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事做不好?——谈谈农村厕所改造和农田灌溉投入效果奇差的原因
最近中央电视台报导了两个调查节目,引起了观众的关注。一个是农村厕所改造,另一个农田灌溉的投入。两项工作都是政府投入的为民造福项目,但效果都非常的不好,厕所不能用,机井也不能用。虽然项目从表面上看,管理也是很到位的:每个厕所有编号,有铭牌,每个机井也有编号铭牌。但无论是厕所还机井都不能用,都是样子货。农民只好另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需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好事没有好的效果?
央视的解说得出的结论是要加大监督检查。这也是最近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结论:经是好的,念经人的出了问题,办法就是加大查检监督力度。各种督察组经常可以见诸新闻报导之中。当然,派出的督察组是发现和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需要问的是,常态化的督察工作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要天天治标还是在治标的同时更要治本呢?巡视督察对于下级的形式主义是如何应对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自己的立法过程中是有许多的经验体会的,其中一条体会是对法律进行“后评估”。法律通过后在实施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情况,有些是有法不依或者执法不严造成,但有些可能是立法不慎,脱离实际造成的。所以,对于立法者来说,碰到问题首先要自责自问,自己的法立的如何?其次才是检查政府及相关执法部门的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经验体会也是可以借鉴的。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仅是要基层对照查检,上级也要把自己放进去,做评估,改进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打胜仗
电影《老井》讲述的一个山区农民打井找水的故事,非常感人。是不是真有其事,我不敢说,但河北省林县修建的红旗渠的事不是故事。工程坚持了十年终于建成。国家有没有给钱?是不是上级派下去的项目?我不知道,但效果是非常好,事迹也是非常感人的。我们一定要想想,这样的工程为什么能搞好?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工程是农民真正需要的项目,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民之所欲,无往不胜!第二,是农民参与其中,由当地的干部以身作则带领农民去办的事情。涉及群众的事,一定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办好。千万不能以为我花钱给你办事,人家就一定会买好。这里不仅基层干部、村干部带头非常关键,群众的参与也非常重要。要发扬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民办事的原则。能不能建立一个浇水项目的管理小组?从项目一开始就吸取群众参与管理,项目建成之后的运行也将由农民组织管理?
农村厕所乱象引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未来农村的公共基础服务之路应当如何走的问题。过去,农村没有自来水,没有供电,供气,更没有供热。在实现了小康之后,向全面现代化迈进的形势下,广大农村的公共基础服务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是全面照搬城市的模式还是用创新的姿态来探索未来农村的模式?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这应当成为立即研究的课题。原则上应当是有所区别,应当以集体经济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人,面向农民需要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有农民的参与应当是与城市模式的根本区别。
希望媒体不仅反映了问题,还希望能有正确的导向,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