌头。
当然,还少不了各种名场面——
-达人:我越听越困
-吉克隽逸:那你要好好找一找你的问题
-达人:就是有一种洗脑的感觉
-周笔畅:那你学会了吗这首歌
这种这种歌者与听众面对面交流,甚至因为意见相左互怼起来的场景。
在其他音综里,可不一定见得到。
让听众始终能大胆开麦、各抒己见,是《为歌而赞》的坚持,即便在收官之夜也贯彻如一。
比如今晚的红毯环节,就不仅是给明星展示光环的,更有节目真正的主角:百赞团。
也就是这样,我们才能见到,模仿起毛毛姐堪称信手拈来的袁娅维。
还有全程和普通话打架,在一帮歌迷面前羞得不行的杨千嬅。
让这些明星更生出一种亲近可爱。
今夜盛典的每一个舞台,同样都少不了抖音音乐人及听众的合作、参与。
当然,最后决定百赞金曲的,也是一位位热爱的普通乐迷。
让听众也成为音乐的主角,是《为歌而赞》所做的最大胆的尝试。
当然,这些尝试效果有限,也不一定都是成功的。
但,让一档节目去改变整个乐坛的生态,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求。
《为歌而赞》的“破”不一定是成熟的步伐,却是可喜的初试。
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
要实现乐坛新象的“立”,还需要对流行音乐的未来做更多大胆的探索。
三问:生存还是被取代?
当然,在节目中,其实我们不难从歌手们的发言里,嗅到一种焦虑。
这是现下华语乐坛普遍的情绪——
一方面,短视频捧红了许多新人,令乐坛前辈们感受到了不适应。
另一方面,专业歌者们用心创作的音乐却越来越难破圈。
难道,如今的音乐不放弃品质向流量屈服,就真找不到活路?
这其实亦是一个误判。
人们总批判当代音乐沦为短视频的附庸,热曲变得千篇一律,再没有人欣赏好歌金曲。
但如今受到听众喜爱的音乐,并非僵化成了某种特定的网红模版。
反倒是愈发个性化了。
并非当代听众不行,而是年轻人口味愈发刁了。
正如马思唯所说,他并非没有试过顺应新时代的喜好。
只是他发现,新时代的喜好根本顺应不到。
毕竟,它本是丰富、多元、千变万化的。
《为歌而赞》中,飘飘最青睐的表演之一,龚琳娜的《微微》。
其原曲,就是一首所谓的“网红歌”。
但龚琳娜的表演,用磅礴浪漫的管弦乐铺垫,以优雅的民族唱法娓娓道来。
由鸟鸣、戏曲、民歌启发的唱腔,让这首小体量的歌曲顿时有了殿堂般的气魄。
把飘震得呆坐在椅子上好一会儿。
仅一个“雅俗共赏”,还不足以概括整出表演的魅力。
龚琳娜老师最迷人的,更在于一份谦逊。
作为业内顶级的声乐大佬,她能十分真诚地欣赏《微微》这首小歌,还能发掘出其“干净”“感恩”的内核。
从对待一首榜单热歌的态度,就已经窥见她对音乐的包容与热忱。
另一方面,甚至一脸欣喜地指出。
这个时代,不再是一个歌手引领时代,而是在座的听众们去引领。
唱功、经验、审美、团队,龚琳娜作为乐坛老将的资本的确给了她胜算。
但论说起来,飘觉得她的态度更是关键。
她尊重一首歌比人红的“神曲”的价值,也尊重听众的个性追求。
将音乐的娱乐属性和艺术属性,完成了完美的融合,自然博得青睐。
这给华语乐坛的一个启示是,听众并非真那么不识好货,而音乐人也应该试着去拥抱更多元的审美。
如今每个人都有机会去选择自己认为的好歌。
这也是《为歌而赞》这档节目的初衷——
将独立音乐人和知名歌手,将冷门新歌和时兴热曲,全放在一个环境一个维度里。
交由听众自己定夺。
这其实是给了不同音乐,一个属于新时代的平台,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因而,这一时代新趋势,绝非只是危机,更多的还有机遇。
如今的乐坛,每一方其实都有自己的发挥空间。
之于歌手,以往处于边缘的小众音乐人如今有了破圈的渠道。
《为歌而赞》不刻意营销综艺感或卖惨,而是助力ta们凭借音乐的品质去获得关注。
而这是一条更良性的成长路径。
之于听众,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参与感。
在这样一档节目中,我们可以尽情挑选心仪的那首歌,凭自己的喜好定义一份榜单。
而之于音乐本身,则是形式和类型的极大丰富。
无论传统还是实验,慢歌还是舞曲,说唱还是摇滚,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在这里全都有展示自己魅力的契机。
这三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不过如龚琳娜所说,以不停的行动代替无谓的纠结。
对这三个复杂的问题,《为歌而赞》同样以直截了当的行动,给出自己的答案。
尽管节目本身并非完美,多少存在着探索阶段无法规避的不足。
但,这次实验自有其可贵之处。
乐坛日后会走向何处,我们尚不得而知。
但一档率先做出改变的综艺,十来首面貌不同但有内容的歌曲,或许就是向前的坚实一步呢?
不固守迷信旧风格,不排斥贬低新花样。
单纯地“为歌而赞”,实力说话。
或许是一条让音乐回归本质的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