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不语!

(一)

    公元494年,春,南朝江东第一流的门阀士族子弟、一代文豪沈约出任东阳太守(今浙中一带),南下途径余杭县定山(又名狮子山)。南朝文人多爱山水,沈约自然不例外,他驻足定山,深深地被定山的奇秀吸引,当即写了一首五言诗《早发定山》。

    写这首诗时,沈约已年过半百。他一生经历南朝的三个朝代,出任东阳时值南朝齐。南朝的门阀士族都像是铁打的营盘,只有朝廷像那东流水。世事变幻无常,沈约去世前又改朝为梁。

    《早发定山》共7句,70个字。前四句忘情于山水,接下来两句写了花花草草,最后一句强烈表达了对神仙的向往。

    南北朝时期,很多士族文人就是那样,满心九天神仙,不舍人间富贵,修炼的是内圣外儒。这些都深深地镌刻进了后世华夏的文化基因里。

    言归沈约游定山时见到的花草,那两句诗是这样写道:“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那个时代,只要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就没有不爱花草的。

500

(山樱烂漫)

    简单的两句却不简单。沈约提到了5种花草:野棠、山樱、兰草、杜若、荃草(菖蒲),还写到了他的偶像,一位八百年前的大文豪——屈原。

    这两句诗的大意是,野棠花盛开未落,山樱花像即将燃烧的火焰般红艳艳,兰草、杜若芳香四溢,这些美丽的景致让我留连忘返,而芳香的石菖蒲呵,不禁令我想起了忠君爱民的屈原。

   夏日开白花的杜若等香兰芳草是屈原的化身,而“荃”曾是屈原在《离骚》中对楚怀王的称呼。“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楚怀王“不察他的忠心而反信谗言”,屈原怨愤不平。

    1500多年后,再读《早发定山》,虽非名篇,但它却记录下了一段花草的荣衰历史。像兰杜这类芳草因为有屈原的神光罩着,格调勉强维持住了,野棠和山樱则不然,在沈约的那个时代已然跌落至供人玩赏的地步。

(二)

    樱花这一类开得特别繁盛而艳丽的,曾经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之花。春秋时的古人还相信,樱花的每一片花瓣上都充满着灵性,繁花盛开犹如神灵降临,应向花神虔诚祈祷人间繁华。

    古老的《诗经》记录着人们对花草的膜拜,花草神灵显身在《召南》的“唐棣之华”,《甫田之什》的“裳裳者华”,《周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降落在《陈风》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秦风·蒹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00

(湖边唐棣)

    显然,花与草都曾是《诗经》中常用的兴物,兴物本质是咒物。美丽的花草供奉于神社或宗庙,被认为是具有招迎神灵之力的咒物。而远古华夏的人们如此崇敬热爱花草,或许在花草的身上封藏着一段伟大民族文明起源的秘密。

    说到这里,先来解答一个有趣的问题,花神是男是女?

    《诗经·国风·郑风》中有一篇著名的短诗《山有扶苏》,该诗“二章、四句”。诗曰: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首诗可以理解为:山有扶苏树,泽开莲之花。未见美男子,你这个傻小子怎么出现在这里。山有摩天松,满泽荭草稠,未见美男子,你这个小滑头怎么出现在这里。

    朱熹批注此诗:“淫女戏其所私者”。近现代的日本汉学家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认为此篇为初夏时节的唱和仪式上女性挑逗男性时所歌。含苞欲放的花朵、伟岸挺拔的大树则是男性灵魂的化身。

    最初的花神是男性!女性是什麽神?在《诗经》中,女性常见是水神的化身。少女与花儿,水涵养着花朵,而花朵水上摇。这大概是最接近自然的法则。

(三)

     美男如花,上古的男性是欣然接受的,他们集体认同,并且公然歌颂。《诗经》中就有不少的篇章也可称是一群花样美男的唱作。

500

(唐棣之华)

    《诗经·小雅》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名为《棠棣》(棠棣即唐棣,一种蔷薇科花树),诗起头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小雅·棠棣》是上古时代贵族的宴会乐歌,棠棣花团锦簇,因而成为兄弟相亲相爱的代言物。用花来比喻自己和兄弟,上古男人的臭美是不是让今天的人们吃惊乍舌。

    我却从中感悟到一点可贵,古人的心胸流淌出的是一片赤胆的天然情怀,男人只有在美的面前不退却,责任当前才会有大的担当。

    让此诗传唱三千年而不衰的是后面这一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意思是,兄弟之间不管在家里面多么闹心,一旦兄弟中有人被欺负了,就要第一时间帮兄弟。

    《诗经》之后,经历了兄弟相残的战国时代,屈原以悲歌祭之,秦汉连绵战火,人世面目狰狞。花神黯然失色,“华而不实”为人所弃。

    太史公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偏心地把这位抗击匈奴战功赫赫的将军与花相提并论,太史公赞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不以战功居傲的李广将军就凭借着他的真诚和高尚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崇敬。

    然而,历史的风雨还是将花神吹打得粉身碎骨,男人们不得已将花神桂冠退还给了女同胞。不能为花,甘愿落草。就这样,花样美男沈约无奈地走向山林和大海,做起了一株耐人寻味的小草。

(四)

    文化的新潮流那是国运的新脉动。沈约以及同时期的谢灵运等人启发了初唐文学的新气象,花神改头换面踏上了女神的星光大道。

    大唐的宫廷与庭院遍植牡丹和蔷薇,引来无数的邀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类似富丽的祝祷,分分钟有刷屏。

500

(院植牡丹)

    李白爱慕她,杜甫为她倾倒。白居易带着怜惜秉烛夜赏,李商隐干脆在花下把自己灌醉。

    李商隐的诗在唐宋可谓是继往开来的一笔,尽管有人深以为他在花下醉酒是对花神的不敬,但谁能否认,他较晚创作的两首蔷薇诗堪称经典。

    在李商隐早期诗作中,难觅蔷薇花的踪影,可能是因为此花缺乏古老厚重的文学意义。谁人不晓,“小李”的诗在用典方面一向是重口味的。

    蔷薇花在李商隐心目中,是永恒的女神。这是在比他小十多岁的爱妻去世后,蔷薇花深深触动了诗人内心那根敏感的情弦,他与妻子曾经租住的庭院中就栽满了此花。

    李商隐经典诗作中有一首标明《日射》的蔷薇花,格外美丽。诗曰:“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这首诗的奇丽在于“日射”二字,李商隐是诗界的“太阳之子”,他诗中所传递的太阳意境无人能敌,“日射”二字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时间和情景的交代,中午或者是下午的太阳,一副扑面而来的暮春风情,一位女子用香罗搽手娴静地等待着男人的归来。

    李商隐是一位基层干部,为努力打拼事业而不得不与妻子聚少离多,最后错过了妻子的病重和死讯。这对于李商隐来说,是一生中追悔莫及的事,他因此病倒了。办完妻子的丧事后,为了孩子,他不得不把与妻子居住过的蔷薇小院退了租,勉强地开始了远征四川的工作,然而他的心已碎,再也无力驱散萦绕在内心的对生活的绝望和痛苦。

500

(蔷薇一禺)

    第二首经典蔷薇诗《房中曲》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全诗八句,八十字。前两句:“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窗晓。”李商隐的诗艳而清新,是最生动的生活回忆,他将妻子永远地定格为了蔷薇花,一朵一朵娇憨的花朵,让他无限沉醉。

(五)

    李商隐之后的大宋朝,有不少海外的汉学家称这个时期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大宋朝展现出哪些文艺复兴的神迹,我还没来得及细细追寻,仅从花神复苏的视角瞥见,似乎确曾有过一股百花齐放的热闹劲儿。

    11世纪的北宋,万象更新,力图溯古。

    在苏东坡等一众文豪的簇拥下,周敦颐振笔一挥,向世人大声宣读他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00

(白莲之花)

    亦道亦佛亦是儒的周敦颐把自己看作是莲的化身。黄庭坚深以为然,他赞扬周“品格甚高”。

    只可惜,爱莲说在“弯弓射大雕”的时代化影为了一个遥远的传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仅仅是作为愿望也早已不见容于世俗。

    君不闻,回荡千年、震撼云霄的狂吼是这一声:“我花开后百花杀”。

    众人皆爱后花园里的牡丹,那又如何。“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残垣”(《牡丹亭》),待一曲终了,富贵到头也是世间一玩物。

    堕落为玩物,花神其实已经死去。人间沉闷乏味,无趣到处处是那尽染烟火味的人神。

(六)

    近世四百年,已是悬崖百丈冰,百花深处只有一剪寒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此俏丽可人、与世无争的梅花在滚滚红尘中依然不幸身染重疴。

500

(冰雪红梅)

    后世人称“三百年来第一流”的清代改良思想家龚自珍为江浙之梅皆病而痛心疾首,他跑遍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买回来三百盆梅花。

    一一解开紧紧绑缚在梅花枝干上用来造型的绳索,“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龚自珍倾力建设一个病梅治疗基地,“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龚自珍还立誓“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但是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光阴,他如何能治得完天下所有的病梅呢。即便他能治得昨日之病梅,又如何能应付身后层出不穷变异的梅病呢。

    “我劝天公重抖擞”,龚自珍叫破喉咙。梅花之病,已确诊是不治之症。

    花谢花飞花满天,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此景深深扎痛了小女子林黛玉的心。

    与其坐视落花被碾入污泥,不如趁着还有一丝的气力为花办个纯洁的葬礼,也好让它们有了个干净的去处。林黛玉强打起精神,扫一扫,归拢到一处。

    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首葬花吟,是献给花神最后的挽歌。

500

(我种的绿萼兰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