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儿子得第一,妈妈竟让教练体罚!这部韩国电影戳中亚洲父母最大痛点...

  从《天空之城》到《小欢喜》,在这个全民“鸡娃”的时代,“教育焦虑”几乎成为每一个家庭必然面对的难题。

  大街小巷里,我们总能看到家长们带着孩子奔赴各个辅导兴趣班的背影,有些是兴趣爱好;有些是体育特长,而更多的无疑是为了升学加分,提高孩子的竞争力

  只是,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即便有天赋却也有不少孩子想要放弃,这时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为拿到升学资格,体罚、责骂和威逼利诱就具备正当性吗?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2016年上映的韩国小众电影《四等》,正讲述了两个游泳少年的故事。一个是总是排名第四的小学游泳选手俊浩,一个则是曾经的游泳天才金教练。同样的兴趣爱好,却指引他们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虽是运动题材,但这部电影却将东亚父母教育子女的焦虑、矛盾和恐慌娓娓道来,引发无数中国家庭的深切共鸣。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500

  “你想输别人一辈子吗?”

  11岁的男孩俊浩练习游泳两年,参加比赛无数,却从未得过奖牌。

  母亲贞爱在发现儿子的游泳天赋之后,为了培养他殚精竭虑,穷尽心思。但上天就像是和他们开玩笑一样,每一次比赛,无论俊浩多么努力,总是止步于第四名。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不甘心的妈妈想方设法,低声下气四处托关系,请动了曾经的亚锦赛冠军选手——金光洙来负责俊浩的训练。但没有想到的是,金教练所谓的训练就是不断对俊浩施加暴力。

  每次训练课后,俊浩的背后总是伤痕累累,妈妈虽然心疼,但却坚持送儿子去游泳馆接受训练。她解释说:“相对于被打,我更害怕他一直拿第四。他每次拿第四名,怎么过得好呢?”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在教练的严格训练之下,俊浩的游泳成绩确实得到了提升。但他也发现,曾经那个享受在水底自由追逐光影的自己,慢慢失去了对游泳的乐趣和热情。

  没多久,俊浩告诉妈妈,自己不想再游泳了。

  知道俊浩的决定后,妈妈的情绪彻底溃崩了,反复质问他:“为什么随便就说不想游泳了?我这么辛苦容易吗?我比你还努力!你有什么资格放弃!”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俊浩在妈妈发泄之后冷漠地问:“妈妈真的希望我就算被打,只要拿到第1名,就什么都无所谓吗?”

  没有回答。

  其实《四等》中的妈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热播韩剧《天空之城》中的女性形象,“母亲”成为了这些剧中女性唯一存在的价值,孩子则成为了她们互相竞争的砝码。

  各家妈妈无论出身多优越、多么有学识有眼界,就算是婚前读到博士,婚后依旧选择辞掉工作,做个家庭主妇,安心在家相夫教子,辅导孩子功课。

500

  她们一味将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的心愿强行加在孩子身上,却对子女们自私又利己的性格视而不见,只要考到第一,就是她们的心肝宝贝。

  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她们就动辄发脾气、大声呵斥、不给饭吃、不给床睡,甚至把孩子关在又黑又暗的隔音室,逼孩子学习,“得了第二,你能睡得着觉吗?”

500

  在这些家庭中,孩子更多地扮演了一个“工具人”的形象。

  妈妈决定俊浩要学习游泳,报名参加比赛,努力训练取得名次,在成长的过程中,俊浩鲜有表达自我诉求的机会,他就像是一个执行工具,朝着妈妈制定的目标埋头前行。

  但母亲的道德绑架和教练的暴力体罚,竞争意识教育下疯狂的虐待式训练,实际上是对孩子权利的一种剥夺,对才能的一种破坏。

  远离了妈妈和教练管控的俊浩,偷偷遛去游泳馆享受这项他所热爱的运动。阳光透过水面直射入水底,斑斓的光影令他忍不住深受想要触摸。俊浩找到妈妈,表示自己甘愿受到体罚,也要继续游泳。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在那次比赛中,俊浩再一次找到了最初游泳时的自由与专注,取得了妈妈心中梦寐以求的“第一名”。然而当弟弟询问俊浩,拿到第一名的感觉如何时,他的脸上更多地浮现出疲惫和木然。

  加入竞争,追求胜负,游泳之于他,从一开始单纯的热爱,成为了人生赢家的工具:“我现在想拿第一,这样才能继续游泳。”

500

  陨落的游泳天才

  和总是与奖牌擦肩而过的俊浩不同,金光洙少时天资过人,是众人眼中的游泳天才、教练宠儿。

  当时的游泳队训练严苛,孩子们表现稍有不好就会遭到体罚,但金光洙是个例外。

  因为在各类大赛中表现优异,他一直享受着独有的特权,即使多次违反集训规定,抽烟喝酒、夜不归宿,也从未受罚。其他孩子在训练挨打的时候,他总是惬意地坐在休息室里吃炒年糕和米肠。

  年少轻狂,春风得意,那时候的金光洙一心以为自己的人生会是一片坦途。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直到曼谷亚运会前夕,金光洙因为沉迷赌博,大赛在即仍不肯归队,导致训练延误,被总教练抄起木棍一顿狠打。

  彼时的金光洙年轻气盛,对着教练甩下一句脏话之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游泳场,提前结束了自己的选手生涯。此后天才陨落,事业断送,金光洙只能消沉度日,陷入悔恨之中:“那时候就算我破纪录了也打打我,让我再坚强点的话,我肯定会成功的。”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金光洙从辉煌跌入谷底之后,开始认同“唯成绩至上”的价值观念,成为了本质上如俊浩妈妈一样的人,所以他在教导俊浩的过程中,不允许训练过程中出现一丝一毫的松懈和不专心,一旦发现,就是严厉的体罚。

  他告诉俊浩:“在你想逃跑时,抓住你、打你的人,才是真正对你好。我因为经历过所以知道。”

  但他不明白的是,棍棒留下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痕,还有一点点破碎的安全感和尊严。当俊浩长期被暴力的恐惧感笼罩,只会慢慢地迷失自我,失去对游泳的乐趣和热情。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金光洙渴望通过俊浩来弥补自己年少的遗憾,完成失之交臂的梦想。他以为年少时缺少的是“暴力”,实际上是“规则”。

  在他对游泳有天赋、有热爱的时候,外界没有给予他合理的约束。当他盲目沉浸于自我成就时,很容易诱发其他问题。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一个优点和长处而忽视对他整体的培养。天赋好的孩子更应该循循善诱、厚积薄发,过早地行使“特权”很可能造成他自身能力成长的障碍。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从俊浩到金教练,一边是无论如何都要得到第一,即使动用暴力也在所不惜;一边是得到第一就可以享受各项特权,就算品行有亏也可以忽略不计。两位少年不同的人生道路实际上揭示了韩国社会充满焦虑而扭曲的育儿文化。


500

  高压教育是有期限的

  “拿到第一名是什么感觉?”俊浩曾经这样向前辈发文,后来也终于被弟弟如此追问。追逐的人充满艳羡,得到的人仍充满焦虑。

  “除了第一,都是输家。”在精英主义当道的韩国社会,名次的重要性,一如韩国社会阶层的坚固性。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韩国有个社会热词叫做“2030代汤匙阶级论”,20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将自己的阶层根据父母的收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层:金汤匙、银汤匙、铜汤匙和土汤匙

  这样的划分明显地指向了韩国社会阶层固化的常态化:韩国新生代的起跑线与竞争力早在出生前就已经决定了,那些不具备资本及社会资源的普通家庭只能寄希望于“教育”来改变人生。

  在全民向学、高度紧张的氛围下,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要好好学习的观念,要考出好成绩,要超过别人。学生们从小就知道成绩不好的话,交不到好朋友,“考砸了的话人生会非常惨”

  韩国媒体曾在街头对民众进行采访,90%的父母表示,孩子除了学习就是去补习班,在极高的压力之下,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很脆弱。

500

  图片来源:纪录片《学习的人》

  身处其中的韩国妈妈李柳南曾写过一本书,名叫《妈妈的悔过书》。

  李柳南是韩国首尔一所知名小学的校长,曾出版过一本教育孩子的畅销书,在韩国教育界颇有名气。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作为众人眼中一位出色的教育专家,李柳南对两个孩子的教育自然十分重视。她把不满10岁的儿子、女儿当成高三的学生来抓,经常逼他们做练习到深夜;强迫两个孩子去参加小学生的选举,每个寒暑假都是压力重重......

  在她的“悉心培育下”,两个孩子的成绩十分优异,大儿子成绩一度排名全国前100,女儿也在知名的女校读高中。所有人都羡慕她事业与家庭双成功,她也沉浸于“一级教师”、“一级妈妈”的满足感中。

500

  图片来源自韩国EBS纪录片《差生》

  然而有一天,读高三的儿子突然拒绝去上学,读高二的女儿也开始逃课。两个乖巧的孩子,竟然在一瞬间拒绝所有的学习,每天关在房间吃、睡、玩游戏、看电视,而且视她为仇敌,彻底拒绝和她沟通……

  李柳南这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高压教育早就出现了问题。她在书中这样写道:

  “他人主导的学习总会到达极限,我家孩子的极限是高二、高三。不同的孩子时间点会不同,但无论是谁,到达极限的一天总会来临。

  为何会这样呢?产生这个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培养自己思考、选择、行动的能力,习惯了只是依照父母或是老师的吩附,然后根据高考成绩,进了父母、老师、补习班讲师叫他们去的大学。无法自己选择,只能被迫依赖他人,而不断发生遗憾的结果,终究只是浪费时间、金钱、精神还有人生。

500

  图片来源自韩国EBS纪录片《差生》

  “内卷”、“鸡娃”,新时代的育儿焦虑盘踞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深处。

  同样,日本记者斋藤茂男在其代表作《日本世相》系列中也曾描述相似的社会现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名校毕业、进入世界名企、拥有经济实力的人才是出类拔萃的人,这种焦虑和不安全感时刻笼罩着人们的内心。

  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一片浮华背后,国民沦为“颠沛流离的时代囚徒”,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同样的困境和迷思也深深困扰着今天的中国社会,社会无法排除的竞争体系,让家长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最理智的选择。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但日复一日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考上大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学和自己的梦想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对于这些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并没有达成和解。

  当整个社会被焦虑感拉扯,我们还剩下点什么?

500

  图片来源自韩国EBS纪录片《差生》

  影片中俊浩“第四名”的名次就像是某种反抗,最后他落寞的站在游泳馆反而是自由的。

  人生不是赛场,得不得第一也没有想象中重要。

  正如李柳南在《妈妈的悔过书》中写得那样:

  “目前两个孩子都没有任何成就,读的不是人人称羡的名校,也没有进入坐拥高薪的好职场。

  但是我知道两个孩子每天都有要去的地方,并且会一早起来,在约定好的时间抵达,能跟我一起呼吸、吃饭、聊天,就无比感激了。 

  爸妈们要何时才会明白呢?

  像我的孩子一样,休学后待在家里,打着游戏慢慢变成废人,看着那个模样,你们马上就会懂了。 但这样的事,你们想体验吗?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没有自我的人生是虚无的,教育无疑应当是一个自我启迪、发掘自身兴趣和潜力的过程。

  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对他们有着无数的期望与希冀,但有时候我们也要问问自己:

  “到底是要赌上孩子的一生,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还是让孩子发掘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Reference:

  韩国电影《四等》

  豆瓣电影《四等》

  常青藤爸爸:兴趣班孩子不想学了,家长该坚持还是放弃?这部韩国电影讲述了中国父母最难的问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