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美国公交车上的打人事件
2017年夏季美国“自由行”期间,多次乘公交车和地铁,从马里兰州去华盛顿特区。
公交车上的乘客,从外貌判断,大都是非洲裔和拉美裔人,白人和亚洲裔人不多。
早就听说,由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为了规范各个族裔的“和平共处”,在法治上下了不少功夫。这在公交车上是有所体现的,例如,车内的警示牌就告诫不得攻击司乘人员,否则依法严惩。所有的照顾老弱病残的优先座座位上方,都有提示牌。有的还有这样的文字:“联邦法律规定这些座位是优先供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的。”
无论在公交车站还是公交车上,总的感觉是大家都比较讲礼貌。偶尔有个别乘客行为异常,也没有人过问。大家依旧是各自赶各自的行程。
在车上遇到过一次乘客打人的事情,印象尤深。
那里的公交车,上车后进门处是一个摆放大件行李的平台,接着是互相面对车窗的两排优先座位,各有三个座位。接下来才是一排排面对车前方的普通乘客座位。
我上车就座后,看到前面右侧的优先座是一家三口的非洲裔,男的身体硕壮。而车右边第一排的靠走道坐着一位白人青年,一直在低头摆弄手机。
车行途中,突然看到那位非洲裔男性站起来,走到白人青年面前,对他讲了几句什么。那青年似乎没有太重视,结果是非洲裔的抬起手来,就是一巴掌,接着又是一巴掌。
白人青年没有回手。车内引起一片嘘声,但没有一个人讲话,也没有一个人出来制止。
笔者听一位在赌场工作的女性工作人员说过,有一次有位白人客人对她的服务似有不满,大声嚷了几句,并用手拍打了那位女性工作人员的手,结果引来一片嘘声。那位白人客人知趣地迅速离开。或许,嘘声就是舆论的压力、民意的压力。
此时车已到了一个站,停下来。那位非洲裔的女主人,拉着男主人,牵着孩子,下了车。从车窗往外看,似乎看到在站台上,女的向男的数落什么。接着就离开了。
白人青年还在摆弄手机,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
车没有继续往前开。车上的驾驶员,一位身材同样硕大的非洲裔中年男人,离开驾驶员座位,走到那位白人青年面前,问他话。白人青年用手捂着左脸,坐着回答。一两分钟后,驾驶员向众乘客说了几句什么,有位像是拉美裔的女士走过来,和驾驶员交谈了几句,似乎沟通了什么,接着就跟驾驶员下了车。下车后,驾驶员掏出手机打电话。
我和整车乘客一样,静静地等待。大部分人的眼光都转向窗外。偶尔有个别乘客走到白人青年身边,拍拍他的肩膀,看样子是表示同情的。
过了几分钟,来了两部警车。有一部在那位驾驶员的指点下,又离开了。估计是去追那个非洲裔家庭去了。
另一部警车上的警察,在车站站台上与驾驶员,还有那位女士交谈。谈了几分钟后,一名警察上车,把那位白人青年带到站台上。
又过了几分钟,驾驶员和那位女士回到车上。驾驶员通知大家,此车暂停服务。请乘客换乘下一辆车。
很快后面就来了另一辆车。乘客们静静地离开这辆,登上了那一辆。
当我们登上的车开动后,看看窗外,那辆车的驾驶员、那位白人青年和警察,在站台上继续交谈。
就这件事而言,笔者发现,整个事情的过程还是比较平和的。这与法治精神的普及应该是很有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