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000:一味强调职业教育能支撑中国高质量发展吗?

说起职业教育,我更愿意称之为技能教育。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通识科学教育发展很快很完备,这从每年的本专科毕业生数量就能看出来。

但是说到技能教育,那就出现短板甚至拉跨的现象了。

第一个问题,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向研发端靠近而非应用端靠近。

首先咱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错,但是这里面,科学和技术是同一件事么?显然不是,科学技术是分别包含着研发端和应用端的两个方面。这句话的本意是你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研发端),并把它付诸实践形成技术(应用端),才会产生强大的生产力。

那么21世纪以来,制造业的发展是越来越依靠研发?还是越来越依靠应用?

显然是前者。

依靠研发,那么科研型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就决定了你的研发速度和研发质量。

依靠应用,那么技能型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就决定了你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质量。

现在的问题是,研发端对应用端实现了代差式的距离,这种距离足以弥补技术工人的缺失。就好比说再多的二代机,面对三代机也打不赢空战的道理一样。

第二个问题,技能教育与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相违背。

大家也知道,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技能教育体系是很完备的,从企业子弟学校到厂办技校,再从厂办技校到工业局直属技校,从工业局直属技校再到省事科研院,而且这里面还包括委培生、定向生(这两类学生那都是包教包会,必须培养成技术人才的那种),基本上可是说是终身教育制。

但是随着改开之后,政府强调政企分开,企业不再承担办社会的责任。那么相应的,厂办技校、工业局直属技校等等专门通过吸收企业利润来办技术教育的学校也就被企业推出门外。

对比制造业强国德国和日本,它们解决技能教育的主要载体技校的思路有两种。

德国人是通过立法,把企业必须出资扶持技校这件事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说白了,就是以法律的强制力,来对企业强行摊派——你企业每年必须像缴税一样给技校提供多少多少资金,以保证技校能够正常教学,另外,你企业必须为技校毕业的学生提供多少多少岗位,以保证他们毕业后的前两年不失业。

这有没有咱们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味道?

日本人的做法则是职业终身制。既然是职业终身制,那就说明你这个人从进入公司那天起,就卖身给公司了。公司为了发展,会给你提供让你成长的技术教育和业务培训,目的是让你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所以我们会看到,日本公司最明显的特征是大企业病和企业帝国化。一家日本公司就是一个小型的日本社会,这里面等级森严阶级分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