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在当前两岸关系下掌握财富密码

  在几天前我做了一个选题,“台军和解放军单挑必胜,这类新闻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这是一位台湾名嘴在政论节目上说的话,而后被多家大陆媒体引用为“台湾新闻”。

  就如同昔日的榨菜和茶叶蛋一样。后来翻资料、去问了周围相关产业的朋友,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台湾,若一位有些名气的学者,他去上一档谈话性的政论节目,从基础款的2500至3000元台币一小时,到有些名气的5000元台币一小时,非常知名的大咖则是一万元台币一小时。

  若他正经八百的去企业讲座、参与政府机关的会议、或是去大专院校的出席费,出席一次可能从2500至5000元台币上下。一次的时间可能是一个小时或更久。而这类会议与讲座,需要准备的内容,自然与政论节目不同。

  当然,若想赚外快,这位学者也可以选择跑大陆,在大陆两岸学术交流相关会议的出席费基本比台湾高,更别提许多还包餐费住宿,这点在此不用多说。(以上这些价码是个人经验及朋友信息提供,若有人想补充请留言)

  但本文的目的,不是吐槽学者或名嘴,而是自己,与这个神奇的时代。

  过去我自认做政治评论、搞两岸,是最没前途的、是超级贫困的、是被时代施舍的可怜人,直到很最近才意识到这确实是个广大市场。在台湾,“中共又来了”可以成为卖点,在大陆同样也是如此。

  曾关注的一位军事领域哥们儿成天激动呼喊:台海战云密布、台海要打了、“开始战前准备!这回台海真的真的要打啦!”

  台北女孩在媒体从业六年多,开公众号也有那么个三年或四年,我是一个完全体会到时代转变、且自己有多跟不上时代的人。六年多前,刚进公司,那时公众号热火朝天,但我并不懂什么叫“流量”。

  我做着自己感觉有意思的选题,时不时还会被同事唸叨“你这样写太口语了,不是正经媒体该有的”。

  我不太懂什么正经媒体,但诸如“又来搞事了”、“两国真撕了”、“扯!这人坏透了”的叙事当时绝对被主管敲头,你当你自己是找人吵架的网络酸民吗!更不用说把这种当作标题,简直是找死。

  就算是新闻评论,也应当陈述双方说法、应避免过于情绪的字眼,标题可以吸睛但不能失去媒体水平。那时候大家都秉持着这种方式做评论,并以此自勉:纵然不是征战沙场的记者,但仔细查阅与核对资料是基本,我们不是作者。

  时间走的很快,我比许多人晚意识到(或承认)“现在时代不太一样了”。很快地,“破了”、“爽”,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都可以成为新闻标题,人们也习以为常。

  再更快地我们不再需要在内文上引用不同新闻源、以及正反观点。

  而台北女孩在这其中,就是一个又当又立的人。一边叹息“快餐时代下,现在的年轻人啊”,一边在别人大造爆款文时抓耳挠腮咬枕头。

  我认为,台湾某些学者,是领域中的杰出人才,是两岸僵冷下能看见问题本质的人,却因为一些车马费在节目上偏颇地引导情绪。

  我认为,现在这个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快速,正因为这样提供者更应该谨慎面对自己所产出的内容。

  这样自以为是的人设,在我开始认真经营某大平台之后,才开始明白快餐时代下的根本规律:人啊,一但吃到“流量”,就难以回头。

  这太令人上瘾了!

  三月初我开始在一个非常多人使用的大平台上发文,某一篇意外突破了十万加。各位观众朋友们,十万加啊!

  就算不是公众号爆款文,但我还是对数字感到些许开心。

  过段日子,又有更多阅读量的文章出现。这其中有些是从公众号上找过去的文章,修订内容、换标题,有些是新写的文章。

  一开始文章阅读量上升,还会战战兢兢“内文有没有出错啊”,恨不得检查个十次。

  后来,比起紧张内文,更多的是紧张“这个标题...感觉数据没有上一篇好啊?”

  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流量的小甜头太棒了,可以买猫砂、买罐罐,多买一件衣服,甚至开始幻想以后平台做大、移居大理的可能性。没结婚的平凡小作者就是这样单纯,几百一千就感觉实现了财富自由。

  正因为没流量,所以尝到一点点流量的滋味,就立刻上瘾。

  上瘾现象一,一但数据不好看,“呸,我写这话题干嘛啊,浪费时间”,甚至当天晚饭都不香。那天,针对五一调休的议题,写了篇“两岸人民谁放假更多”,数据奇惨,晚饭都不想吃。

  上瘾现象二,你会频繁看创作后台、不断刷新手机上的数据,连猫都撸少了。

  我自认体会到一个规律,大平台的推送,可能会让你的文章被十万个人看到(展示数量),其中,若有一万人点开(十分之一),那这次的阅读量就不会差。

  所以文章发出后,我密切关注展示数量及点开的数据,一发现低于十分之一,立刻换标题。

  再一会儿继续观察,发现仍不够高,继续换!

  再二十分钟,不行,还是要换!

  换!

  阿竹蹭过来,满怀希望地喵喵叫,我下意识地推开,等等,换标题呢!

500

  毫无疑问,如果在能有固定工作的情况下,透过另一个自己的自媒体,产生额外一份小收入,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心灵上,都挺开心的。

  跟着热点,搜集资料、给读者一些信息或看法,也有机会在大平台上尝试。超级感谢这些机会,这也是我自认唯一感兴趣且擅长的事情了。

  能在“算是有兴趣”的情况下充实工作,我觉得自己挺幸运,也很幸福。

  但是几天的快、换、冲,前几天的早晨我走在上班路上,突然惊觉,好像有几天都没有去感受一下日常生活。一直想着今天要做什么来点击,希望今天这篇文章数据能很好,但那几天都没怎么花时间去感受北京的天气,去闻闻花香,去踩踩草地。

  而在过去,每天早晨走去上班,中午吃完饭去草地放空一下,不看手机,仔细感受身边的日常景色。这是我少数的好习惯。

  甚至,提不起精力去写公众号。每篇公众号写什么题材、花时间构思,或许看起来普通但都是花不小心思,但是现在,快速的、刺激神经的快评,在收益上更好。

  天啊!

  于是前两天,我逼自己,在大平台发出评论之后就不能再看手机数据,晚上沉淀下来,花点时间构思公众号。

  该写什么?最终我想着写下在这个时代,身为一个“又当又立”的内容提供者,到底还想坚持些什么。

  现在的涉台新闻也好、两岸也好,明明台湾议题在未来的大陆那么重要,但角度却那么固化:台独名嘴蔡英文,台湾又来搞事了。真实的台湾又是怎样呢?大陆下一代年轻人确实也不太想了解。

  但不管我还是要说。

  我们哪,从小看太少严肃分析,被那些猎奇的“你看看中国这样那样”的新闻吸引眼球。长大后我们情愿花时间看猫猫狗狗,也不想探讨现实问题。

  我们哪,一方面花很大力气喷政府,一方面在很多时候,又不会去要求政府负责任。

  我们哪,天天说我能选举,但又常喊“反正那些人都很无能,选一个比较不烂的”。我们哪,很多时候说言论自由,但听不进去意见不同的人的声音。

  我们哪,以为搞冲突、搞蓝绿对立,是民主下正常的,却不知道这个后遗症有多大。谁有其他意见,谁就是不爱台湾。

  我们哪,忘记怎么讨论公共事务了,看见的满屏都是政客名嘴的偏见情绪,以及网络上的你死我活。我们哪,忘记学生时代老师教导过的沟通方式。

  但是我们哪,明明就是资本主义的地方,却对有钱人有强烈敌视,同时对贫困的、需要帮助的人给予非常大的关怀。

  做两岸的困难之处是你永远得探索,为什么这么反中的地方,往往在很多时候第一时间与大陆民情有共鸣;看台湾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你永远得探索,为什么看似这么对立仇视的地方,在许多时候却又会高喊“爱应该要凌驾政治”。

  台湾与大陆,大陆与台湾,都该好好看看对方啊。以此自勉,不忘初心。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