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吃法讲究一开始也是出于生活所迫,也就是“穷人的智慧”,后来就慢慢成规矩了

【本文来自《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高了,所以才看不上老北京各种贫民饮食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肥龙在天

    不要主观判断。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豌豆黄,最早的民间做法是带红枣的,后来宫里的师傅改良,不用红枣,只用豌豆,取其本味,小磨细作。

    比如爆肚,这个是清朝的时候旗人比较爱吃。

    比如烤肉,最早是北京城外的农民用车拉着家伙事到城里路边摆摊(这个北海的烤肉季的后橱窗里有个雕塑描绘了这个场景),但是后来做大了,烤肉季烤肉宛都是京城有名的大馆子,烤肉季的牌匾还是齐白石题的,烤字还是齐白石发明的。

    。。。。。。。。。。。。

    有的小吃比如炸灌肠这种就是穷人吃不起肉解馋的东西,但是很多东西虽然起源于民间,但是并不是穷人专属,还是有讲究的。

    吃的东西,爱吃的肯定爱吃,不爱吃的肯定不爱吃。

    比如汪曾祺在内蒙古采风的时候在草原上吃到现宰的羊做的手把肉,味道无与伦比,但是与他们同行的一位女同志就不吃羊肉,岂止不吃,连闻也闻不得,这有什么办法。

很多吃法讲究一开始也是出于生活所迫,也就是“穷人的智慧”,后来就慢慢成规矩成讲究了,比如我文章中提到的“豆腐脑”,老北京传统吃法就是盛出来的豆腐必须是比较齐整的一坨,店家是拿小铲子似的餐具盛的,而客人们吃时使用的多为铜制小平勺,吃法是勺去削着豆腐吃,原因就是当时店家的卤不要钱...所以倒好卤削几块下来,剩下豆腐的切面还有白的地方,那就接着勾卤呗,还能多尝几勺~

现在这生话条件,真要卤多了,大家还嫌齁的慌呢,已经不馋调味料了,导致盛出来都是几块豆腐块,餐具也是普通勺子,让老人们就感觉缺了点饮食的乐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