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都和西安,把中国的“西三角”立起来

500

文丨西部君

作为中国目前最发达、最成熟的城市,上海举办什么样的国际展会,恐怕都不会让人太意外。

但这次进博会落户上海,并且同时又一口气拿下包括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内的三大政策礼包,似乎让一些人、一些城市的感觉较复杂。

最典型的疑问是,近几年,杭州、厦门、武汉、成都、西安、郑州等一批二线城市先后在举办国际盛会方面尝鲜,不是说好要让二线城市分担一线城市的功能吗?怎么这次进博会落户上海,同时还送上三个大礼包?好处是不是都让一线城市上海占尽了?

01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的确,这几年一改国际盛会通常由一线城市包揽的传统,诸多峰会都由二线城市接手,让人看到了明显的变化。

这种调整的用意并不难理解:一方面,一线城市承担的功能太多,一些国际活动继续由一线城市全部揽下,边际效用已经衰减了。

另一方面,一批二线城市的崛起,已经具备承办国际活动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形象声誉,带来各方面的刺激效应。

这也算是国家战略层面对于城市发展的再平衡。

但是请注意,所谓分散一线城市功能,只能是部分的。有一些功能注定是一线城市的使命,也是二线城市在短期内所无法替代的。

就好比进博会,大家都知道当前形势下举办进博会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由上海来承担这一重任,无论是其国际影响力,还是实际的贸易地位,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就连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未必有同样的效果,遑论二线城市。

说到政策礼包,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实是迟早的事。中国三大顶级城市群中,京津冀已有雄安新区,珠三角已有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国家级。怎可能独独少了长三角?

那是不是说明二线城市的机会就相对更少了?

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还是没有理解城市的发展逻辑。西部君的朋友张银银昨天在他的雄文中已经说了,大国的城市一定是群星闪耀。这里所讲的“群星闪耀”当然不是说无差别的,而是各有千秋、各有定位。

比如说,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上海的发展已经不只关乎上海和长三角,而是整个国家。如果只能选一座城市为中国代言,上海可能是最少争议的。那么它的作用就很明显,就是要推动“国家融入全球要素流动网络”。

500

来源:商业排行榜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看看领导人此番在上海讲话中的几个表述: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龙头,要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

很明显,落脚点是国际、全球、全国。

那么,上海及其所带领的长三角区域若能成为新的增长极,带来的红利,就是指向国家整体层面的。尽管分布可能不会均衡,但“定海神针”的作用是对所有城市都有利的。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样的道理应该不难明白。

02

重庆成都西安何以赢

前面作了这么多铺垫,是想说明,看清了一梯队上海的重要性,重庆、成都、西安这样的二梯队城市,要找准自己定位。

西部城事昨天推送的《重庆还能跟上上海节奏吗》一文,不少人留言认为重庆等二线城市和上海完全没有可比性。留言点赞最高的一条就是“试问哪座城市能跟上上海的节奏”。

尽管这些留言似乎都在表达对西部君拿重庆和上海比较的不满,但西部君依然比较欣慰。不瞒大家说,西部君也为这条留言点赞了。

但是,西部君依然要说,没有可比性不等于不能比,问题是如何比。如果单纯和上海比全球影响力、话语权、科创实力等等指标,当然是没法比,也没必要比。

比,不是要分出输赢,而是要找到差距,更重要的是,要在比较中学习,在对比中更精准的找到自己的位置。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都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在这个指标上,至少几个二线城市已经和北京、上海享有同等待遇了。

500

来源:网络

但是,能不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赋能,能不能在看似同等的待遇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进而跑出等同的速度?这就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对重庆、成都、西安来说,虽然已被批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但同时依然面临着内部发展失衡、产业结构转轨、基础设施欠账等诸多工业化时代的现实烦恼。能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其实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但差距和挑战,也正是潜力和机遇所在。所以,面对上海的一马当先,既不能好高骛远的想着如何尽快看齐,也不能妄自菲薄自伤士气。不必追求上海的高大全,埋头补自己的短板,才是最重要的事。

比如,上海能够带动长三角,向世界级影响力迈进,重庆、成都、西安是否应更好带动下辖的区县或各自所在省域经济的发展?作为直辖市或省会,不能光发展好自己,这就是使命。

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时下普遍的强省会战略是错误的,因为两者并不矛盾。强省会既要利用好自己在区域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应义不容辞的协调好区域发展,助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之谓省会担当。

再比如,说到上海,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沿海开放优势。但是,“一带一路”政策发布后,众多原本不沿海的内陆城市,其实是面临着新的机遇。

重庆、成都、西安,能不能在这一战略中充分抓住机会,将劣势转为优势,取长补短,乘势扩大开放水平?

另外,城市各有各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如果说上海是以寸土寸金的高度现代化著称,重庆、成都、西安在拓展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又能否更好保存和扩大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宜居性、包容性上做到更好?

有个问题是明确的,以中国的人口、经济体量、腹地深度,确实需要多几个,也相信能够多几个像上海那样的全球城市,但肯定不是复制上海,也复制不了上海。

上海之外的城市,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政策机遇,找准定位和方向太重要了。

03

把“西三角”立起来

近几年,在新的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周期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是有目共睹的。西部三雄,在“抢人”、招商引资和对外形象的营造上,表现都可圈可点。这是值得肯定的。

各自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重庆:2030年前后,建成 "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

成都: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西安三步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2050年全面建成服务“一带一路”、亚欧合作交流的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

这些目标不可谓不宏大。但在各自发力之外,把“西三角”共同立起来,也很重要。

无论是中国的四大一线城市,还是其它拥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市(国际城市),几乎全部诞生在城市群,或者说是以城市群的方式出现。

北京对应京津冀;上海对应长三角;广深对应珠三角;东京对应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伦敦对应英伦城市群;纽约对应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当然,这些城市群很多一开始也是由中心城市的崛起带动的,并不能简单说,先有城市群才有伟大城市。但是,当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都需要城市群来充当基座作用。

500

来源:网络

西部三雄作为内陆城市,不具有“湾区效应”,西安距离成渝也不算近。但是,无论从三个城市乃至整个西部的未来发展需要,还是从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客观条件看,“西三角”都应该也完全可以一起做篇大文章。

比如交通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对外贸易与物流统一市场出口、产业布局协同互补,等等,既有合作基础,也有潜力可挖。

不夸张的说,重庆、成都、西安影响力的上限,或者说整个西部能不能诞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增长极,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西三角”的成型程度。

上海成最大赢家不是坏事,不意味着重庆、成都、西安等二线城市就只能失势,关键是找到方向、找准定位、找好发力点。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