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谭屑(十二):东野的主力师:战斗作风与部队历史
据东北军区1949年10月所编“东北野战军的建设”,第四野战军的“头等主力师”有以下几个:三十八军两个(112师即原1纵1师,113师即原1纵2师),三十九军一个(116师即原2纵5师),四十军一个(118师即原3纵7师),四十一军一个(121师即原4纵10师),四十三军两个(127师即原6纵16师,128师即原6纵17师)。这是东野最强的7个师。从战斗风格来说,各有其特点,难分轩轾。
如果在“头等主力师”再分高下,我个人的观点,大致5师、17师、1师为第一等,16师、7师、10师、2师为第二等。其中5师历史不算老,骨干也不算多(关内去的老成分大约五分之一强),但“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比较讲究战术,攻坚中的土工作业和爆破都很有特色。打锦州为首先突破的部队,据说很少称赞下属的林彪在帽儿山观战是连声说:“五师部队好作风”。之后入关前东总特地让5师多休整半个月,然后乘火车追赶主力归队,也算一个“异数”吧。抗美援朝战争中云山一战是打得好的,但很可惜二次战役上草洞之战过于保守,失去争当“万岁军”的机会(参见汪洋所著的《十次突击》)。
17师的特点很突出,即善于攻坚,虽然“历史不算很老”,但“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善于夜战及衬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l947年夏季攻势之四平攻坚战斗中参加主攻,纵深战斗13昼夜,在战术上颇有成果。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17师的攻坚和5师不同,主要靠爆破和在四平攻坚战中总结出的一套“四组一队”的战术,据说从师长到战士,都有一套包炸药、送炸药、爆破的本事,任何东西——罐头盒、子弹箱、瓦罐、铁锅,甚至普通的衣服——都能装配成炸药包。17师(128师)的战绩也足以令人骄傲,整个解放战争中师级单位里歼敌数排名第二!
1师不但战斗力强而且平衡,“历史长.战斗锻炼多,有内战时期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猛打猛冲的精神很好,不怕牺牲,经得起伤亡,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刚进东北的时候,战术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据五十年代编的《三十八军军史》所载,当时不仅2师在几次战斗连续受挫,部队情绪波动,林彪在上下汲台战斗中亲自检查了1师的战斗动作,也“发现部队在出击、冲击中队形密集,增大了伤亡;在战术上实施正面平推,未断敌退路致敌逃脱”,因此,“林司令员便提出了具体体现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新战术——‘一点两面’和‘三三制’”。张麻子沟战斗之后,林彪把1师树为典型,认为“该部过去能及时检讨战斗经验,能虚心接受上级的作战思想,保守自满倾向较少,都能要求进步;政治工作表现积极活跃,部队有朝气;指挥员作战积极性高,指挥机动。故该部进入东北后,打胜仗较多。”
16师的战斗力和上述三支部队也差不多,“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
但“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秀水河子之战暴露出一些问题,战术上不讲究,不善于分割包围,不注意通讯联络。因为陈光资格老,对林彪又有些看法,矛盾较尖锐。一下江南作战前被林彪撤换,六纵也被认为“盲目的居功骄傲保守情绪克服无力,阻碍了部队更快的进步”、“对林司令员战术思想钻的不深,接受的不快,对兄弟部队成功的经验缺乏虚心学习的空气”。直到1047年夏季攻势之后,16师(还有18师)专门开了整风会议,由东总政治部主任潭政和6纵政委赖传珠主持,历时半个月,狠批了所谓“军阀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骄傲自满情绪”。说明16师比较骄傲、战术进步不大的缺点也的确是存在的。
其余几个师也各有特点,比如4纵10师的防守能力众所周知,“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曾参加解放锦州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有名的阻击战斗”,国民党独95师塔山碰了一下10师主力28团,结果头破血流而回。其实10师的突击力也很值得一提,比如夏季攻势的大华山战斗,10师30团的一个连(3营7连)连续冲锋5次,其中白刃格斗2次,全连最后只剩下副连长等四人,仍然顽强组织第6次冲锋并占领敌阵地,可见其战斗顽强性。但从秋季攻势的营盘战斗来看,10师的战术方面和前述的5师、17师和1师相比,似有欠缺。
至于2师,当然也是主力,但较1师略差,东总的总结称2师“富有朝气,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性顽强,但次于1师。有突击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
部队的战斗作风和部队历史当然有关系,但也不是绝对的。不能说以前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就一定好,一定不能裁。那样就简单化了。前面说的5师、17师、1师中,5师、17师的资格在东北部队里不算老的,可是表现并不差。相反,个别资格很老的部队,如10纵之139师,老底子是红六军团,抗战中编为359旅,进入东北后成为民主联军独立1师,是“东北各部队中历史基础最老的部队之一,其中有不少为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之骨干成分,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为关内参军之老干部”,但“部队作风甚疲塌,缺乏朝气,保守性大,进步慢,战斗作风被动,战斗力未能充分发挥,其部队历史应列入东北各部队中之主力师,但战斗力还不如一般老部队及赶不上进步较快之新部队”。可见光荣历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