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意义下的英语好和实际应用的英语好差太多,我高考英语135,但现在只靠机翻

【本文来自《公立教育降标英语教学,是公共服务倒退》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高考英语135分,高考前平常大概140+分,我相信比我考的差的应该是大多数吧?

但是我自己就觉得自己英文很烂,非常烂,一遇到翻译就抓耳挠腮,一看到作文就脑内空白,车轱辘话来回说,口语开不了口,听力也不过是应付考试,实际阅读文献靠机翻。

——通过多年英语主科的教育,耗费大量时间背单词,在考试中取得了高分,但对英语一窍不通,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都不能说是不入门,是门往哪边开都没搞懂。英语教育,起码在考试评价这块,绝对出了问题。

一个人英语考了高分,能很自信地说自己掌握了英语吗?

比如我,我觉得自己根本不会英语,单词忘光,提笔忘词,简单的翻译都能让我抓耳挠腮,作文一写就陷入这个词该怎么拼的恐惧之中。让我在一堆选择题里选正确的我倒擅长,因为实质上,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看,考的是门槛都没摸到的东西

反过来,真正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英语交流的人,或者需要阅读英文书籍的,能自信地说自己能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吗?

需要使用英语作为工具的人,觉得英语考试考的是自己平常不用的东西

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人,没有信心把英语作为工具

就拿四六级来说,我举个例子,有年的作文题,似乎是要向外国人介绍梅花的文化内涵?

仔细想想,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说,出这个题的逻辑相当于——

你学了这么多年数学,买菜一定会做四则运算吧?

这种场景在现实生活里的需求程度,跟买菜做饭的等级差不多,学那么多年英语,英语占的时间那么多,平常也没少背单词,都大学了,最后结果是连买菜做饭的日常性交流都头脑空白。

如果你第一反应是——

梅花这单词怎么拼啊?没学过啊?

很显然,你英语学废了。

如果真的是现实需要你去跟这么一个外国人介绍,你很快就能蹦出这么一串:

这种花,中国人叫它“mei”,写做“梅”。

因为它能够抵抗风雪,在冬天里开放,人们认为它坚强勇敢,不畏痛苦和伤害,所以说一个人像“梅”是一种赞美。人们还会把“梅”放进名字里,你会看到很多中国人名字里有“梅”,这代表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梅花当然有它自己对应的英语单词,但你能看到,在这段介绍里,其实非用“mei”和“梅”不可,因为不会有中国人把梅花的英语单词放进自己的名字里。你这么跟人介绍里,下次他看到中国人名字里有梅和mei了,就能反应过来了。从实际文化交流的角度,这才是英语作为工具时的意义

可惜,这个思路,我毕业之后,通过自己看书,才明白这一点

问题是现行英语教育出来的大多数——第一反应——

梅花这单词怎么拼啊?

既没学习音标,也没学习语言交流的思路,耗费大量时间,靠死记硬背学会做题,却没学会交流,最后还是机翻救我

考试意义下的英语好,和实际应用的英语好,是两个维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