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传真|说“战争没赢家和平无输家” 谈统独马英九岂能再乡愿
不久前,曾参加1949年“古宁头战役”的熊震球老先生走了,享寿90岁,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参加公祭,向这位老兵致敬。
古宁头战役时,熊震球只有18岁,担任战车第三团第一营第三连上士射手。1949年10月24日深夜,解放军第十兵团下3个团9千余人,搭乘以渔船为主的大小船只3百余艘渡海进攻金门。25日凌晨,发现解放军的熊震球急忙跳上战车,顺手摸到一发炮弹,脚一踩就打出去了,正好击中解放军弹药船,这一役他的手几乎没离开过扳机,战车上的123发炮弹与7,500发机枪弹,天亮时已打得一发不剩,海滩上尽是陈尸。
马英九在个人脸书(Facebook)写道,去年10月23日,我登门探望高龄熊老,熊老是湖南长沙人,我祖籍也是湖南,会说长沙话,跟他以乡音对谈,倍感亲切。回忆起当年那场血战的惨况,他告诉我,清理战场时,还听到有垂死的解放军士兵哀求他,“老乡!做好事,补我一枪好吗?我好痛喔!”是敌人,却也是同胞,那一枪怎么补得下去?这段回忆,道尽战争的残酷。“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没有输家”,熊老与我,都深深地这么认为。
“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没有输家”,2017年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为遇难者默哀时,马英九也如此说,谈两岸关系,他也经常这样讲。
但马英九在这篇脸书发文中又说,27日捷报传台北,蒋中正含泪说,“这一仗我们全胜了!台湾安全了!”古宁头战役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它保卫了台、澎、金、马,也确立了两岸隔海分治70年的历史格局,让中华/民国政府能在大陆失败的基础上彻底整军经武、生聚教训、推动一系列改革。可见,对于战争马英九的心中还是有“输赢”的。
况且,古宁头一役客观上虽形成了两岸分治的局面,但当时保台,是为守中,为反攻大陆,彼时的台湾,没有人追求割据,国共虽有制度之争,但双方的终极目标都是国家统一。若谈历史的经验教训,又怎能把这层意义舍弃呢?
至于谈抗战历史,也用“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没有输家”未必精准。首先,如和平才是最大公约数,那昔日汪精卫的“曲线救国”是否也可以解释为不让生灵涂炭?而面对日本侵略,蒋中正所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难道也是不智?如果国民党不在意抗战的胜负,何故面对中国大陆时,又要争夺抗战的话语权呢?何故又说没有抗战的胜利,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呢?
事实上,战争当然有赢家。当年中国在甲午战败,台湾割让,在北京,年轻的皇帝光绪帝才会以无比悲愤沉痛的心情说,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而作为胜利者的日本,若不是打赢了这一役,又何以在中国的土地殖民了半个世纪?
战争当然有赢家,50年后,若不是经过浴血奋战赢得抗战胜利,台湾又何以重归中国主权之下,只因内战又起,这根历史的芒刺才会至今仍在两岸隐隐作痛。
而拈香跟拜的 “和平”当然也有输家,最大的输家不正是马英九和曾经他带领的中国国民党。
马英九执政的八年,依靠大陆的让利与示惠,两岸之间达成了政府间的“和解”,但因为自负外省人的“原罪”包袱,马英九并不敢拂逆高涨的“台独”声浪,造成从太阳花学运到反课纲运动,台湾社会的反中潮一浪高过一浪。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2008年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占比不断增加,至2014年6月,已占样本总数的60.4%,而认为是“中国人”(台湾人或中国人二者择一)的比重则不断下降至3.5%。当年挟765万票支持,声望如日中天的马英九不仅没能成为“中兴之主”,反而几乎成为国民党在台湾的“后主”,沦为在野后,清算党产、转型正义,在执政党一波波凌厉的攻势下,国民党纵使亦步亦趋跟拜在“爱台湾”的政治正确下,也无法扭转走向日暮途穷的宿命。
当这个党丢弃了“中心思想”,事实证明,反共无法保台,这块“中国”招牌已吹弹可破几近湮灭魂飞,不愿挺身制独,最后却反遭独噬,又是谁之过?
就马英九个人来说,一生选举未曾尝过失败滋味的他,登上大位后等来的竟是人生中最大的挫败。马英九想做全民领袖,但他为选票利令智昏,不惜对爱国护宪的郭冠英开铡祭旗,手起刀落亲痛仇快的冷酷与决绝,又曾经令多少人含泪进而含恨?但即便献上如此投名状,“亲中卖台”的污名八年来仍如影相随,卸任后他仍被百案齐讼,万箭穿心。
马英九继承了蒋经国“革新保台”的遗续,但以他为首的一代人,他们的原乡早已不在海峡对岸,放弃对岸同胞的召唤,精神祖国却归向了“大洋彼岸”。马英九和龙应台一样,是把“中国”悬在天上,但当他把台湾面对“中国”是去是留的民族问题当成了民主问题,无论如何幼承庭训、如何温良恭俭,终究忘在脚下。而随着大陆国力日盛,当求独无胆,统一无量,丧失一中代表权的中华/民国在台湾也不免转向独台偏安。重拾荒城、再复河山,对马英九而言,无力且无意,千秋家国梦,江山几局残,只剩古月照今尘,恐化为一片海市蜃楼。
而如果“九二共识”抽离了共谋统一的前提,强弩之末的“和平”背面是战祸,70年来,对于饱尝兄弟阋墙之苦,分裂之痛的两岸“中国”而言,当历史的芒刺不能剔除,输家是整个中华民族,面对统独问题,岂能再乡愿?
(本文为郭茂辰个人原创, 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作者)