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很远,但这一次的扶贫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按需分配?

【本文由“垨望”推荐,来自《中国脱贫标准“低于全球标准”?全国政协回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国在脱贫攻坚中还强调“两不愁、三保障”,目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

以前总觉得共产主义提到的按需分配很遥远,但是我们这一次的扶贫实践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按需分配?

我们的扶贫首先满足了普通百姓最基本的需求,给他们提供了最基础的生活资料,不管他本身的条件,不管他天生的禀赋,只要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有着基本需求的中国人,他就得到了这一份按需分配的基本生活资料,安全,可靠。

我们的扶贫工程其次还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资料,同时还教他们如何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技能,这种最终将会促成普通老百姓投入生产的扶贫,将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而不是西方社会的那种福利社会,那样的福利社会一方面剥夺了普通人的生产资料,对因为缺乏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退出生产劳动的的困境归咎于他们自身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无形中有能力打破生产资料的产权边界,让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更好地匹配起来,互相成就,让劳动者在生产中不断成长,积累经验,同时也积累财富,而资本主义社会受困于他们的产权,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错位,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将退出生产,此消彼长之下,资本主义的经济越来越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基本生活资料的按需分配,兼顾使用效率的生产资料按需分配,改善型生活资料的按劳分配,是保障社会主义大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目前还无法解决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劳动收入在完成了改善型生活资料的消费之后,其剩余部分应当如何处置?是鼓励大家继续进行奢侈型消费?还是鼓励大家进行投资?

前者将对资源消耗产生巨大压力,并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而后者的问题将更加复杂,能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会影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久前景!

直接投资,组织生产,哪怕只是很小的生产,那也是非常考验社会和个人能力的,绝大多数时候,成功的难度比较大,机会成本相对会比较高,于是更多人会选择相对比较省力气的间接投资,过去长期以来,我们居民的投资渠道非常少,基本上只有存银行一种,这其实对企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企业的资金成本相对会比较低!

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我们明确允许一批人先富起来,国家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他们手上的富裕资金,是有很大欲望转换成各种资本,以期待实现保值增值的,他们的资本如果要投入实体,意味着国家必须让渡一部分生产资料的权力,将一部分生产资料交给这些人经营控制,

如果国家不愿意让渡生产资料的权力,他们的资本被杜绝了进去实体的路径,他们就会找其他的投资标的,进入流通领域,或者进行间接投资,当国家允许普通劳动者将自己的剩余进行投资的时候,它就已经打开了资本的水龙头,这些剩余总是要有个地方去的,这就是今天中国经济被有些西方人称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我们中国打开了龙头,就不可能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受国家控制的资本所带来的问题!

这非常考验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也很考验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将这个问题想深想透,到底我们要建立怎么样一个途径?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如同洪水一样的资本能够乖乖地始终在河道里造福人类,而不是因为水量忽大忽小而成为人类的祸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