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死结(下):解决之道

500

要想打破“高考独木桥”,最重要的是“分流”,给大家更多的桥。

事实上,中国政府早就在“分流”上下了很大功夫。全中国眼下大概有一万多所职业类高中和大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高等职业教育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初中毕业生更大的“分洪”渠道。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12万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456所,职业高中3907所,技工学校2545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294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56.7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1.0%。

两个41%!说明什么?说明两个闸门,第一个闸门,“中考”,分走了41%,第二个“闸门”,“高考”,分走了另一个41%!也就是说,全部初中毕业生中,只有30%多进了普通高校。

我查了一下近几年的数据,很难找到比较完整的,对比了一下,大比例没有很大变化。 

问题来了,在大家祝贺那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的同事,有谁关心过那将近70%的“落榜生”?

没有人关心,因为在人们的心里,他们都是Loser。他们已经“输”了人生。

在传统的,儒家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们,尤其是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们一个个趾高气扬,而中专、中职、高职的毕业生们却是灰头土脸,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导致很多中专、中职、高职的毕业生们拼了老命也要搞一个“大本”学历。那些安心工作的同学们反而被认为是没出息。更可恨的是,因为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连家长们也对不能考上正牌大学的孩子们也大摇其头。

且不说我们那些“正牌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如何,对社会的贡献如何(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这些大学毕业生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相比并不占优势。据某人才市场统计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月收入增长“跑赢”通货膨胀,创业比例达到3.3%,机会型创业约占85%,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亮点;高职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5%以上,远超211、985等重点大学。此外,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工资也高于211、985重点院校毕业生 。这一结果说明,学校层次高并不能够给毕业生直接带来高收入。”同时也说明,市场的需求在向职业教育倾斜。

不知道有多少人研究过,为什么欧美国家没有“高考独木桥”这么一说。笔者也没有做过深入研究。但是,除了欧美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丰富之外,欧美的孩子们并不是以上大学为唯一目标这件事大概是确定的。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读过相当于我们的“高职”的College之后,掌握了一门技能,顺利就业。大家心安理得。

教育是就业的前站。而就业问题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总理在大力提倡“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工匠精神”,其核心之一就是能够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但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却与此背道而驰。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高考独木桥”的死结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不是以就业为目标,而是以“高人一等”为目标的,不管是“学而优则仕”,还是“学而优则研”,都是这个路子。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甚至家长是为了就业来上学的。但是教育部门和很多体制内教育从业者不是这么想的,也不是这么做的。这中间的差别可以用“鸿沟”来形容。

事情似乎变得简单了:教育部门的同学们要洗洗脑子了。但是这件事儿很难,很难,很难!你懂得!但是再难也得干,不然那个死结就打不开。你懂得。

但是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还真不是简单的教育部门的同学们洗脑子能完成的。往大了说,这是个社会认知的问题,是个文化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恐怕真的需要一场小小的“认知革命”。一场从上而下的革命。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