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过去了,但文化企业的这些雷还需要警惕
让无数企业公关无眠的315过去了,个人信息泄漏和虚假广告成为了占比最高的两大痛点。事实上,在文化企业早已互联网化的今天,上述两大痛点绝非个别企业的孤例,而是困扰行业已久的通病。
在此背景下,矛与盾,广告主与企业、企业与监管之间,发生过太多值得说的故事,也提醒着后来人引以为戒。
堵住信息泄漏的链条
今年315晚会上,在信息安全领域,重点曝光了两种不良行径,一是企业不经用户同意,私自获取用户人脸识别信息并用于商业领域;二是以招聘平台为代表,随意倒卖求职者简历造成的用户个人信息泄漏。前者指向个人信息非法采集,后者指向信息倒卖的产业链条。
事实上,类似的案例在过去的几年屡见不鲜。
几乎每隔几个月,工信部和地方政府都会公布一批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app要求整改。以工信部定期发布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问题APP名单为例,其中既有腾讯手机管家、七猫免费小说(百度系)、天涯社区、猎豹清理大师、新浪微博等大厂产品,也有“鄂汇办”“皖事通”等多个政务平台APP。
可以说,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层面,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存在伸手过长的问题,而依靠特定小组来进行巡回监管的手段效率并不高,亟待立法的补足。
在灰色地带,企业疯狂扩张收集个人信息,是因为有利可图。根据315公布的案例显示,以万店掌人脸识别为例,消费者只要进了其中一家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被摄像头抓取并自动生成编号,以后顾客再去哪家店,去了几次,商家都能知道,从而根据大数据准确分析出单个用户的购买意向、消费频次、购买力。
而非法倒卖简历的招聘平台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经济链条显得更短,利益来的也更直接。
个人信息成为变现资源也催生了黑产的链条。2015年,美国社交问答网站Quora公司曾遭遇重大安全问题,导致1亿用户受到影响。他们的个人信息被泄漏,包括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密码、用户授权等信息被贩卖,成为诈骗的导火索。
别笑,二次元圈也有一堆灰色广告
虚假广告问题,一直是困扰互联网行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免费时代,广告业务一直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主营业务;而灰色业务相比常规业务,有着更强的支付能力,虽然各大投放平台大多设定了一些规则,但富贵险中求,总有一些生意能够绕过规则,完成闭环。
根据315节目组公布的案例,记者在UC浏览器上搜索“减肥”“降血糖”等关键词,搜索结果的前几条都是网友分享治好疾病经历,下方标注着广告字样。广告里网友自称,自从认识某老师,按照老师给的方子,血糖恢复稳定,胰岛素都停用了。文章中多次醒目标红老师的微信号。记者微信添加了这位老师,对方简单询问过病情后,就向记者推荐“白背三七诺丽果粉”。记者发现,这只是一款普通食品。不仅是UC浏览器,在360搜索也有不少类似的广告。
类似的案例不止出现在浏览器领域,在二次元圈也不鲜见。
从2019年开始,原画师培训广告便开始在各大渠道泛滥。广告宣称,经过为期数月的培训,就能把小白培养成原画师,月薪2万以上。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培训机构的确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仅限于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想要跳过美术生阶段一步到位实现小白到原画师的进阶不可能。所谓月薪2万以上,也不过是画的饼,看得见吃不着。
由于二次元的受众群体中聚集着大量学生,各大平台也是校园贷广告的重度匹配区,这也是各大平台广告部门重点防范的领域。
内容风险是文化企业无法规避的
除了广告和信息泄漏风险,内容风险是文化企业独有且无法规避的。
以耽美题材为例,最近就连续收到了半月谈的连续敲打,明确表示,《国产电视剧掀起“耽改”热:“腐文化”出圈,青少年入坑》、《“耽改剧” 盛行?警惕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需要警惕的并不是耽美文化本身,而是一些公司在尝到甜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
耽美之外,还悬着内容分级和未成年人保护的大棒。3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十三条提到,广播电视节目集成播放机构应当通过设立未成年人专门频率频道、未成年人专门时段、未成年人节目专区、未成年人模式等措施,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专员、未成年人节目评估委员会等机制,防止未成年人节目出现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广播电视节目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广播电视节目集成播放机构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提示并合理安排播放时间、版面。
这对于文化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但在内容分级分区政策切实落地之前,关于未成年保护的讨论还将依旧持续下去。
而伴随着商业的发展,所有的争论、矛盾、问题都会在动态中逐渐解决,形成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