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改革,能“革”掉美国的网络霸权吗?
从前程序员的祖师爷,“顶”了美国政府一次,他改了一行配置参数,那一年,他死了。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互联网究竟姓“公”还是姓“私”,美国所希望垄断的去主权网络结构是如何运作的,而中国又是如何解构互联网霸权,为了构建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的?互联网政治,你需要了解。
很高兴来到观学院,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变革:挑战、趋势与方案》。 二十年前,如果讲这个主题,有人会反驳,第一,互联网不需要治理,治理互联网就代表着封锁和信息管控。第二 谁来治理? 二十年前,一谈主权国家治理,就有人跳出来说,治理不需要政府,自治就好。
从2010年开始,全球研究治理的人发现,治理还得让国家和政府回来,因为那些鼓吹“政府离场,治理才好”的团体,一个都成不了事。当年互联网不能谈主权,也不要治理,原因是美国一家独霸,互联网成了单一霸权笼罩下的“独立空间”。
如今风水轮流转,尤其是在2016年总统选举之后,美国一夜之间意识到互联网是需要管理的。华春莹经常说:“美国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老美的反射弧比较长,砸到脚上感到疼,到它作出反应之间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各位让子弹飞一会,不要着急。
历史沿革
互联网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桌面互联网,需要插网线,安装台式机,固定场所上网,额外缴纳网费。当时上网在经济上有开支,技术上有要求,文化上有门槛。英文操作系统,发个邮件需要登录、编辑、修改、退出、发送五个英文缩写指令,背得下来才可以用,这就是门槛。
第二个是移动互联网阶段,大致从2005年开始。2007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机。这代手机从移动通讯工具变成移动互联网终端。打破了有限互联网的疆界,实现有线向无线的跃迁。第三个是泛在互联网,特点是“万物皆可互联”。
在5G变革完成之后,上网和不上网的判断标志在于这物件是否带电,能否解决能源供应问题。解决了供能,只要往它里面放置芯片,它就能通过5G和其他物件联系起来。泛在互联网时代,不仅包括人与人的连接,还有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
信息交互构成了一个整体,这是我们正在走向的未来。华为就是抓住了3G向4G的跳跃,然后在准5G时代,它变得势不可挡了。而华为的崛起,并不是发生在真空里。它有两个层面上的外部结构,第一个层面是国家结构,也就是在国际体系中,中美力量比较,以及中国崛起。2005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在此期间GDP决定性超过了日本。日本工匠精神是有的,但是它在桌面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跃迁的时候懈怠了,所以今天被大家当笑话看。
第二个是经济层面的结构。互联网是在金融垄断阶段,从一开始就和金融资本结合到了一起,俗称风险投资。西方经济学里提到,垄断有损于创新,因为垄断企业没有兴趣创新,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创新之后,垄断企业就拿金融把它买下来。金融天然就有跟实体的均衡问题 。 这个时候政治体制发挥作用,它能控制金融,避免实体被金融吞掉。如此的国内的政治经济层面的博弈影响国际体系排名。那个控制住金融,没有吞掉实体的国家,它的实力会往上走;那个没有控制住金融,让它把实体吞掉了的国家,它就会往下走。其中一个叫中国,另一个叫美国。
经典案例(1)根服务器、根区文件与根区文件系统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只需打开手机屏幕截一下应用程序的图标,无需输入域名,就能上网。而桌面互联网则需求键盘,打开浏览器,然后输入“http” 和“www”。这就是域名。其中,乔恩·波斯特尔(Jon Postel)对域名贡献很大。 我们今天用的整个域名系统,就是从他的博士论文里出来的。
根服务器,编号从A开始到M,中间是 IP地址,已经升级到V4,后面是它的产权。服务器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性,但在产权上是私有的,里面有四个是美国政府的,八个不是美国政府的。
但是要回到本源,这个根区文件在1998年的时候,波斯特尔跟美国政府顶过一次,美国政府想私有化管理根区文件,这样方便确定司法管辖对象,美国企业美国政府来管。波斯特尔是理想主义者,认为根区文件不能归美国政府管,于是他写了封电子邮件,把这13个服务器当中非美国政府控制的8个,从A根服务器转到了另外一个根服务器,直接把互联网拆成了两个。
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面,全球互联网出现了两个顶级根,历史上称之为波斯特尔实验。而全球互联网的使用丝毫不受影响,因为互联网在设计的时候,本身就是一个多中心对等风暴交换逻辑系统。之后的两个礼拜,波斯特尔接了无数个电话,后来说算了,就当成一个实验。
他再写一封电子邮件,把8个根服务器还回去,就改了一行配置参数。不幸的是,老先生把根服务器移回去之后,同年便死于心脏手术并发症了,享年58岁。他的名字逐渐被人忘记。关于互联网编年史的美国人写的书,没有人提及他。互联网名人堂里面有波斯特尔角,但是波斯特尔的故事没有人讲。
2015年,我在德国柏林参加世界互联网治理大会,在那个讨论组里,我把这个故事写在板上,俄罗斯代表在那边狂笑,组长的脸在那抽筋。我讲完以后,我蹦出来第一句话把我逗笑了。他说他就是那两个礼拜里,给波斯特尔打电话中的一个人。人家是经历过的,并且把那段历史藏起来了。以后和美国人谈互联网治理的时候,拿这个名字怼他,他就不跟你说话了。
波斯特尔实验之后,政府发现码农权力太大,不太好管控,就弄制度约束。第一步,从技术层面,根区管理,威瑞信(Verizon)公司可以摸到服务器的配置文件,并且在这个配置文件里去加一行代码。那个实体文件别人是可以下载的,只是摸不到那13台保密的服务器而已。
2016年之前,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根区服务器、根区文件和根区文件系统,具有事实上的单方行政管辖。因为在程序上,所有对根区文件进行配置的操作必须拿到美国商务部通讯管理局NTIA 的许可。不签字不盖章,参数就修改不了,这就是控制。
2016年以后,美国放弃了行政当局部分的控制,强化了另外两项管控。它修改了ICANN的章程,让改变总部所在地极其困难,让ICANN总部永远只能放在加利福尼亚。那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放掉部分管控权力呢?2013年斯诺登的棱镜太丢人品了。
它得重新攒人品,回到1997年前的状态。就为这事儿,在2016年4月初要完成交接的时候,美国国会召开紧急听证会,说奥巴马政府要向中国政府投降,要把美国的资产转移给外面。
结果国会听证会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逼得NTIA做了一个大串证词,说是前期的移交方案,所谓的“ICANN Stewardship Transition”的监管权限,转移方案不涉及任何美国资产归属权限的转移。美国人吹了很大一个泡泡,吹到某些人以为互联网国际化的理念要实现了,结果美国人自己兜头一盆水泼下来。
所以当你跟在美国看到对我们不利的坏消息过来的时候,让子弹飞一会儿 ,那边会有人出来拆台的。尽管他们都很讨厌中国,但是对他们来说,没有对方对他们更重要。他们互相之间会掐,大家对美国的民主一定要有信心。
经典案例(2)监控
2013年,斯诺登披露“棱镜系统”(PRISM)。棱镜通过互联网供应商收集用户信息,其中进坑的企业不乏包括微软(2007)、雅虎(2008)、和谷歌(2009)。 记得谷歌啥时候退出中国大陆的吗?2010年。“不作恶,”信誓旦旦的之前一年,就跟这东西放在一起。所以记住,西方的基本属性叫虚伪。
Facebook(2009)、PalTalk(2009)、 YouTube(2010)、Skype(2011)。苹果于2012年10月进入。这个项目最早用于伊拉克反恐,后来慢慢扩展到全球。 监控这案例,最好笑的是时间点。斯诺登选择披露之前,中美最高领导人刚在美国碰面,那次奥巴马要跟我们领导人谈“中国在网上对美国的网络攻击和商业窃密”。
因为这个需求,美国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去炒热网络安全议题,塑造中国是加害者,美国是受害者。眼看低垂的果实,美国人要去摘的时候,斯诺登截胡了。斯诺登这把截胡起到的效果是具有历史性贡献的。
他让全世界的媒体不能装聋作哑。什么叫装聋作哑,对于全球主流媒体而言,凡是对中国的好消息,那就叫“没有新闻价值”。而斯诺登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当他们所有人都在报这件事情的时候,突然之间 ,把美国和中国角色对换的罪证,放在了聚光灯下,无法否认和无法无视。
你到维基百科上去看, 棱镜级别的监控泄露丑闻有十八条 , 从2001年开始到2013年。除了像我这样的人 ,我们一般老百姓能举出三条的已经是非常厉害了,大多数人只听过这一条,美国人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因为你的认知世界是被塑造和操控的。
经典案例(3)颠覆
颠覆,英文是“Information Operation”,或者是“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Warfare”。信息战、心理战、政治战是真实存在的,西方有行为科学,行为科学就是研究对人的操作。
换句话说,各位买东西的时候依据是什么?这就是福柯讲过的“现代资本主义对人的规训”。规训的方式是通过无孔不入的规训系统和网络来加以实现的。这种规训系统的核心在于塑造一种行为标准,然后让你把这种标准内化,然后你内化了之后,你就会非常自由的、自觉的、自主的遵循这套标准采取行动。
而本质上人是被操控的。大家都想过上健康的生活,都想健步如飞,所以你要穿一个足力健,这是比较粗糙地操控。所有人都知道Forced Labor是不对的,所以我有一个标准告诉他说,在全球棉花当中,新疆的棉花是基于Forced Labor的,你最好不要用,这就是另一种类型的操控 。
如何识别操控或者不操控?最基本的办法是看他所描述的事实是否存在。而他所描述的事实是否存在,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你能不能够准确全面的去获得信息,并且通过对信息碎片的重组,进行有效的分析的基础之上。
那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要解决什么问题?从最宏观的角度上来讲,它要确保全球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不被少数几个特定的行为体,基于一己之私加以扭曲利用和操控,从而形成一个非对称的权力结构。
这是一份名叫《互联网战略评估》的文章。它是1995年美国国防部分管隐秘行动和低烈度冲突的副部长办公室的战略评估顾问Charles Swett写的一篇机密报告。这份报告2007年解密了,到了2016年奥巴马任内的时候,全网删除了。这里面有几个判断很有意思。
第一个判断,它认为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互联网构成一种不可抵抗的长期战略威胁。大家去看总书记谈互联网治理,讲共产党要过长期执政的关,就要解决互联网问题。二者道理是一样的,但是逻辑不一样。
他们的逻辑是,老百姓从网上可以得到跟政府发布的版本不一样的信息,他们便会不满,然后就会上街示威游行。政府只要一压制,这个政府就会倒台。现在大家都在笑。但是 2010年到2012年,中国互联网不就这个样子吗?
但是倒过去讲,美国人在这个报告当中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他坚定的认为自由民主对互联网是免疫的。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东西,有一天砸到他自己身上了.砸过来之后它还发现,自由民主的体制在应当互联网治理上,比他看不起的“专制体制”更差,这就很尴尬了。这可能是它全网删除的一部分原因。
第二部分原因是,这份报告中间有两段话讲的太白了,说互联网是有特殊的军事价值。美军可以在网上进行非常规信息战,在网上投送特定信息,让那个受众采取美国希望他采取的行动,并且他认为是自己采取的行动 。
洗脑、操控、刺激,效果相当于派遣美国派特种兵到当地进行煽动。发几条消息就颜色革命了,看泰国和我们的香港,就是对方取得了部分成功之后会变成的样子。
另外,信息战可以降低美国政府直接卷入所带来的政治成本和风险。美国政府介入吗 ?你能证明这个消息是美国政府发的吗?不行,无数白手套在中间转两道,你要拿到这种法律上的证据去,想都不用想。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一点是,这个东西会打回去的。
互联网从政治上来说,它起到政治权力的解构和再建构的作用 。本质上互联网是一个,一方面西方国家可以利用,另外一方面,它冲击原有的既定权力结构 ,有反精英的传统,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权力体系所惧怕的。
在互联网治理上,我们懂马列的领导人就是厉害。总书记讲过一句话,把互联网这个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大的变量变成最大的增量 。“最大的变量”是对我们共产党执政构成最大的冲击和挑战的观点 。“变成最大的增量”就是变成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新的权力来源,新时期践行权力群众路线 ,一切相信人民,这一招无解了。
西方现在跟互联网为什么较劲,突然之间“Disinformation”,直接去动 。因为西方要维护的 是一套民为民主的精英体制 ,这个东西恰恰是互联网要去冲的 。中国互联网会为什么发生更迭?为原先一批意见领袖觉得,政府倒台之后就轮到他们当政府了。没想到他们上去之后,他们成为新的被冲的对象。这个时候就是民粹,玩不起 。
现在倒过来了,欧美的智库像斯坦福,宣称中国在全球开展全光谱的信息行动 ,说我们对它进行渗透 。然后举的例子,“讲好中国故事。”这就是我们的改善国家形象的工作。它说不,你们中国人在渗透我。
总的来说,第一,我们在网络空间跟美国是在处于某种意义上的战争状态的 。第二 境外的敌对势力正在进行非常有趣的分化组合,比如说大家喜闻乐见的邪教组织“法轮功 ”, 毅然成为了美国右翼保守派最大的宣传机构 。未来三到五年,境外的有组织力量,在网络空间对中国进行攻击和冲击对越来越多。
总体趋势
从治理上来看,第一,权力正在发生流变,但一定有再中心化。人是无法脱离秩序而存在的。很多人喜欢言必称成希腊雅典,古希腊最著名的寓言之一 ,关于城邦和人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离开城邦,他或者是一个圣人 ,他或者是一个野兽。”
第二,建构和解构,秩序无法离开。但是什么样的秩序,它是会随时代发生变化的?有句著名的西谚,“国王已死,国王万岁。”国王制可能是永恒的,但是这个国王死了,需要一个新的国王。人客观上是离不开秩序的,但是是需要一套叫资本主义的秩序,还是一套社会主义的秩序,或者未来走向一套共产主义的秩序,这会不断地变化,是有一个建构跟解构的动态过程。
第三,分散、集中和重组。在工业化时代,我们形成了非常严苛的等级制的生产架构。这种生产架构伴随生产力的提升,伴随信息、沟通、交流、管理能力,它会不停地被解开。解开完了以后它要再进行重新发布,重新分布了以后要进行分散。然后在各个地方进行区域化的集中,集中以后在全球进行重组。
大家觉得太复杂的话,可以看《共产党宣言》这本书,里面有一段,说资本从一国向全球的扩张,最后形成全球单一大市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论述全球化的书,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概念,但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那段就向大家描述了一个全球化的图景。发展态势,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间提到了英国工人的早期抗争。在英国工人的早期抗争当中,曾经出现过“捣毁机器运动”。技术跃迁出现早期,生产关系发生调整和变化之后,遭遇到挫败的个体,去找自己问题的来源归结技术进步。
我们信马列,任何时候就不要把社会问题归结为技术进步。不要讲道德、伦理跟情怀,咱马列不信这个东西。在前进的历史车轮面前,道德跟情怀如果堵在车轮前面,那最后赢的一定是历史车轮 。
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进程本身是不可阻挡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用制度性的因素,确保人不被信息化、网络化和技术化背后与市场相结合的那部分?防止过度的异化 ,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生产方式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在人尽量少的被异化的同时,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
解构调整,就是非对称的主权化的变化 。原先欧美就这一套非对称去主权,讲互联网自由。你不要讲主权 ,顺应人类潮流,就是我的潮流。美国的主权向外扩张,其他国家主权收缩。最后形成一个网络空间单一主权下的多元治理结构,其实就是一个网络霸权结构 。
只有一个主权,或者在得到我允许下,建立的若干个受控制的小主权,允许下面有一堆抗争结构。这个结构眼熟不啦 ?不就是《海贼王》里的天龙人、世界政府。下面发展中国家是七武海,或者海贼 。
等级化的制度设计,最顶端的在云端,然后下面有一个全球单一武力控制系统 。有不满,可以让你抗争。但你这抗争没有主角光环是上不去的。三层设计允许抗争,还可以引导到外面发泄掉。就如同《黑客帝国》第三部讲述的,人需要秩序感,就给你一个虚假的秩序感。
你想反抗,我给你一个人工的反抗场景。然后我在上面控场,你的反抗也是我控制的,这就是福柯的全景敞俯视监狱,把人放在一个监狱,只要这个监狱的边界足够大,在你活动半径之内,你就是自由的。
权力这些东西都打通的。各位读者用你们的想象力、阅读、抽象和模型建构能力,把一些看上去不相关的东西构建一下,去理解世界观。
另一种场景。动态的、弹性的主权主导下的立体多中心结构。主权是平等的,你有秩序我也有秩序。我们的外长跟伊朗签了二十五年合作协议。你要跟我玩俱乐部?我这边有朋友。这种主权主导下的立体多中心结构核心的关键在于,每一个主体基于主权拥有法律上平等的权利,然后根据自己实际的需求去推动秩序的建立。
如果要用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自我更新,找卢梭来谈谈《社会契约论》。再去找纽特·金里奇,看看他当年怎么反克林顿的。他的核心主张是“重新缔结新美利坚契约 ”。重定一套契约,损失的是霸权利益,交换。
不交换,冲突、摩擦、对抗、紧张。交换就是某种和平的过渡。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都是这样。
未来的选择
单一霸权结构,美国如果实力足够强。多主权均势结构,欧洲或者是美国的一部分人,动不动讲G2、G7、G20这种。主权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多维度结构,总书记说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奥巴马在跟他在安纳伯格庄园会的时候,期间的一段真实对话。
奥巴马对总书记说,这个世界上的事,我你两个人定了,基本上就定了。 总书记回复说,两个人说了不算,一小部分人坐下来说也不好,有什么事涉及到全世界的,大家坐下来一起商量。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共治,一开始大家把它当成是高调,而这个理念背后跟主义是密切相关的 。好,就讲到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