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命运怎么办{稿}

俄罗斯的命运怎么办{稿}

俄罗斯至今没有科学的总结历史的成败得失{俄罗斯至今没有科学的探讨俄罗斯未来的政治经济道路怎么办},至今没有彻底批判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及其团伙。

对人文的研究完全几乎空白。

这是十分危险的。

俄罗斯如果这三方面没有根本解决,俄罗斯的命运是不堪设想的。

请俄罗斯人民想一想,请普京总统想一想,这个凶手当然是愚蠢不可接受的。但是,人文的毛病缺点是更严重的腐蚀剂。

美国社会的恶况是美国走下坡路的表现,俄罗斯如果想走上坡路,这样行吗?

俄罗斯军队历来愚蠢的以为虐待新兵可以保持军队战斗力。可美国军队有人说,毛泽东的中国军队是最厉害的,这个军队有虐待吗?

据法新社10月18日报道,普京表示,这场悲剧是“全球化和社交网络以及互联网(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导致来自于美国的大规模杀戮现象“进口”到了俄罗斯。“我们没有为年轻人创造良好的精神内容。这导致了此类悲剧。”他18日说道。

报道称,罗斯利亚科夫此前通过了所有心理测试,合法获得了持枪许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王小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柳玉鹏】据俄罗斯媒体18日报道,前一天发生在克里米亚刻赤市的校园爆炸枪击案已造成21人死亡,另有50多人受伤。俄总统普京18日表示,刻赤的悲剧是全球化的结果,这样的悲惨事件始于美国校园。

俄总统普京18日表示,刻赤的悲剧是全球化的结果,这样的悲惨事件始于美国校园。普京18日说:“这一切都始于美国学校里的悲惨事件。我们没有为年轻人创造他们需要的、有趣和有用的东西。他们被假英雄主义迷惑,从而导致了这种悲剧。”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原标题:克里米亚刻赤校园案致21死 嫌犯女友称其爱射击  

中新网10月18日电 据俄媒报道,10月17日,克里米亚刻赤工学院发生枪击和爆炸事件。据最新数据,有21人死亡,包括16名学生和5名学校工作人员,另有50多人受伤。刻赤校园案嫌犯弗拉季斯拉夫·罗斯利亚科夫的前女友表示,罗斯利亚科夫生前曾想要报复嘲弄过他的同学。

据报道,在事件发生后,枪手已在学校图书馆自杀。他的前女孩说:“弗拉季斯拉夫总是跟我说,他经常和周围人吵架。他说,当同学开始侮辱他不像正常人时,他就失去了对别人的信任。”  

女孩指出,罗斯利亚科夫说过想要报复这些嘲弄行为,并表示因此不想活了。她说,在这之后,两人断了联系,罗斯利亚科夫把她拉入了黑名单。女孩说:“我们交往的时候一切正常。他是善良、有同情心的人,在我低落时帮助我。我对被他杀害的人感到抱歉,对他的自杀深感痛惜。他是一个很棒的朋友。”  

此外,女孩表示,罗斯利亚科夫酷爱射击。她说:“刚交往时他不善言辞,而且疑心重。但在我参加射击后,我们找到了共同语言。他也很痴迷这种运动,还喜欢各种武器。”

以史为鉴:曾经世界最强大苏联军队是如何毁灭的

2017-02-27 08:4

当然,最后的交易的筹码就是国家了。1991年2月,一个政客来到了图拉空降师,他承诺500套寓所的代价,希望空降兵在关键时刻支持自己政治势力,他叫叶利钦。10个月后,在最后一批苏联共产党员试图挽救联盟的行动中,正是这支空降兵的临阵倒戈,彻底埋葬了苏联。或许从来没有人想过,一支军队的忠诚到最后竟如此廉价。

揭秘俄罗斯军队中老兵各种虐待新兵

手段够毒的:图说俄罗斯老兵虐待新兵的18种恶毒手段!

俄士兵射杀战友:残忍虐打是传统,有19岁新兵被迫切除生殖器

2017-10-01 · 候知健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苏联的军队中就发生了一起不堪忍辱的新兵因为反抗而导致爆发的流血时间。

这就是战斗民族!苏军新兵不堪受辱杀入指挥部,连长班长嗝屁。新兵被虐待忍无可忍,持枪进入指挥部发泄,连长被打成筛子。

粗暴解读伤害了谁——以高尔基的《丹柯》为例

高尔基的创作是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和“写生”华文好书

2016-06-18 15:03

摘要]作家对于俄罗斯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的丰富知识,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谙熟,他的惊人的观察能力和对“人”、人的心灵的浓厚兴趣,使得他的这些作品始终保持着各自的思想分量和艺术新鲜感。

“奥库罗夫三部曲”(《奥库罗夫镇》,1910;《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1911;《大爱》,1912)以一九〇五年革命的变动年代为背景,集中考察俄国外省小市民的精神文化特点,生动地说明了“奥库罗夫习气”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处世态度和心理特征,已成为俄罗斯民族前进的沉重负担。

《1922—1924年短篇小说集》(1925)所含的九篇作品,以及同一时期发表、主题与风格与其相近的《蟑螂的故事》(1924)、《肯斯科依家的大娘》(1925)等小说,已开始呈现出将民族文化心态同个人与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思考的动向,孕育着作家创作道路上的又一次转换。

些作品所回望的往昔,正是俄罗斯从漫长的农奴制下挣脱出来,背负着因袭的重载向现代艰难行进的时代。俄罗斯民族的力量和弱点,它的文化心理特征,在这一历史转换期的日常生活中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高尔基在自己的生活历程中感受到了本民族文化心态的形象外现及其与民族历史发展滞缓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对于他来说,考察民族文化心态的最好途径与形式,莫过于回首亲身经历的往事,并以一种文化眼光予以观照。再者,日常生活、凡人小事往往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征,所以高尔基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主要不是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而是作为日常生活的参与者出现的。

对民族精神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浅论高尔基文学活动的文化目的与创作方法

内容摘要:高尔基在一生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实践中,始终视文学为“人学”。他以其深刻宏大的作品,努力探讨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特征,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特征中的消极、有害的部分进行着痛苦的却又是极其深刻的揭示,为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摆脱传统文化的精神枷锁,走向现代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对俄罗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对作家的文化目的和创作方法及两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学”,“人首先是心灵”,文学要写人的心灵,表现人的情绪,反映人的灵魂。他说:“俄罗斯人灵魂这个谜始终折磨着我”。从他的一系列言论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一种文化自觉。在从事文化活动特别是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时,他有着十分明确的文化目的,那就是揭示本民族精神心理弱点,探讨这种心理特征赖以形成的社会根源,寻找重塑国民精神文化的良方,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完成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变。

一、高尔基创作具有鲜明的文化目的

1、重塑民族灵魂的文化目的。在对俄罗斯社会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中,他痛苦地发现,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民族群体意识中观念、成见、癖好、习惯等消极因素,已经积淀为精神文化心理,成了一种精神重负,阻碍了民族发展。只有把这种精神疾病与缺陷揭露出来,让人们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才能拯救民族。所以,作家以其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在一生的创作实践中,对民族灵魂深处的种种积垢,对民族文化中的种种有害成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表明了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文化目的。

2、高尔基对俄罗斯民族精神劣根性的深刻揭示。高尔基通过小说、童话、戏剧、政论文等形式,以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等群体为解剖对象,对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无论是他的自传体小说,还是被鲁迅称作“短短16篇,用漫画笔法,写出了老俄国人的生态与病情”①的《俄罗斯童话》,或者是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都是通过其笔下人物的生活史,尤其是精神生活史,对民族灵魂,尤其是民族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在那部闪耀着思想光芒和人格魅力的《不合时宜的思想》中,高尔基把十月革命后出现的破坏法制、滥用暴力、摧残文化的一系列否定性现象,置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和探究,纳入民族文化心理分析的整体框架,给予了暴露和批判。

高尔基所揭露和批判的民族精神文化弱点或民族精神劣根性,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形:

(1)精神空虚。愚昧的文化状态,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使得人们只能以酗酒斗殴、恶作剧、寻欢作乐来发泄其过剩精力。为了取乐,可以打赌让一个店伙在两小时吃掉十磅火腿,一直让他吃得脸色阴暗,耳朵发青,眼睛从眼框里鼓出来,一群肥胖的卖买人却在一旁哄笑(《在人间》);因为无聊,无事可做,整整一个冬季,奥库罗夫镇的居民要在冻结的河面上大打出手,夜间在别人家的大门上浇上一桶煤焦油,把臭鸡蛋扔进人家的窗户里,在阴雨天往人行道上擦肥皂,看人家滑倒的情形;镇上所有的青年都有喜欢破坏的毛病,毁坏树木,洗劫果园,连小孩子也早早养成了种种恶习,他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欺侮弱小的,追逐叫骂。

(2)践踏文化。愚昧与落后,与文化所受的冷遇甚至是践踏,二者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高尔基满怀悲情地讲述了文化所遭受的摧残和践踏:二月革命后,“好的、正当的书几乎完全从书籍市场上消逝了,这些书正是教育的最好工具”;“某些无耻之徒在革命之初便将一批肮脏的小册子、一批以宫闱生活为题材的极为低劣的小说抛向街头”;农夫们洗劫庄园,“把所有在他们看来是有价值的东西运回家,而将藏书烧毁了,将钢琴用斧头劈掉了,把藏画撕碎了”。②这与鲁迅当年批判的国人的奴才式的破坏是何等惊人的相似。

(3)冷漠自私。人与人之间缺少人道主义情怀,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在《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中》,萨姆金和他继父的儿子包里斯一起到城外河边玩时,包里斯不幸掉进冰窟窿中,萨姆金把一条皮带一头扔过去,但回后一想,觉得自己可能会被拉到窟窿边,于是松开了皮带,包里斯沉入汹涌翻滚的水流中。“这里真的来过一个孩子吗,也许根本就没有小孩来过吧”,他很喜欢这句话,心甘情愿把它当作至理名言;在《童年》中,茨冈被十字架压死,雅可夫舅舅连续两次说了几乎是冷漠自私到极点的话:“幸亏我们及时跑掉了,否则它也会把我们砸死的”;“我没有亲自背那个底座真是万幸呀,否则现在躺在这儿的就是我了”。雅可夫的话把俄罗斯民族冷漠自私的心理表现到了极致。

(4)残酷凶暴。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中,作者无限悲悯地讲述了几个把私刑用到极致的例子:“士兵们拖着一个被打得半死的小偷要把他扔进莫伊卡河里淹死,小偷浑身是血,脸被打得一塌糊涂,一只眼睛被打得流了出来”,一群孩子一路围观着,“一边单脚跳着,一边兴高采烈地叫喊:‘淹死了,淹死了!’人的生命在他们的观念里变得十分廉价”。③“在顿河罗斯托夫,士兵们押着一个赤身裸体、披头散发的放荡女人在街上走,大声喊叫着数说她的无耻行为,跟在她身后打她那已被打烂的大腿。这种不像话的场面的组织者是她的丈夫和她的情人”。④在他们后面,跟着象潮水似蜂拥而奔的人群,他们哄笑、咆哮、煽动,说着不堪入耳的肮脏话,脸上流露出兴奋和满足的神情。这种残酷凶暴是与践踏文化、缺乏理性相因果的。在对俄罗斯民族的种种旧习与病弱特征的深刻揭示中,我们看到了高尔基对俄罗斯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这里隐藏着的是他对俄罗斯民族深深的爱。

(5)自欺欺人。在《夏天》中,对俄国农民病弱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虽然生活困难,但抱着“上帝保佑,咱们会好起来”这个精神邪片,自欺欺人,要么消极回避,少惹是非,要么借酒浇愁,只要有人喝酒,他们便可为其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为了一点点“小利”可以为人做一切。比如,农民米洛夫参加小组集会,不期被乡誓撞上,他便连忙蹲到地下,“像狗仰望马一样”,以负罪的神情望着乡警。还比如青年农民尼金经不起富农阿斯塔霍夫的威逼利诱,为了五亩地、两匹马、一头奶牛和单独一所住房,就离开了伙伴们,投靠到富农门下,变成了灰溜溜的软脓包。

(6)虚荣浮躁。虚荣和浮躁在俄罗斯小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有爬山棺材为自己送葬、在下葬仪式上发表演讲吹嘘自己成绩的虚荣心很重的作家(《俄罗斯童话》);《水泡》中的伊万诺夫,“成了著名的天才小说家”以后,每年都要为自己举行一次新枞树晚会,挂在枞树上的是一张张赞美自己的作品剪报,还有一些象征着不满其作品的批评家们的动物玩具,自己把这些小动物奚落一番之后,便将剪报铺在沙发上,自己躺上去尽情“享受”。这时,梦见“荣誉”女人光顾了自己,自己变成了水洼中的一只水泡,周围也全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水泡,它们在臭水沟里挤压,你推我搡,吵嚷不休,不时迸裂,又有一些新的水泡出现,不久,自己也终于胀破了。

(7)盲目迷信。《俄罗斯童话》中“没有长脑袋”的农夫万尼卡是盲目迷信的俄罗斯农民的典型。当拿破仑的亡灵提醒他该从农奴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时候,他却说:“他们自己会解放我的”。当有人提醒他好好动脑子想想,不要替贵族老爷白卖力气时,他却说:“我已经不习惯动脑子了,教堂的神甫会替我把一切考虑周全的”。他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去“拯救莫斯科”,“拯救俄国”,“拯救欧洲”,但他得到的回报却是凉棚没了,木板没了,一条腿没了,孩子们饿死了。这些描写和刻画,活生生地写出了俄罗斯人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无谓地为贵族老爷买命的可悲结局。

(8)灭绝人性。短篇《小女孩》写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小姑娘,竞不幸过早受到戕害的灵魂的累累伤痕:她的眼睛是那样明亮和稚气,却又露出不是孩子该有的忧郁;她独自一人时会唱出温柔、轻缓的歌,一见到别人则即刻变得忧愁、胆怯,又唇紧闭,眉毛抖动,全身都害怕得缩成一团。《在盐场上》写的是一个无以谋生的小伙子企图到盐场上去做工,赖以糊口,却遭到了那些同样也是出卖劳动力的人们别出心裁的挖苦作弄、刁难折磨,最后不得不痛苦地离去。在那儿,这个稚嫩的小伙子碰到的是粗野而不怀好意的目光,听到的是凶狠而恶毒的咒骂。当他第一次推起一辆重重的盐车,不幸翻了车时,人们用“一阵震耳欲聋的口哨、叫喊和狂笑”来欢庆他的摔跤,谁也不给他帮忙。他们还把两个车把手巧妙劈开,然后叫他去推车,使得他手掌上的皮肤被车把夹住,皮被撕了下来,于是又引起一片幸灾乐祸的叫喊声、讪笑声。

3、对生活亮点和人性美的深情描绘。高尔基在揭示俄罗斯民族精神心理病根的同时,更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情,对民族精神文化中有益的、优秀的部分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示了生活的亮点和人性美:这里有流浪汉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于自由的向往;在《科诺瓦洛夫》中的那个心灵手巧的面包师,不仅活儿干得漂亮,而且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到的感情体验。但他酷爱自由。当“他感觉到他追求了一辈子的自由受到了侵犯”的时候,他甚至拒绝了一位姑娘的爱。他断然离开沉闷的面包房,成为自由自在的流浪汉;在《初次登台》中说明“只有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且相信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观众的人”,才能获得演出成功,还期望引起人们注意:只有坚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的人,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有为了照亮人们前行的路,抓开胸膛,掏出燃烧的心引导人们走出黑暗森林却不求一丝回报的勇士丹柯(《伊则吉尔老婆子》);有崇尚知识和理性、不停地做着化学试验的“好事情”。有茨冈对“我”的友谊,尽管这种友情生活中是多么的缺乏,但毕竟还存在,并且温暖了“我”的心;在《童年》的“救火”场面中,外公、舅舅等平日里野性十足、酗酒斗殴的男人,看着熊熊大火,瘫坐在走廊里,而外祖母则从容不迫,指挥着救火行动,与男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小说《二十六个和一个》中,26个“活机器”,尽管生活环境无比恶劣,但是还没有失去对“美”的向往;在《吃人的情欲》中,天生残疾的小男孩,向往着只有野草和鲜花的田野,甚至还梦想着去做工,把兽笼里的东西养得肥肥的,拿去卖,给妈妈在野外的空地上买一所房子,梦想着能与当妓女的妈妈过上一种更好的、更正常的生活,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有这些,都让人们看到民族文化进步的希望之光。

二、高尔基创作方法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与作家鲜明的文化目的相统一,高尔基的创作方法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具有多样性,是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高尔基创作方法的稳定性。“我很爱人们,不愿使谁痛苦。但我们……不能把严峻的现实淹没在美丽的谎话中去生活”,要让人们都知道,“我们大家都在过着一种卑鄙龌龊的生活”⑤ 。高尔基从事文学活动的根本文化目的决定了他的创作必须是现实主义的,而且是严峻而清醒的。在他的早期创作中,高尔基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社会压抑人、扭曲人性的逼真画面,反映了恶劣的社会环境怎样无情地扼杀了人们的美好天性,摧残了一颗颗善良的灵魂,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冲突。《二十六个和一个》中,26个面包工人被成天关在阴湿的、不见一点阳光的地窖里干活,成了26台“活机器”;在《吃人的情欲》里,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穷极的生活条件,迫使一个女人靠醉酒来混日子,靠出卖肉体来维持生计。在他的中期创作中,作家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洞察并揭露了民族文化精神中的病弱特征,这种精神病根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人们的悲剧命运。小小的奥库罗夫镇弥漫着愚昧、庸俗、自私、狡诈的小市民习气,无为主义盛行。人们冷眼旁观生活的变化,看重物质利益,鄙视文化,酗酒、斗殴、寻欢作乐、发疯、恶作剧。这种“奥库罗夫人习气”就是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典型环境,这种习气造就了科热米亚金的灵魂,限制了他对生活的选择。无论他怎样挣扎,无论政治流放者马克曾经怎样对他施加过积极的影响,他心中原有的那些有生气的思想、情感还是让“奥库罗夫习气”吞噬了,走上了与周围人一样的没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在晚期创作中,基本的方法仍然是写实的方法。他所提供的依旧是一幅幅逼真的、可感可触的现实生活画面。在长篇《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中,揭示彼得·阿尔塔莫诺夫的内心冲突时,作家曾多次写到“在同一人身上活着的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他们之间的激烈争辩。彼得感到,那“另一个彼得”老是在打搅他。“有些时候、突然飞来的思潮仿佛从角落里吹来的风那样袭来,那第二个人就巧妙地利用这种时机,凑着他的耳朵说出一些恼人的想法”。在一次酗酒之后的迷狂状态中,彼得仿佛看见那个妨碍他象别人一样轻松地生活的人就坐在自己面前,用悲伤、怜悯、责备的眼光瞧着他,接着便淌下泪来。作品借助这一场面描写,挖掘了彼得的深层意识,使他的内心面貌充分显示出来,表明他既无法摆脱农奴制残余观念影响,又妒羡“真正的资产者”的那种生活;既希望改变一下在“事业”方面不起任何作用的窘状,又苦于能力、意志和热情方面的不足。

2、高尔基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作家在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来展示生活的真相和人们心灵的真实面貌时,又常常借助于包括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自然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各种方法相互融合,共同为他的国民精神文化心理特征的研究这一创作主题服务。他以浪漫主义步入文坛,《海燕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在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和寓意性,显示出了浪漫主义特色。《水泡》介绍了主人公----一位作家----在吹棒他的评论声中变成了一个小“水泡”,在密密麻麻地布满同样的水泡的泥坑里相互挤压,相继胀破的过程。通篇采用象征、寓意、对比等手法,表现文坛弊端和某类作家的心态,这是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通过人物的幻觉、梦境、联想、潜意识,来表现人的意识流程,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学在心理描写方面的成功经验。

高尔基对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批判,对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坛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伊凡·布宁的《乡村》和扎米亚金的《县城》等代表性作品,使民族文化心态批判成为当时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不合时宜的思想》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如关于革命与文化的关系的论述,关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与道德水准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的观点,以及尊重知识、正确认识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俄国作家,从而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以“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为主题,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的“解冻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帕斯捷尔纳克在解冻文学的影响下,写出了揭示历史发展复杂性的作品《日瓦戈医生》。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道德题材作品,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恢复。从这些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高尔基的影响。

美国记者斯诺曾把鲁迅称作“苏俄的高尔基”。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称高尔基为“中国的鲁迅”。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因俄罗斯社会转型而带来的文化上的震荡远未结束。在文学领域,批判国民精神性格中的弱点、促进民族文化心理的转换,这一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需要象作家那样采取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即敢于直面现实、正视民族弱点,敢于触及为一般人所忌讳的国民性格中的隐秘之处。这就决定了高尔基对于俄罗斯的当代意义。高尔基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窗子。

注释:

① 汪介之 《高尔基研究》 第97页

②高尔基 《不合时宜的思想·六》 余一中编选《高尔基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第120页

② 高尔基 《不合时宜的思想·六》余一中编选《高尔基集》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第168页

④高尔基 《不合时宜的思想·十九》 余一中编选《高尔基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第202页

⑤汪介之 《高尔基研究》 第105页

参考文献:

1、高尔基,《童年》,《高尔基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余一中编选,《不合时宜的思想》,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3、翁本泽译,《阿尔塔诺夫家的事业》,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4、高尔基,《在人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