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倒67吨牛奶只为偶像出道:这样的青春不要也罢!
前两天在网上冲浪,看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视频:
一帮人围坐一起,哐哐哐往沟渠里倒奶。
△倒牛奶现场
他们宛如流水线上的工人,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拧开瓶盖,倒掉奶,身旁还堆积着成箱的奶等着被倒掉。
光看这架势,还觉得他们是勤劳小蜜蜂,在为祖国立功。
倒牛奶这种迷惑场面,我倒也不是没有见过。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萧条,美国农场主为了保证牛奶的价格不降,把大批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没想到100年过去,这样的场景在中国重现。
01.倒牛奶事件始末
为什么这些人要聚在一起,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把白花花的奶倒掉?
是的。他们是受到了一群人的雇佣。
什么人呢?
他们就是《青春有你3》节目的粉丝。
粉丝又为什么要雇人把奶倒掉?
为了给自己的偶像打投(打榜➕投票),为了送他们出道。
△ 央视财经报道
很多人也许会质疑,追星就追星,打投就打投,为什么非得用浪费食物的方式?
这就跟节目组设置的打投机制息息相关了。
《青春有你3》投票机制内,投票次数是由两部分构成。
一个是节目限定的投票次数。
另一个是购买商品获得投票次数。
也就是说,使用完节目限定的投票次数之后,粉丝可以通过购买节目组指定的奶饮品兑换“果粒值”,从而增加自己为偶像额外的投票机会。
粉丝购买的奶越多,获得为idol投票的次数就会越多。
如果仅仅是这样,听上去也还好。
粉丝消费完投完票,大可将自己喝不完的奶送给亲人朋友,或者捐给贫困山区。
但是,导致浪费的根源是:
投票必须扫描奶瓶上的二维码。
而这个二维码,被节目组和奶商设置在瓶盖里。
也就是说,买奶还不够,还必须把奶打开,,扫描后才能进行投票。
可是投票有时间限制,就算把这些牛奶分给家人朋友,谁也没办法一天打开几十瓶奶。
况且回收瓶盖,又会浪费一定时间。在粉丝看来,这很影响投票效率。
如此一来,就有了触犯众怒的“粉丝雇人倒奶打投”恶性事件。
买牛奶不是为了喝牛奶,而是为了奶瓶上的瓶盖。
真可谓当代奶版“买椟还珠”了。
△ 节目组设置的投票规则图片
有网友还爆料,一次打投就得倒掉3030件奶。
1件6箱,1箱15瓶,共计27万瓶。按照小瓶250毫升来计算,总计浪费的牛奶就超过了67吨。
这还仅仅只是单个后援会一次打投的数据。所有的后援会加起来,一共会浪费多少?
这个数字简直让人背脊发凉。
要知道,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家庭,甚至连奶盒都没见过。
据《人民日报》2016年的报导:2.2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当中,90%都喝不上安全且品质稳定的学生奶,有的从来都没见过包装的牛奶。
但是,粉圈的“倒奶”行为,却早已是屡见不鲜。
去年,《青春有你2》采用的也是扫描奶盖上的二维码才能投票的机制。
在当时的新闻报道中,就提出过“倒奶”浪费现象:
粉丝为了让自家idol夺冠,自费购买了几十箱由他代言的奶,再挨个打开瓶盖将奶倒掉。
目前,这个可以被称为始作俑者的节目《青春有你》已经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并且被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公开叫停、整改了。
△ 节目被叫停通知
很快,节目方和奶商都给出了道歉声明。
可是钱被赚了,奶被倒了,道歉声明有什么用呢?
粉圈这种无意识的畸形狂欢,只是令人感到愤怒。
但背后的始作俑者,其实另有他人。
那就是设置投票制度的无良节目方和带节奏的品牌赞助商。
机制的恶,是最原始的恶。
02.打投商业模式背后的“倒牛奶产业链”
倒奶,只是近两年国内综艺选秀的冰山一角。
躲藏在“倒牛奶”行为背后的,是一条更完整的“圈钱产业链”。
“奶盖”一盖难求,滋生出的第一个链条,就是“奶黄牛”。
在《青春有你2》中,品牌赞助商曾推出了一款乳酸菌饮料,称买1瓶饮料可为自家idol投3票,甚至设置了公示的“饮料榜”供各家粉丝竞争攀比,疯狂刺激他们的购买力。
粉丝个个不甘落后,疯狂购入奶票、奶盖。
黄牛正是瞅准了这一点,提前购入牛奶,再高价卖出,一瓶售价5块的乳酸菌饮料甚至被卖到了15块的高价。
但是,粉丝很快就发现,成箱囤货牛奶,再一个个开盖扫码,工程量实在太大也太累了,必须得走个捷径才行。
“奶盖(票)黄牛”顺势而生。
抖音、快手等一些网络平台上的视频显示,为了倒卖奶盖,黄牛会专门聘请一些工人来倒牛奶、搜集设有投票二维码的瓶盖留作转卖。
△ 闲鱼上的奶卡
通过闲鱼二手平台,我们也能够检索到:个别用户专门面向粉丝后援会、经纪公司等贩卖二维码,其宣传语是“奶票高达几十万张”。
可为选手助力的“奶票”最高售价达到17元,一个“助力值”就值3.5-5.4元。
品牌赞助商鸡贼之处在于,有很多饮料甚至一箱才附带一张“奶票”。
为了购买奶盖,多数年轻人倾尽自己的财力(父母的血汗钱),疯狂浪费粮食,但浑然不自知。
作为《创造营》、《青春有你》系列选秀节目的常驻冠名商,蒙牛乳业2020年的年报显示,旗下的“真果粒”产品因《青春有你2》实现了“逆势增长”。购买牛奶后,前九名选手的助力值超过了5600万。
品牌赞助商将“选手出道机会”、“兜售产品”和“粉丝投票”这三者捆绑在一起,最终掏空的是粉丝的钱包。
而粉丝斥巨资购买的牛奶,注重的并非其实用性,而是它背后的附带功能。
除此之外,在粉圈,甚至频频出现了“裸贷送余景天(《青你3》idol)出道”、“集资1.5亿送idol出道”等不良夸张风气。
△ 网友发现粉丝裸贷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为止,偶像市场总产业规模达到了1000亿元。从粉圈捞钱的模式,进化得越发炉火纯青,也越发丧心病狂。
03.饭圈年轻人
追星氪金是饭圈的金科玉律,打榜是饭圈万年不变的追星流程。
这个流程对选手来说是机会,对资本而言是商机,对粉丝自身而言,却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坑。
谈到节目组推出的氪金(花钱)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快男超女时期。
2005年,选秀鼻祖《超级女声》热播,“酸酸甜甜就是我”的优酸乳植入广告,相信直到现在还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那一年,通过季军张含韵的包装与推广酸酸乳的销售额达到了30亿左右。
△ 酸酸甜甜就是我
只不过,在那时,投票打榜靠的还不是“奶”,而是“短信支持率”。
粉丝如果想要为哪位歌手投票,就可以发短信。
于是,滋生出了大量批发倒卖手机卡、投票公司代投等灰色产业链。
因为商家发现,短信支持率也可以被转化为商品,即电话卡和人工代投。
到最后,就出现了粉丝为给idol投票狂掷千金购买数十万张电话卡的极端行为。
2007年,由于选秀节目“短信圈钱”乱象横行,广电总局明确表示:
“禁止手机投票、电话投票和网络投票等场外投票方式。”
没想到,14年过去,历史又换个形式重演了。
去年7月,《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爆火出圈。
按理说,这个节目的嘉宾是张雨绮、宁静、万茜等人,它们的受众不一定全是追星族和年轻人。但魔性的是,这个和实力派姐姐们相关的选秀节目,也靠“打投”狠狠吸了一波金。
如果想要“复活”自己喜欢的姐姐,观众们也必须买牛奶打投。
打投方式大同小异:观众可以通过购买伊利金典系列产品,获得额外的投票数,票数多就可以让原本被淘汰的姐姐获得参与复活赛的资格。
△ 乘风破浪的姐姐
《乐队的夏天》和《明日之子乐团季》等音乐类节目就更不用说了。一整个夏天,粉丝们喝完优酸乳喝可乐,忙得不亦乐乎。
粉丝打投与产品销售相结合,用于割粉丝韭菜的固定流程无孔不入,尤其是在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中。
△ 各大节目冠名商图
2018年,是《偶像练习生》最先“复活”了这一套古早到源自快男超女的“换汤不换药”的营销、变现玩法。
那一年,农夫山泉推出了《偶像练习生》限量维他命水,粉丝通过购买这款水,可以直接获得投票券。这个投票券又被称之为“水票”。
获得“水票”,就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练习生投票。
△ 农夫山泉维他命水
在这套玩法的助推下,农夫山泉天猫旗舰店的销量比同期激增了500倍。
《消费者报道》近期做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显示:
在867份有效问卷中,61%的会为选秀类综艺节目中的选手投票打榜。
其中28%会花费100元以内进行打投。
29.7%会花费100-500元进行打投。
21.4%会花500-1000元进行打投。
9.3%会花1000-3000元进行打投。
这个群体早就庞大到超出我们的想象。
其实,人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消费,只要是在自己合理的承受范围之内,又不道德败坏、伤天害理,是无可指摘的。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爱生活方式的自由。
但是,氪金追星行为发展至今,早就远远超出了发展自由爱好的范围,更是挑战到了公序良俗的底线,确实亟须整治。
在资本为王的时代,资本不仅运作偶像,还运作深爱着偶像的粉丝们。
在为偶像支付情感溢价的过程里,粉丝们被资本牵着鼻子走,显得既无脑又可怜,甚至完完全全沦为了资本的“打工人”。
白天在公司社畜,夜里为品牌赞助商打工,流出去的全是靠996体力劳动换来的真金白银。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曾提出,“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现在,粉圈少男少女们,最先该被召唤回来的,就是自己的理性。
正如何炅在《朋友请听好》里谈到的那样,“你的偶像就算再了不起,全世界最可爱的人还是你自己。他是一颗星,你是你自己的太阳。”
追星的前提,是先守护好自己属于太阳的那片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