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特生物袁建华资本往事:签多份对赌协议拼上市,如今大股东套现近3亿

  A股上市公司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688026,以下简称“洁特生物”)昨日披露大股东减持公告,持股5%以上股东广州海汇财富创业投资企业(以下简称“海汇财富”)和李明智合计拟减持不超过499992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以3月19日收盘价计算,海汇财富和李明智拟合计套现约2.96亿元。

  作为洁特生物(688026)董事长袁建华最早的创业伙伴,李明智在2011年带领海汇财富和广州海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汇投资”)两家公司出资3000万元占股24%,如今已获利颇丰,所持股份市值约为9.36亿元,较最初投资已翻30多倍。

  广州市黄埔区永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斗塘路1号,是洁特生物(688026)所在地,周围聚集了不少化工、食品饮料、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企业。洁特生物(688026)主营生物实验室耗材,成立于2001年4月11日,后于2020年1月22日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上市当天,洁特生物(688026)董事长袁建华曾“吹牛”,口罩业务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已下达1000万个口罩紧急生产任务,并已拿到广州市相关部门的200万个口罩订单。于是,股价大涨223.59%,报收53.36元。

500

  (洁特生物董事长袁建华)

  然而,次日公司的一纸公告将其“打脸”。据洁特生物(688026)2020年1月23日澄清和致歉公告显示,主营口罩业务的子公司广州拜费尔空气净化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已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正处于注销公告阶段,且因子公司口罩生产所需原材料备货不足,200万个口罩难以生产出来。

500

  (洁特生物公告截图)

  2020年2月3日,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事件再次反转。子公司撤回注销申请,并表示,正全力恢复口罩等防疫用品业务的正常生产供应。当日洁特生物(688026)股价大涨108.54%,报收122.04元。

500

  (2020年2月3日收盘)

  据洁特生物(688026)2020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口罩等防疫用品业务实现营收1.55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57.62%,已成为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由此可见,洁特生物(688026)董事长袁建华确实是个“狠人”。

500

  袁建华的资本往事,靠免疫诊断试剂起家

  时间倒回36年前的1985年,33岁的袁建华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毕业后,在江西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担任诊断研究室主任,从事寄生虫病免疫诊断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袁建华并不甘心一直待在研究所。

  1992年7月,袁建华远赴美国哈佛大学,以访问学者、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在公共卫生学院,从事免疫和传染病方面的研究工作。五年后,袁建华从哈佛顺利毕业后,便举家移居加拿大,买车买房,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加拿大杰特生化制品国际公司(Canada JETBiochemicals Int'L Inc.,以下简称“加拿大杰特”)。

  然而,没过多久,1999年8月,47岁的袁建华毅然回国,在广州成立了加拿大杰特的子公司广州杰特免疫诊断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特免疫”),主要从事肝炎、爱滋病以及弓形虫、血吸虫等寄生虫病、传染病快速免疫诊断试剂和试剂盒的研发生产。在杰特免疫成立初期,袁建华还获得了广州市政府提供的两年免费办公和研究用房、低价留学人员周转公寓、10万元的无偿资助,以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100万元无息科技贷款的支持。

  当时,袁建华所从事的免疫诊断研发需要做大量的生物实验,但国内并没有一次性即用即抛的生物实验室耗材,都是采用反复清洗玻璃器皿回收来做实验。尽管,这种方式节省了大量的金钱,但存在因清理不干净而影响实验结果的风险,从而大大增加了实验的时间成本。

  于是,看准商机的袁建华又创立了洁特生物(688026)的前身广州洁特生物过滤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洁特有限”),开始从事生物实验室高端耗材的实验室研究和产品研发。彼时,袁建华因回国创业时间较短,自有人民币资金不足,于是向其姐袁桂珍新成立的公司广州珠江铝塑复合管有限公司借了85.90万元用于洁特有限的出资款。

  就这样,袁建华依靠回国打拼多月的积蓄和向亲戚筹措的资金,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500

  创业坎坷,身背多份对赌协议

  在洁特有限创立初期,公司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初始资金都投在了研发上。直到2004年,洁特有限才有了50万元收入,袁建华新的创业之路开始有了起色。

  2006年,洁特有限收到一家美国公司的500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约4000万元)要约收购。这笔资金是洁特有限注册资本的约20倍。但是,袁建华并未同意这笔要约收购,反而成为了这家美国公司的供应商。此后,袁建华的洁特有限开始进入快车道。

  2010年7月30日,洁特有限进行第一次增资扩股,其子袁晔(Yuan Ye James)在香港注册成立的JET (H.K.) BIOSCIENE CO., LIMITED (以下简称“香港洁特”)增资250万元并购洁特有限,占并购后总股本的25%。袁晔早在2005年1月就已进入洁特有限,并担任国际销售经理一职。

  2011年8月18日,洁特有限进行第二次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海汇财富和海汇投资。两家公司合计出资3000万元,分别占入股后总股本的20.8%、3.2%。据天眼查显示,海汇财富和海汇投资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李明智。同时,洁特有限、袁建华、香港洁特与海汇财富、海汇投资签订对赌协议,协议内容包括4年内完成资本市场上市审批以及未来3年内业绩承诺。

  2012年2月22日,袁建华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广东卓越润都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卓越润都”)。同时,洁特有限、袁建华、香港洁特、海汇财富、海汇投资也与卓越润都签订对赌协议,协议内容同样包括4年内完成资本市场上市审批以及3年内的业绩承诺。

  2014年7月18日,洁特有限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即现在的洁特生物。次年12月14日,洁特生物正式挂牌新三板,勉强完成对赌协议中的上市目标,但业绩承诺并未完成。据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洁特生物2013年的净利润仅为1355.59万元,远低于业绩承诺时的2744万元。

500

  再签对赌协议,孤注一掷求上市

  不甘心始终待在新三板的袁建华将公司的上市目标定在了创业板。与此同时,为了能够顺利上市,袁建华还一直未增加销售、管理、研发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公司业绩开始逐年增加,2014年至2016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814.94万元、1343.4万元、2662.01万元。

500

  (洁特生物业绩)

  2017年6月30日,经过18个月的休整,袁建华带着洁特生物申请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彼时洁特生物已在新三板暂停股转交易。但此次的上市申请并不顺利,洁特生物未能成功在创业板上市。

  2018年8月29日,洁特生物从新三板退市。次月,洁特生物完成了新一轮增资扩股,引入4家股权投资基金共青城高禾、宁波久顺、天泽瑞发和广开知产共计4800万元的股权投资。同时,洁特生物、袁建华、袁晔还与这4家股权投资基金分别签订了对赌协议,协议内容除业绩承诺外还包括2022年年底前IPO上市。

  对于袁建华来说,签署上市对赌已不是第一次了,而上两次的业绩对赌未完成一直是他心中的痛。此后,袁建华仍未大幅增加销售、管理、研发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占营收比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500

  (洁特生物费用支出情况)

  2019年初,科创板横空出世,让袁建华看到了公司快速上市的希望。为了扫除上市前的最后障碍,2019年4月6日,洁特生物、袁建华、香港洁特再次与海汇财富、海汇投资、李明智以及卓越润都签署前期对赌协议的《补充协议》,确认终止前期对赌协议关于业绩承诺的约定,并放弃追究洁特生物可能存在的违约责任或赔偿责任。在《补充协议》的加持下,袁建华对于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充满了信心。

  2019年6月3日,折翼创业板的袁建华带着洁特生物递交了上交所科创板IPO,并在招股书中宣称,公司在生物实验室耗材的研发设计及技术应用领域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已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同年11月15日,经历了4轮问询的洁特生物最终获批注册,提前完成上市对赌。

  2020年1月22日,洁特生物(688026)上市首日,正值国内新冠病毒小范围流行之初,袁建华看准了口罩需求即将爆发。于是,上市不久,袁建华便撤回了主营口罩子公司的注销申请,并投入了大量资金扩充口罩生产线以及采购生产防护类产品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据2020年年度业绩快报显示,洁特生物(688026)2020年实现营收5.04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103.55%;其中,口罩等防护类产品全年实现营收约2亿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