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一颗速效救心丸
原文来自:人民币交易与研究
微信平台ID:Trading_CNY
作者: 路闻卓立
摘要:中证报独家报道,北京海淀发起设立规模达百亿纾困基金的基础上,北京市政府有意再配1-2倍的资金给予支持。当前政府出手救助只能缓解一时之痛,熬过这个冬天,更长远的发展之路在哪里?
图/pixabay
▽
海淀区政府近期按照“市场化原则为主、坚持一企一策”的要求,对区内遇到困难的重点企业提供支持和帮扶,包括化解股票质押风险,引导金融机构给予民企更多的实质性资金融通。区属国资和东兴证券也发起设立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通过受让不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10%的股权,帮助民营科技上市公司化解股票质押风险。
今日沪指四连阴跌破2500点整数关口,创2014年11月以来新低。部分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质押平仓的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此前深圳国资驰援民营企业,本地股当即上涨,这实质上更深刻得反映了民企生存困难的现状,每次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几乎与中小企业无关,只能靠政府这种简单粗暴的救助方式来获得融资,实在是一种悲哀。许多投资者非常关心公司是否获得国资驰援,这意味着股民们十分看重政府这个背书,而这也是国企的优势所在。
天风证券副总裁翟晨曦称,当前完成股票质押的系统性风险解除才能找到市场底部,但这种救助只能纾困一时,长远来看,减税降负才能真正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推动市场反弹。另外,银行只有认识到国企、大民企、政府平台都是有风险的,同时利率市场化,才会自觉地去安排对中小企业的投入,才能彻底解决民企的融资之痛。
近期有媒体刊文《国资入市“救助”背后折射民营企业投资低效》,文章中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种投资带有强烈的“救助”色彩,是被动的投资。“救助”性质实际上赋予了这些民营上市公司“国企”的待遇。文章中还称,舆论只谈融资难,却不谈民企股权质押的资金披露,如此大规模的股权质押违约说明市场风险意识过低,如果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低而且便利的话,不知道有多少资金会成为无效投资。
文章观点实际上本末倒置了,股票质押爆仓、债券违约实际上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集中体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民企的银行贷款成本比国企高出接近2个百分点,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两种方式民企的融资成本比国企高约1个百分点,其他融资成本也比国企高出0.2个百分点左右。民营企业的其他途径融资从2016年的1.92亿元迅速滑落至2017年的0.69亿元,而银行贷款仅仅增加了不到6000万元,难以弥补。
“关键的问题就在最危难时刻的信用,而政府背景天然信用占优势。”根据21经济对一线银行业务员的采访,“政府融资平台这两年可是典型的收益高风险低,虽然国家不让借,可是平台还是安全,一出问题省里还是想办法还。” 但如果民营企业遭遇相似问题,比如现金流只够还利息,就几乎不可能继续融资加投资。
当然市场上也有观点称,民企此前的扩张行为与当前的高负债率银行负有一半的责任,因为当年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背景下,银行信贷经理追着民企放贷款。一家零售公司的副总经理在《中国经济周刊》上表示,前些年,来钱容易,银行追着放款,定增、发债,还有其他渠道都能来钱,投资确实有些盲目,“投的项目很多都不赚钱”。
上述文章还质疑了国资救助的道德风险,更重要的是,政府会比市场更高效吗?一旦政府认定非国有企业如果规模过大或拥有上市牌照等,就可以像国企一样列入“保护名单”,那么,这会变相鼓励民企追求规模扩张和稀缺牌照,扭曲企业的行为。
今天的东方园林债务危机应该是民营企业当前的真实写照。最新流出的一份落款为北京证监局的文件显示,近期该局召开东方园林23家债权人会议,建议给予公司控股股东化解风险的时间,暂时不要强制平仓、司法冻结等措施。
市场上多数人认为不该救,主要理由认为会加剧大股东的道德风险,一家还可以救助,但是当前大股东接近爆仓的很多,难道要一家家发文建议吗?但也有人指出救是应该的,但还应遵循有偿原则,同时必须对没有风险约束意识的大股东的道德风险进行惩罚,如大股东的股权大幅缩小或承担损失。
一家上市公司处理质押风险涉及17家券商、8家银行、2家信托,A顾质押爆仓风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则称,由于上半年去杠杆力度过猛,导致很多民企的资金链断裂,下半年要推进结构性去杠杆,不再“一刀切”。
该不该救也到了必须救助的时刻了,地方政府、地方国资、证监局、银监局等都出手了,纷纷拆股票质押的雷,国家队基金净值也有了变动。虽然寻找国企接盘短期可以“自救“,但是长期来看必将降低民企的积极性与活力,而当前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减税负,促创新,推简政,尊人才,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帮助民企摆脱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