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日本,第四消费时代
曲艳丽 | 文
近来读了《第4消费时代》(三浦展 著),感慨良多,忍不住和诸位分享。
这本书,在国内零售圈极为风靡。
作者以每30年为断代,总结了日本过去百年间消费趋势的变迁,划分为四个时代。
于中国,也有很多思考的空间。
四个时代
日本的第二消费时代,始于1945年战败到1973年石油危机。
其核心特征是汽车、家用电器等工业品的迅速普及,追求“更大、更多”,以美式消费为尊崇。
此间,日本实际GDP增速,保持在7-13%之间,名义GDP增速则高达12-20%,人口城镇化、中产阶级化。
直到石油危机结束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始于1975年的第三消费时代,其核心特征是追求名牌,女高中生也要用路易威登,高级、时髦是关键词。
这时,日本是石油危机之后的低增长期。1974年呈现负增长,此后,日本实际GDP增速降低至2-5%。
千禧年始,日本的第四消费时代来了。所谓的“无欲望社会”,其中的典型,是无印良品,减法的美学,崇尚简素、本土意识和感受性。
中国
经济有战略纵深、幅员辽阔的中国,其复杂程度较日本,不可同日而语。
举个例子,一二线城市处于日本的第三消费时代的中后期,甚至某些已入第四消费时代,只对非常精的、很少的高级货出手,也追求潮牌个性。
而三四线城市,可能尚处第二消费时代末、第三消费时代初,追求“更大、更多”,对高端商品的消费刚刚兴起,个性化趋势不明显。
而在内地农村、或低收入人群中,目前是日本的第二消费时代中期,汽车等工业品正在迅速普及。
第三消费社会
日本所谓的“第三消费社会”,也就是高度消费的时代。
这个时代里,日本以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在日元升值、通货膨胀中,可以说至少在表面上,完全实现了自二战后一直以来的梦想,即居于日本、享受欧美的消费生活。
日本60后诞生于较富裕的社会环境,是最“泡沫”的新人类一代。
生于黄金时代的他们,开始追求物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一言以蔽之,“一买东西就幸福”。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市场业界曾经非常频繁地使用一个词,那就是“更高档”。
第三消费社会的要义是,连方便面都要高级化。可能就是所谓的全面“消费升级”吧。
在第三消费社会里,私人物品都高度的个人风格标签化了。连在工作、结婚中,人们也要追求自我,晚婚潮开始,自由职业者因此增多。
出现健身潮,70年代中叶,“慢跑热”在日本兴起。
也产生了新的矛盾,阶层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国民的不满情绪反而上涨。
当时,日本各地的河水散发恶臭。
日本贫富差距拉大,到了1985年,中产阶级化停滞不前。在那个年代,日本也有诸多中产阶级崩溃论的文章。
例如,在日本,1977年之前买房的人和1978年以后买房的人之间,就有很大的差距。
《“分众”的诞生》写道,消费者关心的东西要么是高价的,要么是非常便宜的。
“经济高速增长的弊病日益激化,目前为止一直被歌颂的经济增长失去了国民的支持。” 《图解战后舆论史》1975年。
从第二消费社会到第三消费社会,简而言之,就是1970年富士施乐的广告所说的:“从猛烈到美”。
而中国的一线中产,非常快速的度过了日本三十年的进程。
我的上海律师女朋友说:“过去七年间,一路从Coach买买买到Hermes,最后登到了山顶。然,你还是你啊,不会因为爱马仕成为另外一个人。”
日本也是,在消费繁华到极致后,回归精简。
第四消费社会
日本第四消费社会的典型,是无印良品,减法的美学。
优衣库也是第四消费社会的潮流,物美价廉。三浦展说,像GAP一样强势推出品牌战略却不能提供良好的基本性能的商品,越来越没有市场。
性冷淡的MUJI,意思是“无品牌的好东西”。创始人堤清二曾说:“无印良品就是反体制的商品。” 意为对名牌的抵抗。
年轻人不买车不买房的这种说法流传已久。饱食过最奢靡的奢侈品后,日本社会开始怀念“茶泡饭”的清淡。
日本高收入的年轻一代,也喜欢买优衣库、无印良品,阶层意识淡漠。
在三浦展的笔下,日本人也会反思,说欧洲普通人的生活,比日本、美国朴素得多,不会出现女高中生背路易威登,人们依然住在一百年前建造的房屋中,使用着一百年前的家具。
年轻人不再是单纯的物质主义,而是越来越强烈地在意生活方式、真正的服务、人际关系的充实感。
他们选择租借而不是占有,或者是那些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满足感的物品。
为了物质、更大的房子,更高级的车子而去工作,并以牺牲掉自我为代价,这种战后的价值观在渐渐失去力量。
国内一些实例
因此,所谓“消费升级/降级”的讨论,都是伪命题。
不过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多元化,导致人们处于不同阶段而已。
就连最著名的“消费降级”概念股涪陵榨菜,事实上,逛逛超市便知晓,一包榨菜高达4.8元,口味也不一样了,可以当零食吃,涪陵榨菜早已不是当年。所以,对榨菜本身而言,也是消费升级。
中国的“无印良品”第四消费浪潮,可能已经悄然萌芽了,例如名创优品MINISO、小米和网易严选。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不再在意品牌,而是平价、高品质。
而其中早有契机。日本的第三消费社会中,民众开始分化成有钱且富裕的人、有钱但不富裕的人(新穷人)。“新穷人们”买低价但灵敏度高的商品。无印良品也因此在1980年诞生,正是第三消费社会中期。
此外,日本的第四消费社会里,购物欲在下降,更倾向于旅游、社交等精神层面需求,比方说物质是创造人际关系的手段。
举个例子,那些蔚来汽车的车主,购买商品除了向人炫耀,还可以形成圈子。每个车主都有专属的微信群,十几个人围着贴身服务。他们买的不是“电动爹”,而是一种新的消费体验。
再说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处于迅速品牌化消费的阶段,是主流品牌渠道下沉的重点。然,单靠品牌获得高溢价,也越来越难。
内地农村市场,尚处在“有品类无品牌”的阶段,或者说有品牌但无力消费。拼多多则提供了一个低价、中质的渠道,比起传统的低价低质模式,应该也算是一种升级吧。
最后
马克思曾经说过:“真正的消费,就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
消费,当然是与经济的进程息息相关,其背后是房价、收入等因素变迁的外显,也有人心的成熟。
三浦展在全书的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物质以外,什么才能让人变得幸福?”
我的律师女朋友昨天对我说:“突然觉得,换车不是那么有幸福感的事情,而买了一台徕卡相机,内心却幸福很久很久。需求上升到精神层面了,面对自己的内心。”
在消费这件事上,我相信,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的一点浅见,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