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蛮”?

南蛮入侵

  东汉以后,南蛮、越这两个族群的概念在当时仍被使用,虽然不再像春秋战国那样有他们自己建立的国家,但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东南江浙闽地区,那些隐居山林里的百越后裔被称之为“山越”,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和生产力方面都已经远远不及当年。而西南地区的南蛮仍比较强劲,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录了近20种不同的南蛮民族,按地域不同分为武陵蛮、长沙蛮、日南蛮等等,这种细分和记录实际上代表了南蛮和汉族的相互之间认识和理解在加深。

  这些民族在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尚在北方的时候,他们还可以继续维持着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直到中原出现了大的变局。东汉末年战乱不止,逐渐分为三个国家,来到了我们熟悉的三国时代。

  对于中原王朝,东南和西南山区是蛮荒边疆

  对于吴蜀两国,山区族群则是肘腋之患▼

500

  一方面,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北方人口南移,外来人口和本地土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势必会增加;另一方面南方出现了蜀汉和孙吴两个稳定的汉族政权,他们想要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所以要长期经略南方,比之前的朝代都更重视境内的南蛮问题。

  对于长江流域政权来说,其南方疆域只是看似辽阔

  政权的核心区还在长江沿线

  而临近的山区部族就是距离最近的安全隐患

  (底图:NASA)▼

500

  孙吴政权为了稳定社会治安、获取兵源,大量山越被迫从山区迁往平地,男子充军打仗,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服饰也被强制改变,这一过程被称为“从化”。

  而蜀汉经营西南的过程要艰难得多,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直到明代,对于中原统治者都是比较棘手的,而在三国时期,刘备和诸葛亮这一君一臣即使再配合无间也只能通过各种手法进行安抚。

  最典型的便是吴蜀夷陵之战,双方阵营中都有蛮族将士,不同的是孙吴阵营可以打散进入各支部队,而蜀汉阵营中沙摩柯率领的五溪蛮部队是单独的作战单位,只听从总指挥刘备的部署,配合上难说默契,从组织形式上就差了一档。

  孟获叛乱一事更说明了蜀汉在当时三国的实力为何是最弱的。按说三国在版图面积相差不多,但蜀国只占了东汉13州中的一个益州,剩下的地盘被各种少数民族盘踞,他们名义上归附,但却有着和成都政府分庭抗礼的实力。

  把难以实际掌控的山区砍掉

  真正的实力差距就看出来了▼

500

  南蛮与诸葛亮的军队进行了7次大战,足以说明孟获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能调集的军事力量之雄厚。不杀也体现了蜀汉的策略,即愿与这些南蛮民族和谐共处,否则杀掉一个部落联盟的共主引发某几个部落的暴乱,更无法保证后方的安宁。

  但也有证据显示,在蜀汉平定南蛮的战争中,南蛮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了。东南部分则在南北朝时期基本完成了民族大融合的任务,仅有高山族和畲族两个少数民族作为百越后裔传承至今,在血缘和文化方面也是与汉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西南地区则经历了更多曲折复杂的历史情节,建立过数个地方民族政权,在元明以后稳定成为中国国土,又有明初西南军屯、张献忠入蜀、湖广填四川等大规模人口迁徙活动,最终呈现出多民族多元文化、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以及近代以来经历过的社会剧变、外界冲击等民族共同记忆,让中国各民族形成了共同体意识。新中国成立后,将带有歧视意味的少数民族名称如“猺族”、“夷族”、“僮族”改为具有积极意义的“瑶族”、“彝族”、“壮族”等名称,“南蛮”这一带有歧视性的词汇也逐渐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nman

  2.《略谈南蛮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石慧

  3.《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述论》王文光

  4.《读〈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札记》王文光、翟国强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热门评论 1

  • 擅长种地养殖
    在我们老家,只要口音和我们差别很大的人,我们一律称其为蛮子,而不管方位。没有南蛮的说法。
    哪是呀?!农村有“南蛮子,北侉子”的说法。
    其实蛮子这个称呼在特定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宋、元、明”时期汉族称呼蒙古族为鞑子,而蒙古人则称汉人为蛮子;在清朝的时候满族也称汉族为蛮子。从环境上说,过去南方多山农耕并不发达,相对落后并且民风彪悍,大都过着打猎的生活,于是乎就多了“蛮子”、“山蛮”的说法,指的是文化落后的地区。
    对于侉子的来历特意问了家里的老人,最开始的时候侉子并没有歧视的意思。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距离越远的地方口音也是差异越大。侉子说的是口音不正,区别和本地人的的一个称呼。过去没有普通话,只要离开了家乡自己就变成了“侉子”了,到也有把侉子称为比自己更北方的人说法。
    还有北方在冬天的时候最为寒冷,过去必须穿着棉衣棉裤才能过冬,现在老家农村里还能看到这样的装扮。老棉裤比较厚实肥大,看着特别的臃肿好像要跨下去一样,也叫做跨夸,于是北方也就多了一个“侉子”的说法,现在看来这类的词大都带了一些不好的色彩。
    现在南北交流最为方便,农村越来越开放,人们也都开始走出去,这类的称呼也淡去了歧视的色彩了,更多是大家相互调笑自嘲意味。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
最热 最早 最新

  • 最后一张图才是重点
  • 擅长种地养殖
    在我们老家,只要口音和我们差别很大的人,我们一律称其为蛮子,而不管方位。没有南蛮的说法。
    哪是呀?!农村有“南蛮子,北侉子”的说法。
    其实蛮子这个称呼在特定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宋、元、明”时期汉族称呼蒙古族为鞑子,而蒙古人则称汉人为蛮子;在清朝的时候满族也称汉族为蛮子。从环境上说,过去南方多山农耕并不发达,相对落后并且民风彪悍,大都过着打猎的生活,于是乎就多了“蛮子”、“山蛮”的说法,指的是文化落后的地区。
    对于侉子的来历特意问了家里的老人,最开始的时候侉子并没有歧视的意思。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距离越远的地方口音也是差异越大。侉子说的是口音不正,区别和本地人的的一个称呼。过去没有普通话,只要离开了家乡自己就变成了“侉子”了,到也有把侉子称为比自己更北方的人说法。
    还有北方在冬天的时候最为寒冷,过去必须穿着棉衣棉裤才能过冬,现在老家农村里还能看到这样的装扮。老棉裤比较厚实肥大,看着特别的臃肿好像要跨下去一样,也叫做跨夸,于是北方也就多了一个“侉子”的说法,现在看来这类的词大都带了一些不好的色彩。
    现在南北交流最为方便,农村越来越开放,人们也都开始走出去,这类的称呼也淡去了歧视的色彩了,更多是大家相互调笑自嘲意味。
  • 在我们老家,只要口音和我们差别很大的人,我们一律称其为蛮子,而不管方位。没有南蛮的说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