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外国友人”何伟未能获得川大续聘

德国媒体5月31日报道称,上周日下午(5月30日),以写作中国主题的美国知名作家兼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委讬好友发表英文声明,证实自己原本希望继续留在中国川大执教,但未能成功续约下一学年的合同。这样,本学期结束后,何伟将与家人一同返回美国,他的在华签证也随着合同结束而到期。

多家自媒体在网上转载了何伟用英文撰写的短文。该文没有说明不再续聘的理由。

何伟肯定了过去2年在成都的生活,并对四川大学表达感谢。他写道,“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重新返回中国。”

何伟发表过被称作“中国三部曲”的纪实作品,其中《江城》(2001)和《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2011)在中国大路发行,而三部曲当中的《甲骨文》(2006)则是繁体在台湾和香港出版。

何伟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美国志工组织和平工作团(Peace Corps),进入四川偏僻乡村担任两年英语教师,他的作品《江城》就是以这段经历为基本素材写成的。后来,何伟成为著名杂志《纽约客》(New Yorker)的驻北京记者。

外界一般认为,何伟此时离开川大,只能在中美关系继续恶化、两国互驱对方媒体工作者的大背景下解读。

聘请何伟的川大匹兹堡学院,是由川大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合办,2014得到教育部批准。

作为《纽约客》作者,何伟在四川教书期间也发表了数篇纪实作品,比如去年3月30日的《成都封城生活(Life On Lockdown)》。作者细微观察自己家楼下的快递站,可以在那里一一摸清邻居各家的快递情况。这在中国各地的居住小区里习以为常的小事,可以看成疫情期间继续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是保障民生的手段,但也可以将之看成中国防疫工作者不尊重隐私。

他在文章中采访的一名武汉当地医生,没有讲述那些“逆行”医疗工作者的感人故事,而是说:“我们基本的需求被满足了(至少食品和衣服充足)。现在让我想起我小时候计划经济的时代……几乎没有香烟、酒、茶、小吃、饮料或宠物食品。可能情况会变好吧,谁又知道呢?”

另一篇去年10月发表的《被封的城》(The Sealed City)里,何伟叙述了参与建造医院的工人们。一名包工头说,“其实有许多工人逃走了”,还说用“祖国”之类的字眼感动他们是没有用的,虽然他们不是完全没有爱国热情,但是这些人肯留下来,主要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3月底,观察者网作者林一五曾撰文指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何伟在《纽约客》发布了四篇关于中国的长文。“从去年3月有些端着架子的质疑,到8月想象力丰富的感慨,到10月别有用心的批判性解读,再到今年类似口嗨格调稍显不高的命名法,从联想与想象的角度,文章质量上有明显的滑坡趋势,何伟先生生花妙笔里的那种隐晦变得越来越直白,不够漫不经心,不够举重若轻,不够美。这似乎暗示了作者(当然也可能是《纽约客》的编辑)心绪上的某种微妙变化。”

林一五举例称,何伟先生似乎很喜欢在川大的孩子中间做调查。“上文提了一个,《制造业外交》里又有了一个新的。这次,何伟先生问学生:你觉得2020年是好的一年还是坏的一年?

“这个问题设置得实在是才华横溢,机关很深,经验丰富的美国记者的功力全都体现出来了。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孩子们要是回答是好年,这让读文章的美国读者们情何以堪;可2020年中国疫情控制得算是不错的,中国孩子要回答是坏年,又好像哪里不对。

“不管孩子们答好答坏,都给何伟先生留足了发挥的空间,可以给美国读者交上满意的答卷。”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