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人情淡漠?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步就是打碎各种各样的小共同体,代之以资本逻辑下的改造。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资本最希望的社会组织形态就是一个无组织的散沙状态,一切人与人的交互过程都是通过“货币”这一个中介完成,而不是形成小利益共同体,通过互助互惠完成,因为这不符合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基本原则。
以 儿童 在父母不在家情况下,吃午饭为例。
80年代,我童年时,大人不在家。中午父母一般会把我寄托在大院邻居家吃午饭,这在当时的工厂大院里很普遍事情,因为工厂大院里的工人家属是“熟人社会”,工作生活是在一个小共同体里进行的,大家日常的互动过程就是在互利互惠的过程中,彼此的感情和共情意识就会通过这些日常工作生活的小事,慢慢形成。互动模式可以表象为,如下:
《吃饭儿童 <--吃饭过程中的情感互动-->邻居大姐》
这种情况,很像南方农村的家族式的村落。
90-00年后,这种工厂大院式的小共同体的生活形态,被以商业主导的市场经济取代。人们进入互不相识的小区公寓生活。这时,儿童中午没地方吃饭,就只能到楼下的快餐店吃饭。这种儿童午饭形式就从小共同体的邻里互相转化为纯市场经济行为。吃饭的儿童和快餐店的老板和员工,成为“市场“中的通过 “货币”这个中介,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纯市场交易,整个吃饭过程中基本没有感情交流。这就是市场经济 对 小共同体熟人社会的瓦解。在整个吃饭的过程中,市场交易额增加,要比以上80年代要高,但不会有太多情感互动产生。其模式如下:
《儿童<--货币-->快餐店员工》
虽然,午餐成为市场交易行为,但由于饮食习惯和地区的限制,儿童和常光顾的快餐店员工和店长还是有有限的交流的。
近几年,网络外卖平台的兴起,使整个中午吃饭的过程近一步被外卖平台细化成不相连的几个环节。虽然从便利性上看有所提升,但整个吃饭过程被分解为如下:
《儿童<--网络支付-->网络外卖平台<--外派-->外卖小哥<--平台指派-->任意快餐店》
可以看到,整个吃饭过程被分解成若干工业化的流程,在平台效率最大化的模式下,整个订餐过程被高度工业化,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几乎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这一中介在高度市场化的模式下进行的。儿童和人,除了和外卖小哥在外卖交接时,几秒种的交互,其余整个吃饭过程都是隔绝化,效率化,精准化,纯市场导向化。整个吃饭过程,儿童 面对的只是 冷冰冰的 平台,不在会有 第一个模式 中的情感互动,以及产生的共情。吃饭只被简单的定义为最效率的填饱肚子,同时为平台从中创造更多的收益。
总结一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本有一种对社会生活,生产各个环节进行“货币交易”化改造的倾向,把原来社会自发形成的互惠互利的小共同体的社会互动,改造成纯利益导向的市场货币交易行为,并控制市场交易环节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所以,不要好奇,为什么现在社会人情淡薄了。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在资本社会,人和人的生产生活互动模式改变了,变得“货币化“,“去感情化”了。货币在人和人的互动中,扮演越来至关重要的角色。人情淡薄就是自然的事情。而且,越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城市,这种情况就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