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外教育培训(一)前言
自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至今已有22年。校外教学机构也在这期间不断发展壮大,与国家计划不同的是,校外教育机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初期的发展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但这二十多年来,随着行业的壮大,也积累了不少的问题,这期间也有不少人从中介入分析问题,但也都只是在宏观层面泛泛而谈,没有触及教育行业的底层逻辑,谈谈教育产品的供给及需求。
本系列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分享教育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内在隐患,还请大家带着批判的眼光来阅读。
讲到校外教育培训,就不得不提到教育、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及人民百姓对教育的需求。
教育问题历来是我们神州大陆上国家治理社会运行的重要问题。
早在战国时期的文章《学记》(收编于《礼记》)便有讨论到教育之于国家的重要性,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在不同时代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篇幅有限,关于教育本身的话题以后另开新篇专门讨论。
本文将从家长和机构的角度简单介绍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受篇幅所限及讲解方便,将以校外K12一对一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家长的目的与需求
首先,家长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长大后找到一份好工作,生活无忧无虑平稳快乐。
但是我们怎么定义这个“好工作”、“无忧无虑”、“平稳快乐”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个社会学概念:“阶层”(阶级)。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基于职业、财富、权力及生活方式将社会中的人们分成不同的经济地位,这些经济地位就是阶层(此解释不够严谨完整,仅用于理解教育的目的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教育的需求)。
阶层随着社会分工分化而产生,阶层带来了不平等的生活机会,而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还无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阶层;不过阶层并非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阶层流动,这其中就包括教育和学习,所以处于不同阶层的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也不同。
对于中下层家庭而言,他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们实现阶级上升,过上更好的生活。
对于中上层家庭而言,他们则是希望孩子们能保持阶级稳定,维持富裕的生活。
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也多开设在一二线城市,少量为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开设在三四线城市,开设在四线开外低线城市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也使得不同城市的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对校外教培机构的需求也不同。
处于社会上层实现财富自由的高收入家庭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中,这一阶层的家长的教育理念各有不同,受社会潮流、教育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因此也不是K12教培机构的主要客户。
一二线城市中高收入家庭,他们有着充沛的可支配收入,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通过教育延续他们的社会阶层,不满足于学校的教学,希望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会优先选择校外的一对一教学。这一阶层的家长对师资、教学质量及服务质量要求高,对价格的敏感度低,由于平时工作较忙,没法投入更多精力来管理孩子的,会优先选择规模更大更成熟的教培机构。
对于一二线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而言,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他们都深知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教育影响着孩子未来的生活,而价格又直接影响着眼前的生活;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们降低了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并非不在乎服务质量)。这一阶层的家长会选择价格更低的小班或大班,但从教育角度来看这些班级教学主要针对中等的学生,对于差生来说效果甚微,当然也有部分机构会开设针对尖子生的班级教学。然而这一阶层的家庭中,报班意愿强烈的往往是孩子成绩不理想的那一批。对于差生来说,因材施教的一对一教学的效果比班级教学更好,可这一些家庭无法承担一对一的教学费用,所以只能选择收费更低的小型机构或者请在校大学生做家教。
至于三四线城市乃至更偏远的低线城市及农村的家庭,他们就基本没得选择了,孩子们放学之后除了作业就只剩手机游戏了,又由于近年来的“教育减负”,作业的占比就更低了,父母如果有空还能监督一下孩子学习,但更多的是因为文化水平、工作或异地工作没法监督指导孩子学习。这一些家庭的需求是能有人或者机构组织孩子们课后学习辅导功课。
校外教育机构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关系是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连接供求关系的东西是产品;在教育行业中,供应者为教育机构,需求者为家长(一般为家长、监护人或长辈等),教育机构提供的线上、线下、一对一、小班、大班等就是产品,家长购买了教育机构的教学产品,形成了供求关系(此处不严谨,不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线下教学受地域所限,一家机构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方圆5公里(受道路交通基建影响),线上教学则是线下教学的延伸。一对一、小班、大班有着不同的教学针对性,不同的定价,针对不同群体。
由于线下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较为简单,因此用这种教学模式来引入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营逻辑。(其他的教学模式会另外开新篇探讨)
首先从教育本身出发,一对一教学是班级教学的补充。班级教学可以以“班”为教育对象、以“课”为教学单元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管理,降低管理运营成本;班级教学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没法有效地辅导差生,提高优生。一对一个性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设计课程进行授课,从而达到拔尖、补差;缺点也非常明显,人员成本、管理成本都非常高。
从经营角度出发,一对一教学模式需要维持一个庞大的教师团队,且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之间老师也不兼容,这导致K12与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求不同,招聘、培训、管理教师团队的成本不可忽视,除此之外还有更年级学科的课程研发成本。
对于公司上层股东、董事、高管而言需要的是“利润”,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开设更多的机构、占领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利润;基层管理层需要的则是“业绩”,完成领导分发的业绩;人员的变动对公司影响大。
对于小机构来说,他们一般就只有老板(股东兼董事)、高管(店长、主任或校长,名头很多)、各种主管(负责销售、教务、行政等);老板除了是法人、资方、负责人还要进行决策,这时候公司的变数非常大;底下的主管则需要进行着各种管理及培训。
形成规模的大公司则会将各种职能拆分开,将决策、管理、执行拆开,方便继续扩大规模。大公司的优势是波动较小,抗风险能力更强;但由于规模扩大,决策层远离基层,新决策的影响往往不会立竿见影,管理层级越多,反应越迟钝,出现问题没法快速找到原因。
夹在中间开始初具规模的公司,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公司之后是否转型成大公司,往往需要看老板对于公司管理的理解。十几人的团队尚可用熟人的方式进行带领,遇到问题可以面谈,当规模开始扩大,五十人一百人的时候,熟人方式就行不通了,职能拆分、增加管理层、改变工作流程变得尤为重要;贸然进行公司转型往往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管理问题,权力交叠、交叉管理是常见的事。
结合教学产品来看,大公司跑通了运营流程,有完善的管理、培训、研发、营销团队,且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会逐渐摊薄,边际效益高,其中完善的核心团队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使得企业拥有强大跨区域扩张的实力,溢价空间大。
小公司或初创公司,受到规模限制,管理、培训、研发团队往往是同一批人(教学主管等),所以无法同时做到管理、培训及研发,市场竞争力有限,经营情况非常依赖市场环境。
初具规模的中型公司一方面要完善核心团队,另一方面要扩大规模分摊核心团队的运营成本,这时候的开销大且一直在变动,没法有效应对突发状况。
情况分析
以下为个人观点,请务必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
大型机构通过品牌及规模的优势,掌握着溢价的能力,溢价包括教学质量(教师培训、教学研发)和服务质量(课前课后及阶段的成绩管理与反馈),目标客户是社会中层中上层的家庭;中小型机构的优势则是价格,目标客户是中层及中下层的家庭。
虽说中小型机构的优势是价格,但低价格也会限制中小机构的发展。与大型机构不同,小型机构的利润与利润率直接挂钩,扩大利润的方法便局限在提升价格和降低成本这道二选一的选择题里了。但提升价格相当于自废武功,提升价格的同时也丢失了大量的客户,得不偿失;所以只能降低成本,每月的固定成本有房租、水电、员工薪酬等,其中房租受地段影响,无法议价,水电的占比并不大,唯一可动的就剩薪酬了。
许多小型机构在开始扩大规模的时候,中型机构向大型过渡的时候,经常会误判成本,为确保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就会对员工薪酬福利动手;好一点的会颁布复杂的“工资计算体系”,延缓员工的抵触心理,差一点的则会颁布“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奖金的获得条件相当苛刻,罚款工资克扣条件则非常宽松,当然还有情商极低的,直接扣工资。
教师的数量在一对一教育机构中的比例高,常常在4:1到5:1之间甚至更多,工资削减大多都以教师为主,这将会导致教师流动性变大;教师流动性变大会稀释培训的作用,经常是培训完一批就走一批,与市场不匹配的工资又难以招来优质的教师,一直在处理管理和培训的人员无法进行教学研发,一来二去,教学质量全看缘分,学生要是成绩进步了,就是教育机构的功劳,退步了,就是手机游戏在作祟。
不断变动的人员和无法管控的教学质量使得这一批教育机构在底层死撑着,客户的流动量也因此变大,处于下层的家庭报读只能看缘分,祈求能够遇上负责任的老师,身处教育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非常无奈。
另外中小机构为了稳定客户争夺市场,也会在形式上学习大型机构的服务模式,中小机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消耗大量人力模仿大型机构点对点式的服务,虽然能够立竿见影,短时间提高客户体验,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教学质量上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之后又会盲目模仿大型机构的教研模式,而有限的人员和工作时间又无法完成授课、教研、服务,最后会进行变相的加班,且为了控制成本而想方设法拒付加班费。
各式各样的原因使得这个行业有着鲜明的马太效应,强的越强,弱的越弱。当然也有破局之道,去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一尴尬的局面,大量教育机构没法撑过疫情,释放出大量市场,大型教育机构又没有足够的体量消化这个市场,布局多年的线上教育便顺势接过了这个市场。
结尾
教育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且教育的问题没法单独讨论,需要结合时事、历史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来谈,对教育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教育的方法是受到人们主观意念影响的。
本文旨在介绍分析当下教育行业现状,激发更多人对教育的关注和思考,打破固有观念,为教育改革做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