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以及为什么需要这样想?

自从去年9月回国,我在感受到祖国日渐强大的同时,也欣赏到了国内对于异国和异族的各种奇特想象。不论是之前的《战狼2》,春晚上的黑人小品,还是各种坊间言论,都令我觉得崛起的中国到了一个尤其需要人类学思维的时刻。

500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人类学教授Matthew Engelke不日前发表新书《How to think like an anthropologist》(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遗憾目前国内还没有中文翻译版。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文化版发表了人类学教授Barbara J. King对本书的最新书评。鉴于此书和书评极具普及性,我将这篇书评翻译成了中文,供大家阅读。不知道是否已经有出版社在筹备此书的中文版,暂时还无法阅读的读者们可以先阅读青年人类学家张经纬翻译的另一本类似书籍《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名字雷同纯属巧合),以上提到的资源链接请参见文末。

书评翻译如下,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轻拍。


500

文明起源于肥沃的新月地区(Crescent region),包括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埃及。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学校里都学过的知识。

在这个语境里,“文明”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用来指称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城邦国家和书写的兴起。

然而今天,“文明”这个词被过于频繁地用来攻击生活在那片区域的人们,社会文化人类学家Matthew Engelke在他的新书《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中这样指出。Engelke举了个例子,一位参与反恐战争的美国陆军上校曾说:“在伊拉克西部,那里看起来就像六百年前贝都因人生活在羊毛帐篷里一样。”

我们需要认识这样的声明和类似的言论意味着什么,Engelke说道:这种言论试图将贝都因人降格到被卡在时间中的活化石,认为他们都急需被西方给“文明化”。

并非只有军队才吃“文明化”这一套。2007年,非洲医疗及研究基金会、巴克莱银行及英国卫报共同发起了一项援助项目,目的是为乌干达北部的卡缇那村(Katine Village)提供医疗卫生服务。Engelke写道,这个项目本身就是敏感而有待商榷的,卫报的新闻报道就能说明此事。2007年10月20日,卫报头条是:“我们能否共同将一个村子拉出中世纪?”标题下是一个关于旅行的陈述句:“距离伦敦几小时,时间退回七百年”。

这些言论是否都在暗示:那些村民都需要在时间里不断前行,直到进入文明社会呢?

这是一种危险的想法,Engelke说,透过人类学的镜头,我们可以看见为什么危险。他在周二出版的书里写道:

“它阻止我们看到,卡缇那村民并非困在14世纪的生命,而是被殖民和后殖民经济政治所塑造的、生活在21世纪的人……(这种想法的意图是)如果我们把这些‘非洲他者’置于一个更早期的时代里,我们就无需面对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与我们如此不同了。”

换句话说,它阻止我们发现他人的人性,以及西方殖民如何影响了这一人性

我喜欢Engelke对本书的设计。他选取一个个日常词汇,通过人类学将其拆解,再顺便将人类学领域主要的大师和经典介绍给读者。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词汇展开:除了“文明”,还有文化,价值观(复数,values),价值观(单数,value),血统,身份,权威,理性和自然。

他是这样考虑的,当读者重新思考这九个词,也就学会了批判性地去思考我们加诸世上那些与我们相比显得很异域风情的人们身上的假想。Engelke说,这个过程的秘诀是不要将这些“他者”异域化,同时,也要防止“将文化差异减少到无关紧要的地步”。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就是好的人类学的要义。

如Engelke在致谢辞里所言,《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面对的是一个“广大的读者群和普罗大众”。将人类学介绍给这些非人类学界的读者,或许有时候还能吓他们一跳,是本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凭借清晰的写作和不时的幽默,Engelke用他在津巴布韦的田野故事达到了这一目的。他以一种公开却又不带谴责的方式传递出这一信息:不论“他们”是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和演化方式都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天生的。

500

人类学家喜欢互相争论,我也想给Engelke提几点意见。注意到语言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两者的关系比他们分别与生物人类学或考古学的关系要更接近,Engelke作了一个刺耳的声明。他说,社会文化田野工作大多可以“无需求助于古生物纪录或碳素测定的陶瓷碎片”也能进行。哎唷,要知道,生物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可是一直都在研究古今各种涉及平等和不平等的动态社会进程呢。

想要在一本书里纳入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这样一本围绕着自然和文化展开讨论的著作中,竟然都不提一下人类学家Tim Ingold的相关研究吗?(Ingold质疑了“人类天性”(human nature)的概念,代之以一种对人类生活发展过程的关注)

而且竟然没有关于性别和权利的章节?尽管这两个概念都有贯穿全书的露面。然而我要说,尤其是对于性别问题,人类学家迫切地需要重新澄清其意义,来抵抗日常生活中对男-女,弯-直的二元假设,这种单一的二元论既不代表现在也不代表过去的人类状况。

我提出这些意见不是为了批判,而更像是一个对续集的请求:要不就叫《更多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方法》?简言之,我相信Engelke这个研究项目,并希望它可以扩大。

我发邮件问Engelke,如果一位读者在书架上偶然看到这本书,并产生疑问: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对我有什么用呢?身为作者的他会怎样回答?他回信道: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是一种质疑你习以为然的假设的伟大方式。当然,我们都有“常识”,但是人类学可以告诉你,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常识”可以多么地不一样。人类学是关于“他者”的,但也关乎“自我”。

的确如此。正如Engelke在书中所言,将人类学与人文社科中的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是它“依靠当地知识”来作出解释的程度。这些解释带给我们关于自身和世界上那些“其他人”的全新理解。用Engelke的话说:

“我们”不“文明”,“他们”也不“原始”。我们不现代,他们也不传统。我们不科学,他们也不神秘。我们不理性,他们也并非不理性。

参考链接:

Matthew Engelke, 2018. How to think like an Anthropologist.

Barbara J. King. 2018. ’How To Think Like An Anthropologist' — And Why You Should Want To.

约翰·奥莫亨德罗[著],张经纬[译]. 2017.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