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儿啥】“抬”斯拉不妥协,逼消费者不体面

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网上有一些“特斯拉笑话”:一个人逛车展时抱怨:这车真刹不住。旁边的保安听到立即将他扭送。这个人说:我没说哪个车呢。保安说:少来这套,我当了几年车展保安了,什么车刹不住我会不知道吗?

上海车展特斯拉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车主维权,保安把人拖出,特斯拉不妥协。多家媒体发文,4月20日深夜11点多,特斯拉道歉。

我们先说这位维权的女车主,张女士。她是河南安阳人,花41万买了一台进口的Model 3。有一次她父亲驾驶,连续踩了刹车好几次都没刹住,最后与两车追尾,车上有一家四口,两人受伤。

事情是今年2月出的,双方的拉锯已经持续两个月了。特斯拉提供了行车数据,说车超速了,碰撞前时速将近120公里。

但张女士质疑,当时是高峰期,根本不可能开那么快,时速最多也就60~70公里。而且她认为特斯拉的数据不可信,为什么只提供了碰撞前的6秒?甚至这6秒是不是碰撞前的数据,都无法确认。女车主要求公布碰撞前30分钟内,全部行车数据,但特斯拉始终都没有公布。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交警是没有判罚驾驶员超速的,交警的判定是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而且张女士是认可交警判罚的,并非特斯拉之前所说的“不服判罚”。看来交警没判的,特斯拉敢判,而且很积极。

总之从3月份开始,张女士就开始在公共场所维权。之前就去过郑州车展。然后就是这次上海车展的事。

特斯拉的中国区副总裁,陶琳事后说的话,非常不合适,甚至让人气愤:近期的负面都是这位女车主贡献的。先来说这一句。大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公关部门,或者与公关公司合作,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盯着负面消息、负面舆论、负面报道。这些负面,有些是产品质量问题,有些是恶意泼脏水,更多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盯着负面消息,还要作出一些反应,这叫“清负”,清除负面。这也是正常的工作之一。她说这句话,如果是在她公司内部会议说的,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能面对公众说吗?面对公众说就会显得比较差劲了,没有过脑子。

还有一句,也是引起刺激公众最强烈的:我们没有办法妥协,一个新产品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这话对吗?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是100%正确的。我们也不用回避这个事实。可是企业负责人面对公众这样说,就好像是在说,任何工业品,都是可能死人的,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而死的人就是技术进步的代价。

后面一句,我们自己的调研显示,90%的客户都愿意再次选择特斯拉。这话也是莫名其妙。这话起不到解释的作用。质疑马上就会好奇这90%怎么来的,第一辆车和第二辆车之间发生了什么?撞了第一辆,再买第二辆吗?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吗?

中国区副总裁的话,在那个时间点下,只会更加刺激民众。应该怎么做呢?先道歉,然后全面调查,然后出具全面调查结果。那个时候这样说,让人们认为特斯拉强硬面对维权车主,就会引起更大的声浪。引起更大声浪,事后还是要道歉的,4月20号晚上不就这么做了么。

20日晚上,先是新华社点名,然后是《新闻联播》主播评论此事,又是中央政法委痛批。几波下来,特斯拉终于选择了道歉。

而且我要指出副总裁一个错误,近期的负面,可不都是张女士贡献的。上个月海南有一位车主,也遇到了刹车失灵的情况。当时他正在停车,两脚点刹之后,第三下感觉踩不下去了,最后撞到了路边。

后来特斯拉工作人员,到现场调查事故,做了一场现场测试。他们找来了另外一辆特斯拉,加速、刹车,再次开进了沟里。完美还原了事故现场。事后特斯拉海口售后服务点回复:车辆不存在失控问题,我们查了后台数据,一切都是正常的。当时是地面湿滑,急刹启动了防抱死,然后距离太短没刹住。

反正不是车的问题,除此以外什么都可以有问题,比如说国家电网。2月南昌的一名车主,新车刚到手6天,就在一处超级充电桩上出了问题。车辆突然断电无法启动,车窗都关不上。车主追问原因,售后人员说:故障是因为充电瞬间,国家电网电流太大,不一定是车辆有问题。

国家电网锅从天上来,蒙了好一阵才回复:充电桩不是直接连接到国家电网的,连的是特斯拉自己的设备。而且周围那些连着国家电网的设备,没一个出问题的,所以出问题请特斯拉先找自己的原因。

后来特斯拉也道歉了,说这都是误会,误会。对于由此引发的网友的误会以及给南昌电网造成的困扰,我们深表歉意。

特斯拉的事故也不仅限于国内,就在上海车展开始前的那个周末,美国得州也出了一起事故。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行驶期间撞树,车辆起火。警方调查后发现,驾驶座上根本没人,车辆可能开着自动驾驶。更讽刺的是,上周末特斯拉在公众号上,才发布了一份车辆安全报告。上面赫然写着: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让行车安全水平达到平均水平的8.66倍。

针对得州特斯拉的这起事故,马斯克在推特上回应说,司机根本就没买全FSD,车上没有自动驾驶这个功能。现在,休斯顿警方正在向特斯拉索要行车数据,之后会公布。

最后我来说说消费者与车企的关系。我们中国消费者其实一直是懒得“闹事”的,懒得用极端手段。这几年因为车出现的极端维权事件,总体上并不多。不能说就特斯拉倒霉,全让你碰上了吧。只有正规维权的道路全部被企业堵死,消费者才会不得已诉诸极端手段维权。

两年前有一个事件,奔驰女车主坐上了车哭诉。她是提车5分钟后,车辆漏油。与4S店协商15天无果,只能选择坐在发动机盖上哭诉。能买得起豪车的消费者,教育水平一般都是比较高的。大家都是体面人,不到万不得已,谁会想要撒泼呢?

特斯拉得想明白一个问题,在中国建厂,优惠是很大的:允许特斯拉独资,这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也是双方互惠的事情,零部件必须100%国产化。以此来拉动中国上下游的产业链,促进全行业的进步。

特斯拉来到中国以后,靠着我们的熟练工人和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获得了颇具竞争力的价格。同时消费者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了,这是双赢。当年特斯拉刚起步的时候,问题也是很多的。最后是靠马斯克睡公司,亲自盯着才解决的。所以,我建议马斯克也亲自来趟中国,在中国的工厂盯一盯,解决一下中国方面的业务问题。

任何企业想挣钱,都必须要看消费者的脸色。之前车企的各种事件也很多,速腾断轴门,帕萨特中保研测试事件。最后只要企业认错、改进,中国的消费者还是宽容的。如果企业打死不改,头铁,跟消费者硬扛到底,那么市场自然会做出反应。三星手机之前就是这样。所以从长远看,特斯拉不要急着甩锅,请给中国市场、消费者应有的尊重。

现在,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政 策都是很宽容的,也是利好的。我国一些限号限行的城市,购买新能源车就给当地牌照。像上海,只要是新能源汽车,就送沪牌。到了五一之后,将开启最紧的限行政策,这些都是利好新能源车的。前段时间,欧洲公布了欧7排放标准。这个政策非常苛刻,逼得各家车企都要大力投入新能源。梅塞德斯·奔驰和奥迪,几乎同一时间公布,未来将完全停止新的燃油发动机研发。宝马暂时不打算放弃内燃机,但也计划推出更多电动车。

总之,未来是属于新能源汽车的。这次上海车展的标语就是“拥抱变化”。车企的负责人、创始人也都到了,除了贾跃亭。很多中国车企的新车,从外形、技术和价格上看,也都很有竞争力。相信在汽车领域,我们很快就会迎来一个国货崛起的时代。

观众们都知道,观察者网有一个《科工力量》节目,最近又推出了付费课程,一共23讲。制造业是科技,也是政治。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有分工,有布局,这里面牵扯了太多的利益,其中的故事也很精彩,有些甚至是离奇。希望大家能关注《科工力量》的课程,一起来看这些有意思的内容。

我的个人号,全平台都是肝帝董佳宁。我的节目固定是在周四和周日更新,这周日,我想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人——郭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