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辩证法和毛泽东思想
。
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方式。阴阳不能从字面理解,它是对事物差异性的极端体现(矛盾)的形象描述。它也可表示人的德性,如积极进取、主动创造是阳,稳健保守、调节适应是阴。激情是阳,理性是阴。因此,阴阳是对立着的一对矛盾的形象化的表达。气具有流动性,它形象描述一对矛盾相互向对立面转化所体现的内在联系,内在轨迹。五行的相生相克则是对否定之否定,也即对事物的自我发展变化的形象描述。事物通过对第一阶段的否定,从而使自己不停留于前一阶段,而向下一阶段发展,而它又不止步于此,接着否定,从而进一步向前发展。而这一过程是持续进行的,所以叫否定之否定,也就体现了事物的永不停息的运动,故天行健,君子而自强不息。所谓相克就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相生就是向新阶段的发展。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中,所体现出的差异性的形象描述。事物的自我发展变化表现出事物内在的差异性,内在差异性的外在化就是矛盾。比方说,一个人从婴儿阶段生长到老年阶段,老年阶段就是对婴儿阶段的否定,从而形成老年与婴儿的差异,而构成老年与婴儿这一对矛盾。事物的不停运动,也即事物的发展变化,展现了自身内在丰富的差异性,这差异性的极端形式就表现为矛盾。矛盾表现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就叫矛盾的对立统一。比如,一个人的全部人生就体现了婴儿和老年这一对对立的矛盾在他身上的统一。所以,辩证法与阴阳之学的核心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正是事物的流变,体现出丰富的差异性,体现出矛盾。但也是在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中,矛盾才体现出他们的相互依存和统一,才有了世间万物的联系。有阴阳之分,在此前提下,而又互相依存,正是矛盾在对立中的统一的形象表达。一对矛盾自然是互相依存的,正是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矛盾的如影相随,而又互相冲突,才提炼出矛盾这一概念。当然,阴阳之说更强调差异性的互补,这就是“和”。辩证法更强调矛盾的差异性及其斗争,如对一分为二的强调。辩证法的这一特点,给中国人引入了分析的思维方式,也即哲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在人的德性塑造上,也引入了张力十足,刚健有力的斗争哲学,在不改变中国人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弥补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方式。所以才说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华文明核心思想的基础和发展。另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64卦,形象表现了由万物一体而分化,而产生差异性,从而产生对事物的分类,可以说是矛盾的展开。太极反过来就是对所分类的,各具特殊性事物的普遍性概括,反映的是矛盾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