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三百六十度及起源
圆周360度,也即周角360度。周角,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角,度数为360度。通俗地说,就是圆。这是数学的基础性构建。在这个前提下,有了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了三角,进而发展为现代数学。 这几乎就是数学的坐标原点。也是一个基本的科学常识。
然而,为什么是360度,在十进位制的背景下,100度或者300度,不是更好吗?同时,这个规定起源于哪里?查阅资料和搜索,发现是相当混乱的。按说,这属于基础性知识,应该是准确而固定的。经过研究考证,圆周360度,来源于天文观测,起源于中国。唐代道士杨筠松,最早确定了圆周360度,并应用在风水罗盘中。
一:圆周360度起源的理论探讨
古人很早就天文观测,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传说和文献记载中,最早进行天文观测的是上古大帝-----尧,五帝之一。成书于上古的《尚书 尧典》说,尧到东方的旸谷(今山东日照)进行太阳观测,尧的都城是平阳,(今山西境内。有修建于晋代的尧庙)。这些都得到现代考古的支持。在山东日照有尧王城遗址,在山西襄汾有陶寺遗址,据分析是尧的都城。300万平方米的史前巨城,并且有最早的天文台,1200平米,和测日影的标杆圭尺。尧帝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测定了一年366天。这在四千年前上古时代,是相当准确,太难得了。
《尚书 尧典》原文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这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一年366天的记载了。
古人在持续几千年的天文观测中,数据越来越精确,观测用具也由最初的标杆圭尺,演变为日晷,几千年不断......在这些基础上,历代先贤对一年的360多天,进行阐发。
《周脾算经》说,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之法。术曰:倍正南方,以正句定之。为三百六十五尺四分尺之一,以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审定分之,无令有纤微。分度以定,则正督经纬。........自此,周天,365,度,三个要素,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特定的语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如金科玉律一般,广泛应用深入人心。
《书·尧典疏》说,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汉代大科学家张衡,创浑天说。他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
汉代孔安国注解尧典说,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度数也。而日行迟,一岁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唐代孔颖达说,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之一周之数也。................................................
周天,顾名思义,就是太阳绕地球一圈(古人或许这么认为)的天球大圆。365当然来源于天文观测,除了测日影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方法。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这个天体运行的天文历法理念,又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化许多方面。在实际应用中,365引申演变取整数,就是360。并且把360,称为周天之数。
古人对数字是有讲究的,对一些特别数字赋予特定内涵。如95是至尊之数,三四五是勾股数,49是大衍之数。36是天罡之数等等。 360就是周天之数。 这个理念,多种体现。称之为360度文化现象,也是恰当的。
典型的如易经。《周易 系辞》说,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当期之日,就是一年的天数。易经在应用中,360具体用法最多。
再如中医。经络气血运行称作大小周天。《黄帝内经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黄帝内经 素问 调经论》:“人有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 《黄帝内经 素问 气穴论》:“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并有“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的专门歌诀。南宋医家宋慈,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有些数字显然不合理,但也说明365这个数字,已深入人心。
再如道家修炼。三百六十兮,连卯酉名。再加五度兮,四分之一。以象闰馀兮,周天一巡。(《邱祖秘传小周天歌诀》)“周天三百六十五,卯酉沐浴始通心”。
又如诗词。宋代文天祥,天度三百六十强,一算不容失正鹄。宋甄龙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片云无。宋舒邦佐,又是一年新,三百六十度。
甚至围棋,棋经说,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
总之,周天365或360度,广泛应用深入人心。有时具体指,有时笼统泛指。《明史》说,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 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都是泛指,是全部所有整体的意思,显然是从周天概念演变而来......等等,更多例证,不再一一例举。
周天三百六十度,是古语的经典说法。圆周三百六十度,应是今天的科学规范说法。只是应用的领域不同略有侧重。周天三周天三百六十度,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特色的理念语境句式,三百六十这个周天之数,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 除了天文观测产生的一年365天之外,再也找不到360的渊源了。在365的基础上,引申演变取整数,就是360。
二:圆周360度的应用实践
除了纯粹理论上的架构之外,应用也是具体的。这个应用,其准确性,也令今人拍板叫绝。
1.汉代大科学家张衡,曾测定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后汉书 律历志》说,“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分之五。黄道斜带其腹,出赤道表里各二十四度。故夏至去极六十七度而强,冬至去极百一十五度亦强也”。这就是说,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纬、北纬的24度线上。.........现在的数据,是23度26分。
2.《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二年甲子(公元724年)……壬子,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于河南、北平地测日晷及极星,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同时候之。阳城晷长一尺四寸八分弱,夜视北极出地高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浚仪岳台晷长一尺五寸微强,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南至朗州晷长七寸七分,极高二十九度半;北至蔚州,晷长二尺二寸九分,极高四十度。”
和今天测得的数据惊人接近。具体如下。
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区。唐测北纬34.4°;今测,北纬34.5;浚仪,今开封市市区。唐测北纬34.8°;今测,北纬34.8°;朗州,即今常德市。唐测北纬29.5°;今测,北纬29.°。蔚州,其州治今河北省蔚县。唐测北纬40°;今测,北纬39.9°;(注 一个地区不是一个点,上述纬度也是一个范围区域)
上述二例,之所以古今数据如此接近,是因为这就是一个体系。默认周天360度的大前提。(也默认地球是个圆球)。从古代直接平移到现代,完美接轨无缝对接。不像中医,和现代医学根本不一回事。
3. 周天三百六十度,最初来源于天文观测,应用也是天文地理相关。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天地变化又对人产生影响。传统的堪舆学,也就是风水学,把天文地理人事合一,体现在风水轮盘中。研究发现,唐代道士杨筠松,把365演变取整数,就是360,体现在罗盘上(见图)。自此,圆周360度,正式成为一种成型的应用方式问世。把365取整数360之后,风水的诸多因素,在罗盘上的分格,变得非常完美,例如二等分阴阳,三等分天地人三才,四等分东西南北四象,五等分金木水火土五行,六等分六爻,八等分八卦,九等分十等分,十二等分十二时辰十二月份等,在轮盘中体现的自然而完美。现在查网上圆周三百六十度来源,一派胡言。其中一种说法是360易于为二三四五六八九十及十二等分,这是倒因为果。是确定了360之后,才发现易于等分。而不是因为易于等分等分,才有360。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唐僖宗时国师,著述多多,不再引用。
鲁迅说,“中国之根本在于道教”。确实,道教在众多方面的贡献,都是根本性的。
4.有天文地理的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到风水轮盘的具体应用,是明确的。如何过渡到数学的具体应用,目前还不知道。
在圆周360度的基础上,才有了平角180度,直角90度,也就诞生了数学的几何三角学科体系。当然,最初不是定义圆周360度,定一个别的度数,仍然会有学科体系,但不是现在的样子。可以说,现在的体系,就是建立在圆周360这个“坐标原点”的基础之上。
中国是数学的故乡,最早的十进位制,周脾算经九章算术勾股定理等,也产生了一代代的大师。三国时期的刘徽割圆术,南北朝时计算圆周率的祖冲之等,在圆上有这么高的成就,但在圆周360度这一问题上,还没查到准确的说法,希望知者提供。写在羊皮莎草纸上的《几何原本》,现代印刷几十万字厚厚的五六百页,翻了几遍也没看到360度的说法,无数次地提到直角平角等,就是不提角的度数。废纸周角平角直角,其他角的度数也没有,计算角的度数的理念,也没有,很诡异,令人不解。《几何原本》不是古希腊时期,应该是造纸印刷术出现之后的近代数学专著。
很长时间内,很想找到作为数学的圆周360的最早来源,类似相关的公式定理人物命名之类,没找到。这么大的发现,总的有个以人物命名的说法,类似毕达哥拉斯之类,也没有。想找到最早的教科书,哪怕是一本基础教材一道习题,也还没有找到。......拜托万能的网友。圆周三百六十度,是基础中的基础,不是难题不是尖端前沿。他的来源和起源,本已经不是问题,就像十以内的加法。然而,看看数学史家和网上大众的观点,如此荒谬错误,就觉得是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了。就像十以内的加法,不是问题。十以内的加法都算错了,就是大大问题了。
三:巴比伦不是圆周360度的起源地
目前来看,关于圆周360度的缘起,大都归因于古巴比伦,数学史和网上大众的结论,都是。这都是伪造基础上的以讹传讹。理由如下:
1. 关于圆周360度起源于巴比伦,想当然的说法是。
其一,根据太阳的可视直径,也就是360个太阳紧紧排列成一圈,恰好就是天球视周长。
其二,古巴比伦人最早使用60进制。把圆分成360度,一度60分,古巴比伦人最早使用60进制。把圆分成360度,一度60分,一分60秒。
其三,古巴比伦人发现,360数字本身容易被整除。
......以讹传讹不一而足。
2. 根据地质资料和考古资料。不存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
巴比伦所在的两河冲积平原,地质发育较晚,时间约在千年左右。就像现今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新近的很。巴比伦文明的考古遗址,多为规则的砖砌建筑,并且砖是现代较为成熟的形制,也说明是很晚近的文明。不存在上古的,四大文明古国级别上的古巴比伦文明。
3.巴比伦不是圆周360度的起源地。
如上,即使真的存在过上古的古巴比伦文明,按现在的说法,也是已经消失几千年的中断了的文明,一个死文明。后来出土的记载这一古代文明的楔形文字,也是已经死亡的文字,最初根本无人能够识读。能牵强附会地“释读”揣摩文字片段,是1860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时的圆周角360度,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在数学学科中应用,也有几百年了。即使古巴比伦真的有过圆周360度,也与数学学科无关。
再者,一年365天,这是一个正确真实的数字,也是一个较大的数字,是长期观察的结果,不可能来自忽发奇想,偶尔得之。除了漫长的天文观测测日影之外,无法通过其他方法得到。中国古代测日影有圭表,后发展为日晷,有持续几千年的观测及记录。而在古巴比伦,未曾见到。
其三,一年的365天,从数字365到360,再落实到数学的圆周360度,也应有相当漫长的演变过程。而在古巴比伦,这个必不可少的演变过程无人知晓。
可见,圆周360度,不可能起源于古巴比伦。至少在目前,这个以讹传讹的结论没有必要而翔实的信史史料支持。
四:结语
圆周360度及其起源,是个最基础的大问题。
如果说还有其他起源,只要证据确凿,史料充分,谱系清楚,传承有序,当然可以相信。因为这不是一时一人头脑发热心血来潮之举。 欢迎万能的网友争鸣探讨。丰富完善众多悬疑的空白。尊重历史正本清源。找到初始发展科学。
(图传不上,感兴趣者自己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