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西方的精神底色是个人主义,中国是集体主义,是根本性的误读

【本文由“抵制日货”推荐,来自《当前中美之争,其实是挑战全球殖民主义体系、帝国主义体系五百年来的上层建筑集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说西方的精神底色是个人主义的,中国的传统是集体主义的,这是根本性的误读。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集体主义也就没有个人主义。正是在非血缘性的,制度化的,结合紧密的共同体中,比如西方基督教会或中世纪行会中,才萌发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意识。西方的所谓理性自律正建立于潜在集体主义的规制中,。也正因为这种规制,才需要个人主义的中和。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这种非血缘的共同体的,因此既无所谓集体主义意识,也无所谓个人主义意识。

      在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典型文人中,陶渊明、白居易、李白、杜甫、苏轼是有个人主义意识还是有集体主义意识?那些以科举为人生奋斗道路的士绅、乡绅们是个人主义意识还是集体主义意识?渴望发家致富的个体小农们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意识?在中国的古代经典和古代小说中,在浓郁的追求世俗幸福、追求”福禄寿“的文化中,在产生”世故“这一显著特征的发达市井文化中(所谓”世故“,即是情欲的最精密计算),我们能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气息吗?还是个人主义?明了于此,就知道以个人世俗理性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式”启蒙“的文不对题,甚至是”以水济水“,恶化问题。正是在近代中国,要把自己转型为西方式的民族国家,要从非集体的状态中,塑造出集体,才有所谓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个新问题。

有人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是“救亡”压倒“启蒙”。那是站在自由主义或理学家的狭隘 立场和扭曲眼光看待问题,他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与“实践”紧密相连,具有广阔社会内容的“觉悟 ”。那种自由主义的,或带有理学家色彩的,与历史实践相分离,与经济基础相分离,与人民大众相分离,只具有干枯狭隘内容,“处于静思默想状态”的,文不对题的”启蒙“只是一个随意,空洞的”意见“,根本洞达不了生活的本质,支撑不了现实复杂广阔世界的“解放”实践。而那种中国式自由主义的”自由“,脱离了新教伦理的土壤,也失去了德性的维度,它的内核实为庄子式的”任性“的自由,是价值的虚无化,因此它欠缺丰满的生命体验,只能枯死在象牙塔中。恰恰相反,二十世纪的奋斗史是“觉悟”与“解放”的携手并进。 二十世纪中国道路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以觉悟激发和引导的,人的精神、人的潜能、人的生产力得到解放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在解放,所以它能释放巨大的力量。因为解放以觉悟为依托,所以它所释放的力量才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持久性的力量。由此,因为实际的历史进程,觉悟和解放成为现代中国的最高核心价值。觉悟就是意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展示。正是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在这个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身心的激荡才激发出“觉悟”,锤炼出意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这个觉悟是逐渐深化,具体化的过程,是民族意识、阶级意识、个人意识的渐次发展,也是辩证统一(正是在这个辩证统一中,个人解放才能保障他的深度和力量)。而正是在这个觉悟的引导下,逐步走向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的历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共同体的构造过程。而个人解放也正是在一个逐步建立起来,完善起来的,均质化,具有平等关系的集体保障中,才能各得其所而舒展。

    个人解放的要义是要以个体的觉悟为前提,这个觉悟的内核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自觉性和能动性。个人解放也就是以这个觉悟为依托,尽情施展自己德性、能力,自主的面对和处理生活和外部世界的挑战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及自我担当的责任感。个人 缺失了集体主义的社会化的教养,觉悟将失去广阔的世界和视野,没有海的滋养,觉悟就无法升华深化,就会萎缩。没有宽广深刻的觉悟的有力支撑,个人的解放也会失去根基。而缺失了具体个性的教养,德性的开发,集体也将死气沉沉,缺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因此个人解放最终是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乃至于人类解放的高远理想汇成人的解放的大海,。作为新中国最高价值的“解放”与“觉悟”的互相支持和互相提升就构成人“道”修养的基本准则,它指向改造客观世界,完善主观世界,创造出一个文明而又创造性的人类世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