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是那个时代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本文由“DAI20180905”推荐,来自《饶毅: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放到现在的体系,一个小人物的研究能获得组织的支持吗?事实上,也正是那个年代,非常重视农业,袁老才能获得支持。那个时代,不仅仅是支持了袁隆平的研究,而且有大量的小麦、大豆、五谷杂粮品系都是那时候出的结果或者打好的基础。我那时候还小,在渭北农村,我们村是大寨点,西农院一些大牌的科学家经常在我们那里进行小麦、红薯、玉米等新品种大田推广实验,生产队也组织了有文化的年轻人跟班服务和学习。同时每到冬季,还有许多科学家来到我们那里指导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基础设施建设。

反倒是这几十年,农业新品种推广比较慢,农民还是比较认可六七十年代那些农业技术的进步。那时候西农院推出的小堰系列小麦品种,反修系列小麦,秦冠、青香蕉、元帅系列苹果等等品种,至今还在大面积种植。作者可能年轻,人云亦云,以为那时候对袁隆平的支持,仅仅是人性的光辉,仅仅是个例,或者是仅仅是依靠上头有领导的信函,而不知道那时候其实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期,绝大部分农业科学家的研究都得到了支持。除了农作物新品种的开发推广,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改良投入规模也是最大的时期。为批判而批判要不得。

袁隆平从来就没有抱怨过那个时代,反倒是字里行间非常感恩那个时代。从中央到省上,那么多的领导支持袁老的研究工作。不仅是袁老所在的湖南农学院以及我所知道的西北农学院,北农院、华东农学院、河南农学院等等,除了推出大量的农作物和瓜果品种外,农业耕作种植技术、农田水利技术、植树造林和沙漠绿化技术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基本的体系和基础规模。如有人不信,去查查资料。

西农院的李立科老师,出身于解放前武功县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这个地方就是传说中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解放后成长成为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曾任西农大副院长。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渭北的旱作农业种植技术,选定旱作农业技术为自己的研究方向,80年代在极度干旱号称“渭北的西伯利亚”工作期间身患颌窦鳞癌晚期,手术前自以为必死,泰然叮嘱“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试验田里,立个牌子,写上‘李立科在这块地里种的小麦亩产达不到800斤,望大家努力'。”手术后奇迹般生还,仍然继续留在那里工作,长达三十三年。他所创造出的旱作农业技术单产达到了关中罐区的水平,直到去世。80年代渭北农民自发编写了歌唱李立科的歌曲。“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这是宋人李纲《病牛》一诗中的名句,90年代当地农民将这句诗制成匾额送给李立科老师。

袁隆平院士是那个时代杰出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他们的业绩将彪炳史册,万世传颂!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