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年让音乐人表演节目是一种冒犯?
“妈,别在逼我卖艺了!”我终于对妈妈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回望过去20几年,有时候觉得自己会弹琴是个罪过。
每一个跟我家有交集的亲戚,都见证过我的琴声和歌声。
初中学了个古筝,考了业余八级,从此不管哪个亲戚来我家串门,我妈都会说一句:“来,弹一首,展示一下。”
于是,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穿着红色的棉袄,在大家都在嗑瓜子唠嗑时,我在一旁的角落里弹一首《渔舟唱晚》。
一曲完毕,满客厅的人大眼瞪小眼,其中一个亲戚带头鼓掌:“真不错!《高山流水》弹的真不错……”
我怀疑这个亲戚学过时下最流行的《高情商谈话技巧》。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最让我原地裂开,想变成一只蛆钻到地缝的是妈妈为了展示我的唱歌天赋。
在七大姑八大姨齐聚一堂时,打开我的全民k歌,放我唱的《简爱》。
社会性死亡瞬间,侮辱性极大!真想随着歌声,翻着跟头滚出这个家。
这辈子前十年的尴尬时刻,基本上都发生在才艺表演里。
问了一圈身边有才艺的朋友,他们无一都没有幸免。
钢琴十级的,各大场合永远都在弹《献给爱丽丝》、《水边的阿狄丽娜》、《梦中的婚礼》,导致我这朋友听到这几首曲子就能yue出来。
从小学二胡的,只要家里有人来,他妈就让他拉个二胡十级的水平,每次都只能拉《赛马》。好家伙,《赛马》连续拉了五个春节,去的多亲戚,有一年春节竟然委婉的让他别拉了,他年年都听,听了五年了。
学拉丁舞的,每次过年各位叔叔阿姨酒足饭饱后,都会说来段拉丁舞吧……,当初返乡的都市丽人,一朝被打回广场舞大妈。据我这位朋友说,家里的狗都可以做她伴舞了。
出国留学的朋友,在家里成为了行走的英语角,活体英语点读机,哪里不会点哪里。
学吉他的,弹完一首,总有亲戚问:“弹的这么好,能不能教教我孩子啊?”当你心里千万个MMP飘过,脸上依然笑嘻嘻的搪塞她时,她还会来一句:“这孩子哪都挺好,就是不太大方,也没啥共同语言……”
听我一个朋友说,有一次他妈妈喝醉了,酒兴大起,非要跳《酒醉的蝴蝶》,让朋友给她伴奏弹琴,美其名曰他弹琴她跳舞,这场景多浪漫?
这种尴尬到脚趾扣地可以抠出三室两厅的场景,还发生在不少rapper身上。
GAI被亲戚要求来一段rap。(其实,我还挺期待GAI在亲戚面前来一段《超社会》的。)
甭管,你是Rapper还是Singer或又是Dancer,回家以后都是Performer。
对于音乐人来说,强行表演才艺或许就像是一道坎,你不过也得过。你只是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而爸妈却把你当成“气氛组”。
在爸妈眼里,他们觉得你得学着展示自己,毕竟在他们看来多才多艺才吃得开。在亲戚朋友面前,自己脸上也有点面子。
这种才艺表演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种Social,而在Social这件事上,爸爸妈妈一向的坚持就是“从娃娃抓起。”
你想想,让你才艺表演是不是从小就开始了。
没学乐器之前,让你表演唱歌、跳舞,学了乐器之后让你演出十级的水平,实在啥都不会的,让你背诵古诗,比赛吃饭谁吃的快。
俗话说,衣锦还乡,没有人想让自己潦倒的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尤其是在这种隆重的节日里,虚荣心不免出来作祟,而孩子的才艺在无心之中成了炫耀的砝码。
刚吃完年夜饭,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还没开场,家里面就张罗上了,一个人的演奏,聊天的伴奏。
被迫营业的音乐人,是欣然接受,欢欢喜喜过大年?还是一脸心不甘情不愿完成表演?又或是直接拒绝?
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89%的人表示曾被要求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时他们很不愿意。
但是在慈父降龙掌,慈母九阴棒的“淫威”之下,我们只好在人群中扮演第中第,莫得灵魂的来一首《叔叔阿姨觉得很厉害的曲目》。
如果你抖机灵学着网上的《才艺收费指南》对长辈提要求,那你可能是想念父亲的“七匹狼”了。
其实,过年让音乐人表演节目,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并不完全是因为那种令人厌烦的强迫性,还有外行与内行的审美差异和两代人的思想冲突。
好像会乐器就有给人人演出的义务,如果你不配合,果断拒绝,就会被定义为孤僻内向冷傲不合群,如果你硬着头皮答应,一般面临着两种结果:
“就弹完了呀……”
“你会弹《成都》吗?”
“不会……”
“怎么连《成都》都不会弹……”
“你弹吉他不错诶”
“可以教教我孩子吗?什么时候有时间安排一下。”
“对不起啊,我可能没有时间。”
“这孩子是刚大学毕业吧,要学一下人情世故,以后才吃得开。”
大多数人的音乐鉴赏能力不高,表演节目犹如对牛弹琴,你在想“他一定被我精湛的技术折服了”,而他在想“前奏这么长,怎么还不唱”。
上面那些在内心吐槽的亲戚已经说的上“素质极高”,还有一些带着小孩几年说不上一句话的朋友或远房亲戚看见你会乐器,就把你当成免费的吉他教学工具人,尤其是你好心教学,小孩自控能力极差时,往往会落下一个“敷衍了事,不怎么样”的名声。
在节目《少年说》中,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初中女生张炜姗站在勇气台上吐槽自己的父亲。
张炜姗说,自己的父亲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喜欢让她多学才艺,全民发展,还喜欢让她当众表演。
当自己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演了,却要承受父亲打压式的教育:被嫌弃唱歌跑调五音不全,没有遗传到父亲的优良基因。
吐槽完父亲之后,张炜姗同学对父亲说:“爸爸,你一直说你唱歌很好听,今天我也请来了我的朋友,要不你现场也唱一首?”
张炜姗同学的话,也得到了她的朋友的起哄。
张炜姗还说:“爸爸你不是说你最爱我吗?你最爱我你就唱一首,不要丢我的脸!”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当长辈逼迫我们当众表演时,总会说“大家都看着呢,不要丢我的脸!”
当场景转换,作为长辈的张爸爸,也是一脸尴尬,先后用了没有伴奏,我不会唱歌作为借口。最后,张炜姗站在台上唱了起来,哪怕是在她的带领下,她的父亲依旧没能开口。
主持人问张爸爸:“感受到那种被支配的恐惧了吗?”
我们总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实际上,长辈对我们的做法总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Social关系的理解已经变了,我们希望家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理解我的尴尬,理解我们之间的代际差异。
要知道,音乐人享受旋律的洗涤是权利,而与人分享不是义务。
最好的关系,莫过于你不嫌弃我不愿表演节目,我欣赏你跳广场舞。
同时,也希望父母在我们被当成教学工具人时,能帮我们缓解一下尴尬。相互尊重与理解,不需要彼此迎合,也不需要为此彼此改变,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今年过年你被表演节目了吗?
话说为什么会每年都用一样的曲子?
很奇怪啊。
即使说是照顾老一辈,不过他们那年代曲子也蛮多的吧?平时的练习曲也不止那几个吧?
就算是演奏他们不熟悉的曲子,难道展现的技艺就会是虚假的吗?
我用电吉他弹BRAVE JEWEL,就会让气氛变尴尬吗?
至于教其他孩子,又何尝不可?
先不论是不是让包教包会,即使光当成客套话,那就应付一句“好啊,那有机会请让我们见一面”又怎样?
两代人的交流方式有差异,存在代沟,那应该由我们年轻人去理解他们,照顾他们。
毕竟他们的人生观观念已经趋近于固定,难以改掉一些习惯,但我们年轻人只需要稍微变通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是不是应该在努力与自己心爱的乐器沟通之余,也努力思考一下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抖音快手上比这更尬的年轻人好像也是这些人吧,没点才艺也不好以上拍这些上传给人看...
文中张炜姗的父亲确实不爱她,只拿她当成炫耀的工具。
我儿子的钢琴课一节课50分钟,200元
一年下来,钢琴上的投入超过2万元,不包括钢琴以及为了钢琴在一线城市的多一间房子的费用
花了父母这么多钱
过年弹给亲戚们听
非常合理
绝大数孩子学乐器都是父母逼着学的
刚开始就有兴趣的孩子那是天才
一部分孩子逼着逼着就自己喜欢上了,可以继续下去
大多数逼也没有用,学也是个皮毛
对于能逼着学的
过年要求表演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压力和动力
琴弹好了
自己在亲戚面前,同龄人面前也很快乐,有成就感
这文章说的亲戚好像就是父母的亲戚
不是自己的亲戚一样
难道作者是被领养的吗?
我儿子就被我逼着学琴,逼着表演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懂啥
能懂得什么长远的好处
逼着学到8,9岁
渐渐就明白了学琴的好处
自己喜欢的小姑娘也会弹钢琴,去人家家里玩自己露一手,能高兴好几天
要是我儿子到了20岁左右上大学了
把爸爸妈妈小时候带他练琴的辛苦都忘了
自称“音乐人”在论坛上装逼
那也没关系
能忽悠其他人就忽悠吧
你要是个来自号称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每次喝酒吃饭,打小就要各种表演。。。喝到开心了,还能各种要求歌伴舞。
曾经去参加一个蒙族朋友婚礼,婚宴真真是从中午到晚上。从新人开始,各种献歌献舞。你那一桌,要是不唱上一首,都不好意思坐在那儿吃饭。
但“分享”以后有钱或者有面子的话,大多数“音乐人”还是很愿意“分享”的,在同辈尤其是同辈异性面前或者在选秀场合主动“分享”的音乐人不要太多。
说白了,多数人不过是喜欢为自己卖弄而不喜欢为父母卖弄罢了。
但“分享”以后有钱或者有面子的话,大多数“音乐人”还是很愿意“分享”的,在同辈尤其是同辈异性面前或者在选秀场合主动“分享”的音乐人不要太多。
说白了,多数人不过是喜欢为自己卖弄而不喜欢为父母卖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