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来了,中国奶业翻身在此一举?

每天看报纸是个好习惯啊,哈哈……

今天看到环球时报一篇文章,德国人在担忧,中国政府正加强本土奶粉的产品形象,这一举措是否意味着,德国商店出现的“奶粉代购潮”即将结束。

自从十年前震惊全国的三鹿“三聚氰胺”案后,国产奶业特别是奶粉行业长期遇冷,在产品选择上,很多奶爸奶妈的第一反应都是进口奶粉,也催生了前几年的“奶粉代购”乱象。

但是,近年来,外国奶粉也屡被曝出安全问题,“外国”也不是“质量保证”的免死金牌。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希望消费者重新对国产奶粉产生信心。

如果说上面的“积极态度”算是“内因”,那么国产奶粉乃至中国奶业还赶上了一个外部机遇:“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

网上查了下,据北京商报援引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胜利的预测,“全面二孩”放开后,每年新出生人口大约在300万-800万之间,估算将每年增加8万-21万吨纯奶粉的需求,而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年需求量为60万吨。

现在内因与东风齐聚,中国奶业的翻身,会不会在此一举呢?

关于这个事情,先来详细说说国外奶粉的问题吧。

2月7日在产业信息网上看到一条新闻,两家法国知名乳企近日先后曝出食品安全问题。2月5日,法国第一大乳业合作社索迪雅集团旗下安吉兰德米粉被曝出大肠杆菌超标、脂肪含量不合格,且在华无资质销售长达19个月。

2月3日,新华网报道了法国乳业巨头拉克塔利斯集团承认,旗下一家工厂可能自十几年前起就在生产含沙门氏菌的问题奶粉。

这个事情就真的很糟心了……

据报道,拉克塔利斯集团首席执行官埃马纽埃尔·贝尼耶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17年发生的奶粉污染事件与2005年的事件如出一辙:致病菌是同类型沙门氏菌,污染源都位于克朗工厂1号干燥塔。

2005年,法国发生大规模奶粉遭沙门氏菌污染事件。2006年,发生污染事件的克朗工厂被拉克塔利斯集团收购。

那么,贝尼耶透露的信息意味着,从2005年到现在,克朗工厂可能一直存在污染源沙门氏菌。

500

而实际上,法国公共卫生监督机构公布的信息显示,去年8月中旬至12月,法国先后有35名平均年龄为4个月的婴儿被确认感染沙门氏菌,调查证实这些婴儿都曾食用拉克塔利斯集团位于克朗市的工厂生产的婴儿食品。随后,该集团相关婴儿食品被大规模召回或停止销售。

事实上,这并非国外乳企第一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告显示,2017年12月,1批次标称为美智高乳业(江门)有限公司进口自澳大利亚FARMLAND
DAIRY PTY LTD的米加系列婴儿配方奶粉,因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被广东进境口岸拦截。

中国产业信息网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共有35批次进口婴配粉不合格,重量合计约77吨。如果按一罐奶粉800g计算,约有96250罐。其中涉及的产地包括澳大利亚、瑞士、法国等国家。

​此外,2016年央视调查显示,来自德国、荷兰、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19个品牌婴幼儿奶粉中,42%不合格。其中,有3款来自美国的奶粉的铁含量超出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上限,日本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被经检测出碘含量低于我国的标准,还有两款日本奶粉和两款韩国的被检出硒含量未达到我国标准。与此同时,样品检测中15.8%的产品维生素不达标。

而与此同时,国内奶粉品牌占比正在增加。具体来说,是国产婴配粉的注册配方数,在市场中占据了较大份额。

同时,食药监总局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必须依法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并在标签和说明书中标注注册号。

这个政策,意味着只有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过注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才能上市销售。

食药监总局2017年12月22日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目录信息显示,包括来自澳优、完达山、南阳世宗、贝因美、华丹、欢恩宝、宜品等10家企业的40个配方获批。截至目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已批准了1040个配方。这意味着,拥有这些配方的120多家企业在2018年获得了合法身份。

拿到注册配方最多的是贝因美,数量达到51个。获批配方数超过30个(含)的有飞鹤、蒙牛系等;超过20个的有伊利、明一、澳优、雀巢惠氏系等;配方超过10个的有君乐宝、健合系、美赞臣、圣元、雅培、达能系、摇篮、宜品、西安银桥系、陕西和氏乳业、陕西百跃优利士等。

在国外品牌中,雀巢惠氏系是拿下最多配方的组合,合共获批配方数为20个,达能、美赞臣、雅培手握的配方数量也都在10个或以上。

从数量上看,在海外工厂生产的进口乳粉产品配方有192个,约占目前总配方数量超过两成,非进口产品配方占八成。

更值得注意的消息是,配方注册制使得对奶粉行业的监管变得更加严格。有专家预测称,这次“最严新政”之后预计会有50%-70%的奶粉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而这些空出的市场,为厂家提供了700亿元的发展机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曾表示,现在我国国内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有106家、2000多个配方。境外77家,231个配方,加上电商和代购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种品牌超过1000个。注册完成后,最多可能保留600个左右的配方系列。这样大约有四分之三资质不够、研发能力差的生产企业将退出婴幼儿奶粉生产领域,预计会让出25%市场,释放300亿的市场份额,加上未来发展增加400亿以上的空间,就是700亿元的市场发展机遇。

到底中国奶业能不能打好这“翻身一仗”,我们拭目以待吧。

——原文分割线——

  中国政府正加强本土奶粉的产品形象。这是否意味着,德国商店出现的“奶粉代购潮”即将结束?许多中国消费者仍偏好外国奶粉。不信任国内产品的一个原因是10年前奶粉污染事故。该行业长时间没有抚平创伤。

但中国政府正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希望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让消费者重新对本国奶粉树立起信心。中国食品监督机构负责人表示,“更多监管和更多行业监测是我们的优先任务。”

今年1月中国当局对众多小品牌奶粉采取第一步措施,吊销生产商营业执照。这些小厂商把数以千计的产品投放到中国市场,令市场变得混乱。政府希望只留下几个大品牌,以保证中国奶粉的高质量。未来,检查员将对奶粉的完整生产链——从奶农到零售商,进行更多抽样调查。

目前许多代购者在德国商店买奶粉寄到中国。但即使中国政府让本国奶粉重新受到消费者青睐,外国供应商也欢迎更严格的监督措施。这能保护消费者并加强对奶粉行业的信心。在中国本土竞争者的市场份额重新增长之际,外国奶粉供应商的市场也在增大。专家预计,随着中国放弃独生子女政策、新生儿显著增加,未来各年龄段的奶粉需求都将提升。中国奶粉市场目前已达近200亿欧元,去年就增加8%。(作者芬·梅尔-库库克,青木译)
           

德国《新德意志报》2月12日文章,题目:中国正努力抚平奶粉的创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