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写在李焕英票房破50亿

2021年3月6日,电影《你好,李焕英》(以下简称,李焕英)在上映23天时,票房破50亿,当天超越《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二的电影。

500

目前关于李焕英为什么可以黑马逆袭已经有很多分析文章。在这里简单猜测一下这次观众们用脚投票现象的心理学原因,或者说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财富密码:

1. 宜人的真诚。很多人提到了李焕英的真诚,贾玲把心掏出来拍电影确实是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但是这样的真诚并不是伤人的,并不会让观众产生创伤。包裹在双向凝视中浓浓的爱意,即便内在充满了面对死亡的恐惧,也只是让每个观众笑着流泪。但是更强伤害力的悔恨,反而在超现实的电影情节中得到了重来的机会,满足了贾玲心中最深的心愿,从而使得观众和贾玲在电影中获得了治愈和疗养

2. 普遍的共鸣。这个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确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别的不说,比起母女关系的话题,唐人街的故事就是小众了。尤其在就地过年政策的加持下,打工人即便是囊中羞涩,也要去电影院感受过年期间亲情的连接。

3. 喜剧的外衣。经常听到有人评价这届观众不行,只喜欢烂片不喜欢深度的好片子,深刻的片子只能是叫好不叫座。我不否认确实有很多当代中国的优秀导演的优秀作品会名留青史。但是996的观众有没有那个精力去影视鉴赏呢?真的没有。2020年有个热词叫做内卷,处于内卷中的人大多疲惫不堪。在这种状态下,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得人们首先对自己的精神情绪状态进行修养和疗愈,其次再进行认知层面的理性思考。君不见预售的唐探3票房一骑绝尘,不是大家多么想要知道Q是谁,就是看上它是一出闹剧,能笑就好。

笔者对另一部沉重喜剧《我不是药神》倍感推崇的原因同样,病情的恐惧,经济的焦灼,和社会制度的无奈同样被包裹在一个几乎一事无成的“油腻”中年男逆袭爽文背后。而药神的票房也比小红花多了一倍。

500500

4. 广泛的讨喜。化用林肯的话说:你不能在所有的时间满足所有人,你也不能在所有的时间满足一部分人,但是一定要在一部分的时间满足所有人。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作品,尽量讨所有人的喜欢一定是基本的要求。

对于这个问题,李焕英在主题和表达上都是教科书的回答。在主题上,亲子关系是所有人都希望得到正面回答的关注点。其中,幸福家庭的观众对于这个话题天然欢迎。然而对于在原生家庭有创伤的观众来说,不完美(争气)的孩子角色,和希望自己没有出生在这个家庭的人物性格,则几乎覆盖了这部分观众的主要创伤观点。在表达上,密集并且方式多样的笑料和包袱,让不同年龄段和笑点的观众都能获得愉悦的观影体验。不管这个笑点你笑了没有,但是影院肯定有其他人笑了。

在这个基础上,李焕英大概率避开了低俗的笑点,尽量避开了各种雷区和争端,几乎无伤害地讲完了整个故事,我愿称之为讨喜的标准答案之一

5. 伏笔和反转。营销不是一切,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各种喜剧段子,贾玲在剧中父亲的扮演者,结局的反转,都是电影的主打宣传点。尤其在大结局的反转之后,二刷电影可以看到第一次观影不同的体验,看到张小斐眼神的不同,也确实是神来之笔了。我们也看到,在票房不断攀升中,贾玲一直呼吁大家不要剧透,在票房破50亿之后,这个伏笔终于被官方点出来了(乔杉和贾玲也太像了。。。)。

500

6. 时代的红利。这部电影适合作为合家欢电影的主要原因就是其中大面积的80年代服画道。90后的笔者对其中某些场景都有些许熟悉感,更别说更早出生的人们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说远不远大家都熟悉,说近不近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经与当时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大部分人现在过得比那个时候更好的当下,大家更愿意通过影视体验唤起过去共同的记忆。这确实是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红利,让大部分中国人即便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悲观,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感到乐观。因为大部分人认为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更好,所以才能充满自信地看待过去的生活,心平气和地讨论曾经的回忆

500

综上,李焕英通过具有80年代感的场景,无伤害地广泛讨喜,宜人的真诚故事和普遍的共鸣讲述了一个让人叫好的故事。而喜剧的亲和性,伏笔和反转的架构和宣传,再加上特殊时间点(就地过年)的加持,形成了这次现象级别的观影事件。

而演员演技在线,情节设计完整以及出彩台词的因素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这些都属于电影必备基本元素,属于一个不及格就拉垮平均分,因此没有过多分析。

在这里,笔者感谢贾玲带来的她和妈妈的故事,同样希望中国的电影从业人员以及电影工业越来越专业化的同时,多多出品富有喜剧元素,符合当代中国人心理寄托,突出体现当代中国特色的作品。

欢迎各位看官随意讨论,但是不欢迎人身攻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