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扶贫新路子:“贫困地区承担生活成本,发达地区承担公共产品成本” 靠谱不?

【本文来自《我在西部扶过贫,最记得一位县长砸100万搞养殖,亲力亲为却惨败收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农村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不是收入问题,而是拿价格很低的农产品去兑换价格很高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医疗,交通等等。这个剪刀差越大,就越贫困。农村地区,人少地多,农产品盈余,所以价格很低(仅就家乡东北而言),本来这是优势,因为生活生活成本低。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低,变成了劣势,因为公共产品价格很高。这个剪刀差才是贫困的根本原因。

所以仅仅从提高收层面来解决贫困问题,难度很大,低价格的农产品是没有办法维持高价格的公共产品的,网络时代也很困难,顶多是增加收入,可是增加的收入对于公共产品来说,杯水车薪。所以我认为,扶贫的根本大道是把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的价格降下去。至少在本地区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循环体,暨农产品,生活用品价格不高,同时环境优美,学校,医生等等公共产品价格也不高,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得部分打破已经形成的彻底的市场化。比如可以增加贫困地区,老师,医生,和工程师到发达城市的发达医院和公司进修的机会,甚至制度化。

当然,这个成本大头肯定是发达地区出可是又不用他们出太多的真金白银,他们付出的是知识成本,这个是隐性成本,不会造成太多的社会负担。那么,贫困地区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就不会认为没有上进的机会。假如某县医院每年都能选10个到北大医学院进修,甚至可以在相关单位以挂职的名义工作一两年,工资就按当地标准。我不相信没人来县医院上班,再举个例子某县学校的老师每年可以选10人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我相信这样的学校一定会招到人的。工程师可以到大型国企去锻炼。本地的公共产品质量提高了,一定会留住年轻人的。所以,扶贫这盘大棋。一旦公共产品价格下来了,农产品价格第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你想一下,一个环境优美,生活成本低,工作还有发展,生活节奏还不快的地方,那比大城市强多了。扶贫这盘大棋,不仅仅是贫困地区和党中央来下,所有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必须参与进来。我认为,贫困地区承担生活成本,发达地区承担公共产品成本,这个思路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