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足球的本质是企业广告牌,跟西方职业足球并非同出一源

【本文由“向我开炮”推荐,来自《胡毓堃:卫冕冠军退出?中国足球露出“反市场”的皇帝新装》评论区,标题为向我开炮添加】

作者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依然没搞清楚什么是“中国职业足球”,与欧洲的职业足球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欧洲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脱胎于社区足球,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球迷基础,大多数球迷是从曾祖父开始就跟随球队的,每个周末买票入场看球、每季购买主队新球衣是雷打不动的家传活动,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最烧钱的英超,多数中下游球队在没有大资本输血,仅凭门票、比赛日商业收入、装备赞助、场地广告,加上联赛的转播版权分红,也能活得很滋润。

疫情最大的打击是没了门票和比赛日的收入,但只要有比赛,即使是空场,由于有转播分红和场地广告,依然可以维持生计。大部分俱乐部的名字是从社区球会来的,与赞助商没有关系,铁打的球会,流水的赞助商。

而“中国职业足球”,来源于1994年前的各地体委属下的体工队,当时一刀切推向市场让企业认领,开始了“职业化”。企业之所以肯投钱接手,看中的是可以冠名,作为企业的宣传载体,通过球迷、媒体对比赛的关注,达到企业推广的效果。

所以从一开始,中国的“职业足球队”就是作为企业广告载体而存在的,实质上就是某企业的广告部,注定是必须靠企业输血养着的。

企业也有自己的盘算,养支球队一年十亿八亿,看似花费巨大,但社会对联赛关注度、话题性、媒体热议的频率,其实是远超用相同的价钱砸多少个央视标王、买多少个整版广告的,宣传价值是其他途径无可比拟的,这就是企业肯砸钱玩中超的原因。

现在突然间来了一刀切的“去企业化”“中性化队名”,球队连最基本的广告价值都没有了,企业为什么还要继续输血给球队了呢??如果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不佳,正好借坡下驴,一拍两散罢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