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与隆平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早在2007年,上古网民就开玩笑的说过,中国人能吃饱饭,靠的是两个平,一个是南巡讲话推动改革开放的邓小平,一个是搞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在调研过各国历史上的粮食产量数据之后,我们就能知道袁隆平做出的,是造福全人类的贡献。

   中国历代粮产量

  春秋时期,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管子·轻重甲》)。

  一户人家一年耕种100亩地,总守成不超过20锺。春秋战国的亩很小,三亩半相当于现在一亩,管子说的百亩实际上只有30亩。“锺”是容器,能装稻谷80公斤,20锺即1600公斤。30亩耕地总共产出1600公斤,平均亩产53公斤

  战国时期,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亩)岁收一石半。(《汉书·食货志》李悝)

  五六个劳动力耕种100亩地,平均亩产1.5石。“石”是容量,战国一石约容20公升,装稻12公斤,1.5石即18公斤。春秋战国三亩半等于今天一亩,战国亩产18公斤,等于今天的平均亩产63公斤

  魏晋时期,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嵇康《养生论》)

  一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魏晋的亩比春秋战国时期大,一亩半约等于现在一市亩。当时一亩收10斛,等于一市亩收15斛。15斛折合现在150升容量,可装稻90公斤。魏晋时期高产田,亩产90公斤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

  闵先生推算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

  唐朝亩产138公斤;

  宋朝亩产225公斤;

  明朝亩产333公斤;

  清朝亩产278公斤。

  几千年来中国人口增殖史以及文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是水稻扩张及增殖的历史。

  《史记·货殖列传》记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薅。”唐宋以后,长江流域经过多番水利兴修,水稻产量极大提高,所以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苏轼曾说过:「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是全国主要粮仓。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就是说水稻占了全国粮食供给的七成,而麦、黍、粟等不过十中之三。

  从历史人口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从未超过6000 万,此后人口孳生,到清朝末年达到4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促成这一重大转变的主角就是水稻。

  大清终结20年后,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袁隆平先生91年的生命里,他实现了:

  2018年5月22日,海南三亚水稻亩产1065.3公斤,首次冲破1000公斤;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晚稻911.7公斤。有力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亩产53公斤;600年前的明朝,亩产333公斤;120年前的清朝,亩产278公斤,而到了新中国,亩产1530.76公斤。

  在袁隆平先生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努力下,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把历史上最高亩产从333公斤提高到1530公斤,将近增加了5倍。

  这旷古烁今的成就,不仅仅是袁先生一个人的功劳,还多亏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新中国完善的水利设施建设,矮杆稻的培育,杂交稻的推广,还有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严控。但是袁隆平先生的功绩,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这种万众归心的成就功德,足矣配享太庙,死后封神

   感谢先贤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间最勇敢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

  西汉张骞通西域带回来:核桃、蚕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萝卜、黄瓜、大蒜,丰富了我们的食品范围,提高了国人获得的热量,活人无数。

  北宋宋真宗赵恒从东南亚引进了占城稻。占城稻耐寒、生长周期短、适应力强,一年两熟。随着占城稻的推广,北宋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了甘薯(密携薯藤,避过检查,经7昼夜从吕宋航行回到福州)。高产的甘薯增加了粮产量,支撑中国人口从明末的一亿左右变成了清朝的四亿。

  清朝康熙皇帝,也是稻米研作专家。他曾亲自培育杂交水稻,成绩也打破了多项中国古代农业的编年史,堪称是史上第二位农业专精的帝王,但与今天的杂交稻还有距离。

  而袁隆平先生的功绩,比上述四位先贤更大,又获得了共和国勋章(丹书铁券),活人无数,死后当有谥号——安民大虑曰定,合民安乐曰康;如有神格,当称神功妙济生发万家功德普照真君;

  而带来中华和平的罗布泊诸神同样值得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我国人均消耗多少粮食?

  我国的粮食消费分为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损耗5个部分;饲料粮就是拿来喂猪养鸡,给我们提供东坡肉和大盘鸡的;工业用粮包括发酵制造酒精等等。那么每人年均会消耗多少粮食呢?

  疫情期间大家都关心湖北人民缺不缺粮,我调研了数据之后发现是不缺粮食的,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判断。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2015》,湖北有乡村人口2578万,城镇人口3237万,全年消耗1171万吨口粮+饲料粮。我们前面说最严重的情况是减产4000万吨,所以这个数字还挺大的。

  2014年,湖北乡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为153.08公斤,城镇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为75.97公斤;所以湖北全年的口粮消耗量约为640万吨,湖北乡村居民人均饲料粮消费量为78.9公斤,城镇居民人均饲料粮消费量为101.4公斤,所以湖北全年的饲料粮消耗量为532万吨

  所以,乡村居民人均粮食(口粮+饲料粮)消费量为231.9公斤,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77.37公斤。(来自论文《营养视角下的食物消费与粮食需求——以湖北省城乡居民粮食消费为例》)。

  231.9×8亿农民+177.37×6亿城镇居民=2.919亿吨;而我国库存2.9亿吨粮食,年夏粮又丰收1.423亿吨,即使秋季受洪涝灾害影响减产,全年至少还能收获6亿吨粮食;扣去粮食加工过程中的损耗,也可以保证国民没有饿肚子的风险,所以中国人屯粮这个事,完全犯不上

  要屯粮的是哪些国家?按照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说法,也门、阿富汗、刚果民主共和国、布吉纳法索以及南苏丹约有3000万人依靠粮食计划署的帮助,这些国家跟中国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好吧?

  只有经济发展落后、国家财政贫穷、粮食主要依赖进口而人口增长迅速的国家和地区,也只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冲突、极端气候、经济动荡的固有情况下,又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严重影响了外汇获取和物流运输,他们才有可能遭遇饥馑,中国不可能

  回想1987年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当时小平同志回答外国记者提问,能不能实现第三步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目标,他坦率地回答,「是比较困难,但是后人要比我们要聪明」。

  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感谢造福平民的先贤们!

   我们该追求什么?

  5月20日,中国新晋地产首富、链家/贝壳董事长左晖先生过世,资产155亿美元,也是一代人杰;但是他的死,清晰的体现了「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刷爆朋友圈的也是个段子:给爱人留下上千亿的遗产,就是史上最贵重的520礼物

  5月22日,袁隆平先生逝世,享年91岁;先生的过世引发了国人自发的纪念,长沙人民重演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幕,成千上万人守在路旁,送袁隆平先生最后一程;社交媒体上,满满都是对袁隆平先生的缅怀和纪念。

  袁隆平先生和左晖先生都是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但国人对他们的缅怀和悼念,却是天差地别。这差别让人开始审视人生:「我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是财富还是理想?如果被物欲横流所迷惑,把钱的多寡作为人生终极目标,那钱挣多少才是尽头?今年挣钱多了开心,明年挣少了不开心,人不就变成了钱的奴隶么?

  一边是物欲横流,一边是原地躺平,选择哪条路,都无法让我们获得真正的,但是袁老给我们指了一条正确的路,钱并没有那么重要,专注于一项事业,耐心耕耘,最终获得收获,才能像袁隆平先生一样,看见水稻亩产再破记录,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500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